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实训“5+1”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6-01-14彭加山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顶岗实训

彭加山

摘要:依据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5+1”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对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与提升,培养满足汽车维修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产性实训;“5+1”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99-02

生产性实训教学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胜任汽车维修、销售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的班组长型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有效的评测和监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指标不全及评价公允缺乏等,造成学生的实训成绩与其实际工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降低企业对学校评价的可信度,严重阻碍了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健全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产性实训的组成

目前,中职教育大多实行“2+1”或“2.5+1”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2年(或2.5年)在校学习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最后1年(或0.5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随着各地区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校纷纷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因而,生产性实训相应地分成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两部分。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实现“工学结合、定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阵地,是学生职业思想从萌发到渐进形成的热处理器,也是学生职业技能养成的锻造机。校外顶岗实习是实现学生由学生到员工角色转变的大舞台,是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升华的蒸发器,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的检验器。

二、生产性实训“5+1”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从2013级开始实施“2.5+0.5”学制模式,并与江阴众邦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内汽车综合服务中心,同时与江阴众多汽车维修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经多年实践,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5+1”(即校内五结合评价+校外企业综合评价)评价体系,对学生生产性实训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考核。学生通过校、内外近2.5年“1(1年基本技能训练)+0.5(半年校内生产性实训)+0.5(半年校外顶岗实习)”的专业技能训练和严格的考核,逐步建立了职业意识,提高了实践技能,培养了职业素养。图1所示为“5+1”评价体系结构图。

1.校内生产性实训采用“五结合”评价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引入企业化运行管理机制,学生在企业化的生产车间里完成实训与生产任务,由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任教师一起实施实训教学,并按照企业相应岗位工作能力标准进行考核,实现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全面接轨。①班内评价与班外评价相结合。安排生产任务前,教师把与本次工作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任务书形式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带着问题来上班;完成实训任务后的收获、合理化建设及拓展方面的任务作业等,以任务小结形式呈现,这些都是班外学习评价。对每一生产任务所涉及的构造、原理、流程、规程、故障原因分析及注意点等知识,以自测试题形式呈现在实训项目任务书中,要求学生边做边完成或在各项目任务完成后进行填写,可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考核,这是班内学习评价。②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生产性实训,学生被编入合作企业生产班组中,与企业员工一起参与汽车维护、维修生产,学生在独立或配合小组成员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工量具、仪器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分析、诊断、排除故障的思路以及安全文明生产和操作规程的遵守情况等,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对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包括生产任务的完成时间、完成质量、创新情况、性价比、客户满意程度等方面,这是结果评价的主要内容。③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每一任务成绩由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组成,小组得分由完成项目任务的成果取得,由教师对项目进行评分。个人得分则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小组成员协作精神、实训小结等,由组长、小组其他成员和教师共同评分。④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根据生产性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对每一生产任务中要求学生应知的部分,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口试由教师在生产现场采用提问方式进行,笔试采取一周一试或一阶段一试,针对学生一周或一个阶段所完成的生产任务中的核心的、共性的知识点进行考核。对每一生产任务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应会部分,采取现场考核与阶段(或结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现场考核由企业师傅通过平时观察进行定性评价,阶段(或结束)考核由企业师傅与带队老师共同组成评定小组,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⑤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生产性实训教学引入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生产性实训的阶段(或结束)考核评价标准参照国家汽车维修中级工的考证标准,实现生产性实训教学和考核与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全面接轨,达到教学与考证相融合。学生毕业前全部要参加本地职业技能鉴定所组织的汽车维修工中级考证,体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2.校外顶岗实习采取“一综合”评价模式。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的车间里参加顶岗劳动,他的身份就是企业的员工,学生管理主要由企业人力资源与车间主管共同管理,并由企业人力资源领导与车间主管共同对顶岗学生按企业相应岗位员工标准进行评价,这也就是企业评价。这个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它包括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等多方面。

学生实训成绩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评价与校外顶岗实习综合评价的加权平均之和,体现了校内评价与校外企业评价的有机结合。

三、生产性实训“5+1”评价体系的实施

2013年秋季始,我们在1209汽车运用与维修班AYEC项目组(1209班分成AYEC项目组与普通组)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开展了“5+1”评价模式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试验组学生实训的平均成绩、优秀率比普通组大幅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对口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各项数据见图2、图3所示。

生产性实训“5+1”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实训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片面性和以考代评的不公允性,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理念,实现了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企业职业岗位所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於晓兰.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赵红顺.高职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五结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猜你喜欢

生产性顶岗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