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分析研究

2016-01-14甘春晖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办高校大学生

甘春晖

摘要:笔者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分析和亲身实践调研,发现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多元而复杂。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育人之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0-03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五四主题团会上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党和人民赋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为社会发展兴学育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和国家寄予民办高校的嘱托和期望。

一、调查数据描述

1.基本信息。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12个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88份,回收率达到98%;有效问卷570份,有效率96.9%。本次调查采用IBM SPSS 21.0作为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工具。调查对象中,男生300人(52.6%),女生270人(47.4%);大一学生100人(17.5%),大二学生355人(62.3%),大三学生115人(20.2%);中共正式党员7人(1.2%),中共预备党员21人(3.7%),入党积极分子152人(26.7%),团员361人(63.4%),群众29人(5%)。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情况。根据调查统计得知:认知是践行的先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绝大多数学生(78.5%)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对应着大多数学生自认为(71.6%,其中认为必须的20.4%,能做到的51.2%)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53%的学生认知不足(12.9%的学生认为这是少数人的事,3.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没想法的占4.8%),对应着18.9%的学生需要别人带头,9.45%的学生不能自觉践行,暴露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漏洞和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进”工作有待完善。从“2014年十大事件”的实例调查可知,学生对与己有关的社会大事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类事件。如普遍关注度较高的事是中国迎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42%)、反腐力度升级(37.3%)、高校招生改革(36.3%),最不关注的有自贸区“扩容”(34.2%)、土地改革(28.7%)、国企改革(19.2%)。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情况。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宣传、学生党建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师、院系党支、辅导员和班主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然而调查数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多元化特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37.4%)成为大学生首选,传统意义上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仅占26.1%,书籍或杂志传播占14.84%,讲座、讨论会、学习班等方式占10.4%,家庭教育占3.8%。在个人价值观确立问题上,40.6%的学生受环境影响,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严重弱化(18.4%)。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成效并不满意,对比认为很有成效的学生(19.6%),大多数学生(67.4%)认为效果一般。

4.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因素。在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中,社会因素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22.7%)占据首位,家庭教育的缺乏(16.9%)位居其次,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11.8%)和学校价值观教育效果不好(11.6%)也各占一定比例。由于社会影响在大学生价值观成型过程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学生们认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社会良好风气建设(24.9%),加强学校教育(15.7%),少数学生建议加强国家宏观层面的监管力度(9.6%)。

5.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人因素。个人价值观蕴含自身的思想理念、意识导向和情感寄托,在现代热门词条中,大学生的选择是健康(33.6%)、生活质量(19.2%)、情感(18.1%);在“结识朋友或选择爱人时,最看重对方的”原因选择中有气度教养(47.3%)、性格爱好(29.9%)、才能(14.2%);在“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问题中,人格(54.4%)的选择大于贡献(33.7%);大多数学生(45.9%)相信道德模范和参加雷锋活动缘于实现自我价值,35.9%的学生受环境影响,14.1%的学生为了周围人的认可;在大学生成为青年志愿者主流的背景下,仍有13.5%的学生认为这是别人的事,6.1%的学生直言是吃亏不讨好的,1.4%的学生认为很傻。从政治面貌角度看,学生党员与预备党员能模范带头或自觉践行青年志愿者规章,其中绝大多数在青协、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中担当领导。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分析

在高校的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对影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客观因素和内外围因素实施“因势利导、和谐共生”之策。

