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年的幸福

2016-01-13孟欣

美文 2014年4期
关键词:哨子布鞋小孩儿

孟欣

鞭炮声声迎新春

对于70年代生人来说,春节是在一声接一声的鞭炮脆响中到来的。因为春节总是包含在寒假之中,所以假期一开始,淘气、贪玩的男孩子们就按捺不住玩性,早早开始放炮了。那会儿放炮不是挑着一长串炮噼里啪啦地一阵痛响就结束,而是一个一个细水长流的燃放。每点燃一个炮,听着捻子呲呲的轻响,短暂的间隙性的闷声之后,啪的甩出一声脆响,这才走完了整个过程。对每个炮的这种仪式感、这股尊重劲儿,就像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尽情绽放一般。胆大的男孩子,更是拿着鞭炮在手中点燃,看着捻子快烧到头,才潇洒的往空中一扬,听着空中的声响、看着炮炸裂后释放出的小团白烟,收到炸裂声在楼宇间的回响之后,才得意地从兜里掏出另一个。

男孩子们总是聚成一堆,比试着谁的炮响、谁放得好,炮品质好的自然欢天喜地,炮声不响的人暗地里计划着如何央求家里大人再给买点好炮、第二天一定比过所有人。最可恨的恐怕就是碰到闷声炮,谁的炮点着后半天不响,就会被大家笑着嚷“臭捻子、臭捻子”,炮主人一准听出这双关的嘲笑,立即用另一个炮声来反驳,响亮的炮声往往伴随着主人脸上得意的笑。可是也会碰到第二个炮仍然不争气的现象,那么这个倒霉的主人便会成为后两天的谈资,这种情况再想“雪耻”,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些个跟在哥哥身后的小姑娘,看着男孩子们痛快地放炮十分羡慕,有那么一两个,不顾其他人的规劝直接用手拿着燃放——没经过放在地上点炮的初级训练,没有过几次放炮的经验,更没有问过其他高手有哪些注意事项——结果自然是:炮还没来得及扔出就在手上炸了,食指被燃点后的硝和硫磺熏得又黄又硬,这应该是“没学会走就想跑”的放炮新手共同的“惨痛教训”吧。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一直视她们为“跟屁虫”的哥哥,总算好好关切了她们一番。

在一声紧似一声的鞭炮中,春节加快了它的脚步,到了除夕夜十二点前后,大人、小孩儿把早早准备好的、长长的鞭炮绑在竹竿上伸出阳台,然后是一阵又一阵此起彼伏的噼噼啪啪。等到第二天一大早,早起的人们会通过脚下厚厚的碎屑红毯来验证前一晚上的集体功劳。不过,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随着禁炮令的几立几废以及越来越多的雾霾天,过年放炮的意愿恐怕会日渐减弱吧!

一身新衣好过年

过年前给孩子们准备新年衣服是个老传统。八几年那会儿,因为各家的经济状况都比较一般,商品供应也有限,所以给小孩儿做新衣服的现象十分普遍。既然是做衣服,那么款式设计、布料花色都需要家长们自己花些气力。大年三十之前新衣服就一定要到位,否则大年初一孩子们就没法儿一身光鲜地给长辈们拜年啦。

初一拜年的时候就是各家孩子们的“时装秀”时间,衣服的设计、颜色的配搭在同一空间中“一较高下”。大多数妈妈都会本着勤俭节约之心,考虑到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内挽的裤边往往长达十几、二十公分,这也成为当时衣着的一大特色。当时不兴穿大衣、羽绒服(其实也是因为大家都不富裕且此类物资少有供应),新衣都是单衣、单裤,里面罩着棉衣、棉裤或是毛衣、毛裤。不过不论棉衣裤还是毛衣裤穿起来都不舒服。棉衣裤十分厚实,穿起来臃肿。袖口、裤腿处还有点儿钻风,去趟卫生间也特别不方便,更糟糕的是玩起来碍事。比如说打沙包吧,厚厚的棉裤腿往往是沙包攻打方最早关注的目标,只用虚晃两下再猛地掷出沙包,棉裤腿准保“中招”。那些好玩的小朋友总会为此懊丧不已,回家不断责怪让自己穿棉、穿厚的家长。如果以为穿上毛衣裤问题就迎刃而解,那可是大错特错了,毛衣裤虽然比棉衣裤轻巧很多,但是穿上不是这里痒就是那里扎,反正是浑身不舒服。想想现在的保暖衣要早出现二十年,冬天外出活动得多快乐呀。

