APP下载

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眩晕的效果探析

2016-01-15王红莉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川牛膝方剂西医

王红莉

眩晕是指因机体对空间定位出现障碍而产生位置性错觉的一种病症。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眼花、视物旋转、无法站立以及视物不清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该病,但效果一般。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该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进一步探讨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6例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0年2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眩晕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眩晕的诊断标准,且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这些患者中,排除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症的患者。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每组各有33例患者。在西医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0例,其年龄为22~71岁,平均年龄为(50.2±3.1)岁,其病程为2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4.2±1.1)年。在中医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其年龄为20~72岁,平均年龄为(49.2±2.9)岁,其病程为1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7±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我院对西医组患者使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使用倍他司汀与美克洛嗪对患者进行治疗。倍他司汀的用法为:每次服用6mg,每天服用3次。美克洛嗪的用法为:每次服用25mg,每天服用3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

1.2.2 我院对中医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①对于辨证为肾精不足型的眩晕患者,应使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菟丝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紫河车、女贞子各10g,天冬、熟地、茯苓、川牛膝、杜仲、麦冬各12g,龟板(先煎)与党参各15g,黄柏6g。②对于辨证为气血亏虚型的眩晕患者,应使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白芍、当归、川牛膝、地黄、白术、川芎各12g,茯苓与炙甘草各10g,肉桂6g,人参15g,黄芪25g。③对于辨证为淤血内阻型的眩晕患者,应使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天麻、桔梗、赤芍、红花、川芎、川牛膝、桃仁、柴胡各6g,枳壳10g,当归与生地各15g。④对于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应使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益母草、钩藤、黄芩、杜仲、天麻、山栀、川牛膝各10g,桑寄生与茯神各12g,石决明、代赭石(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⑤对于辨证为痰浊中阻型的眩晕患者,应使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生甘草与大枣各6g,橘红、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各10g,生姜2g。用清水对上述药物进行煎煮,叮嘱患者每天服用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我院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在加重。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正负标准差(x± s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中医组中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患者有26例,为有效的患者有6例,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97%。西医组中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患者有17例,为有效的患者有10例,为无效的患者有6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82%。中医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n(%)]

3 讨论

根据病变位置的不相同,眩晕可分为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两种类型。中枢性眩晕多是由脑神经与脑组织病变引起的,如脑血管病变与听神经瘤等均可引起中枢性眩晕。周围型眩晕则较为常见,多是由耳部疾病引起的[2]。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主要为外邪入侵、脏腑功能失调、痰湿中阻以及淤血内阻等。中医辨证理论认为,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多伴有脉虚细与神疲气短等症状,因此,中医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应为健脾益气与滋阴养血。肾精不足型眩晕患者多伴有遗精、耳鸣、脉细弱、精神萎靡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因此,中医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应为补肾填精[3]。淤血内阻型眩晕患者多伴有乏力、头痛、脉细涩以及心悸等症状,因此,中医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应为活血化淤。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多伴有胸闷、无力、昏蒙以及脉滑等症状,因此,中医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应为祛痰健脾。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多伴有口齿不清、恶心、舌红以及呕吐等症状,因此,中医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应为平肝潜阳。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中医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1] 吴兴裕,何志明.中医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研究近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7):67-69.

[2] 聂云天,孙权,王慧荣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5):580-581.

[3] 曲玉梅,赵锦霞,刘雪颖等.眩晕症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辨治疗举隅[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9):127-128.

猜你喜欢

川牛膝方剂西医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川牛膝临床注意事项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
川牛膝种子成熟度与发芽率、生活力之间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