1.高校自身因素。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校企联盟成为各大民办高校和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必须,因此,高校成为是“学术大学”和“社会大学”的合体,民办大学生的“社会人”身份高于“学术人”身份,很多大学生表示求学的目的是为工作,不是为学术;是为文凭,不是为研究。利益性的现实和务实性的导向倒逼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内忧外患”境地,针对大学生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并不满意的现状,民办高校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如教师和父母可以通过个人力量发挥专家权和参照权,学校充当集体力量,借助校内外资源、教育平台、机构设置等发挥奖赏权、强制权、信息权、法定权共同影响和激发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健康导向和自由生长。之所以寻求合力作用,缘于学生个体在高校群体中存在从众、顺从和服从的三种心理。长期的“应试教育”和“考试压力”使大一新生既呈现好奇憧憬又存在盲目跟风的懵懂倾向,从众倾向最重,且女生重于男生,理工科学生重于文史类学生,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宜将学生的从众倾向融入“课堂讲授+校园文化+网络答疑+分组讨论”的“四合一”模式,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功底。成长到大二阶段时,学生群体中开始出现分化,学生们从从众倾向向独立倾向转变,追求政治进步的学生发展为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品学兼优的学生取得各类奖学金嘉奖,管理才能出众的学生成为领导,思想政治教师可利用该阶段的学生分化特征,创建良好的理解性的顺从环境,表现为积极心态、互惠合作、合理需求三个方面。大二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能力,强压式的教育往往会造成学生通过拒抗体现自己的自由。因此,“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成为这一阶段的教育主基调,思想政治教师通过分析讲解当今各类时政要闻、焦点问题、成功案例,满足学生的各类信息需求。大三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应联合学校、家庭、企业三方,共同实施规范性的服从理念,因为对权威与他人的服从是一个人是否能良好适应社会的标志。大学精神崇尚自由,但自由必须建立在规范和理性基础之上,服从父母、师长、学校、企业和社会不代表泯灭个性,而是心存感恩。感恩是一个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只有心存善念的人才懂感恩,只有感恩社会的人才懂奉献,只有乐于奉献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只有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担当起历史和民族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正如获得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所言:“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2]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走心”式教育。

2.学生个体因素。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践行的实效取决于学生认知。认知的前提缘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知,按照社会学家Mead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实现了自我意识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标签,可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自我知觉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因此,作为大学生应遵循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内省和他律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约束和监督。常规的理论课教育和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辅工作都是从学生内省的角度出发,通过课上、网上、易班、慕课、查寝、谈心、班团会、各类联谊活动等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灌输正确的思想认识,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冲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功效,提高自尊感——个体在集体性特质词上的自我评价越高,个体的适应能力越强;强化学生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人们通过自我提升,在获得他人肯定、褒奖、赞美的情境中能有效增强个体自尊,并主动自觉践行社会、学校、教师的要求规范,通过自我确认,在获得同学和老师共同认可的基础上,更助于自尊感的提高,从而有益于自身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他律的角度指通过校方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约束体制来加强学生的自我修炼和自我完善。这一做法尤其适用于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虽然民办大学生在理论、学科方面比不上一本、二本大学生,但是在思想道德素质上不一定会输。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近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两捐骨髓,被誉为“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杨子威;“带着父亲上大学”、2010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许大卉;与癌症病魔作斗争、2011年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则刘哲贤;啃馒头做公益、打六份工自助山区孩子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骆群曙;身残志坚,创办敬老院,“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宋雄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形地蕴含在他们有形的行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彰显在瘦弱单薄的身躯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假大空”,而是“真小实”;不是口号的声音大,而是实效的感应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实性在于“接地气”,它的精气神都荟萃于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学生案例中,它的灵魂和价值在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践行能力。

3.其他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除了内因,社会、家庭、企业作为外因作用显著,据调查显示:社会是影响民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因素。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social power)在特定方向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象。[3]在“你认为当前思想道德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中,34.88%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诚信缺失,35.81%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公德缺失。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层面的道德建设表示怀疑,对社会公信力提出质疑。因此,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在道德领域的某些欠缺是可以理解的,是大环境造成的,然而社会的整体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说明团体中个人的道德缺失可能导致群体失德,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的维护难度远大于破坏,因此国家必须发挥国家力量、结合社会力量、团结民众力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观监管、中观监督、微观监控三个层面立体式控制体系,中央突出方针制定整体谋划特征、省部级职能部门突出督促监管功能、县乡村级单位突出跟踪落实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社会各个单元肌体中,汇入单位部门的各个具体措施里,凝聚于每一个公民的内心里。家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比例不低,24.80%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联动配合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高校应从学生开学时便告知学生家长参与校方共建学生监管机制的内容信息,建立“辅导员—家长”的联动互通网络平台,及时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定期召集“面对面”家长会(可采取电视电话会议形式),欢迎家长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献言献策。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也需与各实践基地和企业官方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档案管理机制,“校方推荐+企业评价+教辅人员核实+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四方面结合,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让追求进步的学生找到方向、让落后不足的学生向身边榜样看齐、让逃避伪装的学生“原型毕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空气般无所不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大大为青年“扣扣子”[EB/OL].新华网中青在线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2/c_1112789485.htm.

[2]“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EB/OL].人民网

http://renwu.people.com.cn/n/2015/0109/c357069-2635716

6.html.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83.

[4]晨光春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选编[Z].2010-5.

[5]吴新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第一版.重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办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