至于鞋子,塑料底的黑布鞋、黑棉鞋是最时尚的选择。有些人家中老人会纳鞋底,那布面的颜色就不限于黑而有所变化了。但被称为“板鞋”的塑料底黑布鞋则受到从小学生到小青年的一致追捧。不过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不是崭新的布鞋,而是已磨去塑料底纹的布鞋。这是为什么呢?经历过那些个冬天的西安人肯定会无限眷恋地怀念当时多雪的冬天:院子里、街道上白雪皑皑,原本光秃秃的树木被雪打扮得梨花满枝头,屋檐下缀满了冰溜子,院子里、人行道上被做出长长的冰道,只有磨去塑料纹底子光光的布鞋才能毫无阻力地滑出老远的距离,从而惹得周围一片羡慕的眼光。碰到这种布鞋,就算大人磨破嘴皮子孩子们也不愿脱下来。

当年物质生活比较匮乏,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性,家长准备什么就穿什么。但是一年一度,每当穿上新年衣服,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漂亮的人。旧的一年被远远地抛在身后,一身新衣的孩子们内心充满了对新年景的憧想。

说不尽的团圆宴

过年期间最具含金量的活动就是团圆宴,一家大小围坐桌前,吃着花费心思做的珍馐美味,话着家常,一派的欢乐祥和。

对于规模较大的人家,团圆宴一般安排在初一初二晚上,但从过年前一周就得开始着手准备食材,北方的蒸碗:黄焖鸡、黄焖排骨、粉蒸肉、八宝甜饭等等,都需要提前买料、蒸炸备用。过年前商店,蔬菜市场,肉铺到处人满为患,价格也是逐日走高。当时冰箱还不普及,东西大多堆在阳台上,要是从居民楼前经过,常常会看到阳台内外挂着大批的年货。

初一初二中午,一般是一顿饺子、一顿面,饺子以白菜肉、韭菜肉馅居多,还有人家用腊汁熟肉拌韭菜馅:筋道的饺子皮里,热热的肉汁包裹着韭菜的鲜香,蘸上调好的酱油醋辣汁,就剩下香字来表达那种妥帖的感受了。说到面,初二中午比较时兴吃哨子面,这哨子面的哨子可有讲究了:先将几个胡萝卜用菜擦擦成叉叉状备用,豆腐炸好切丁,肉丁漤好,再将这些料依次倒入油锅中翻炒,待胡萝卜变成黄色加入木耳、黄花丁。开水锅中放入菠菜、鸡蛋花搅好,再将刚才炒好的哨子倒入。等面下好浇上混合哨子,热热的一碗面下肚,到晚饭前都会觉得浑身暖暖和和的。

晚上的正餐因人数较多会分成大人桌和小孩儿桌,大人桌的坐席是有讲究的,家中辈分最高的长辈一定坐在圆桌右边上手的位置,以示尊贵。这个位置大多坐的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儿女、媳妇们则按排行在老人左右围坐。小孩儿桌的座位没什么讲究,至多是年龄小的孩子离自己母亲近一些便于照顾就行。众人落座正式开宴的第一件事是祝酒,对于家庭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老人们的健康长寿,每当吉祥的话语从儿孙们嘴里众口一声的呼喊而出时,老人们就连皱纹中都洋溢着幸福。

开餐了,大人桌和小孩儿桌两边的菜式一样,但菜量则是大人桌略多一些。这种不公总会引发小孩儿们的一致抗议,所以每当一个抢手菜被吃完,孩子们就踮着脚巴望着大人将同款的菜传递过来,以便再饱口福。个别时候会有乡下或外地的亲戚来访,大人之间当然没有太多的不便,可是小孩儿桌就剑拔弩张了。本家的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经典的菜品,互相维护、彼此传递,力图“肥水不流外人田”;做客的孩子看着亲疏有别的态度,不免会鼓着劲争抢一番。这些童年时的不快,反而往往会成为日后见面相视一笑、开启话题的引子。

岁月就是在一年又一年的春节中慢慢流走的,也许当年笑口常开的老人如今已故去,也许当年正值壮年的父母长辈都过了花甲之年了,也可能连自己的孩子也进入了青春的烦恼,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还年轻呢。不过,过往的岁月沉淀下的更多的是快乐与温情,尤其是过年的幸福一直弥漫在心中,久久不散……

猜你喜欢

哨子布鞋小孩儿
布鞋
怀念一双布鞋
一双“百家鞋”
一双“百家鞋”
厉害的哨子
欢快的音乐世界
做个小孩儿真好
不傻
舔一舔
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