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是不了的乡愁

2016-01-12贾振鑫

曲艺 2015年10期
关键词:进校园曲艺艺人

贾振鑫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的诗句,可知乡村曲艺在当时就已盛行。经过千百年的延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游走于乡村的说书艺人仍然是人们心中美好的记忆,那时的听书、看戏是农村在表演艺术方面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只是在那个时期以后,电视文化“披盔戴甲”地闯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曲艺的生态平衡被无情地打破,曲艺观众从说书艺人身边被吸引到了黑白画面的电视机跟前。因为收入受到了极大影响,不能再承载生活的支出,造成了乡土曲艺人才不说再见的再见,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究其原因,一是体制内的曲艺团队被迫解散,大家不得不各奔东西,或回乡务农,或进工厂做工。如山东菏泽的一位优秀的河南坠子演员,不得不去当了一个生资公司的门卫,像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可谓是比比皆是;再就是民间的曲艺艺人不能再通过曲艺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般地悄悄走离了曲艺的视野,另谋高就去了。再深究的话,一些当时的基层曲艺人才不能经受外界的诱惑,缺乏对曲艺不离不弃的精神,没有“无论贫病富康都长相依伴”的热爱。在当时同样的情况下,有些艺人就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继续坚守心中的艺术理想,如山东高密的山东快书艺人栗瑞杰凭着对曲艺的热爱,至今坚持在农村说书的舞台上,每年演出300余场,为农民送去欢笑,在适应中求生存求发展。当有人问到他为什么坚守农村说书时,他回答“得到的总比失去的多,被老百姓需要、被社会承认的自豪感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其对曲艺,对乡土之爱溢于言表。我们不禁感叹,像栗瑞杰这样的基层曲艺工作者,离着成名成蔓是那么的遥远,要不是心中燃烧着对曲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又怎会做到无怨无悔的坚守?而栗瑞杰绝非个例,千百个同样的“他”,正在用对曲艺的热爱支撑着基层曲艺事业的传承发展。另外,对于当年基层曲艺人才的流失,还可以有一个假设,如果那时的主管部门能从文化保护的自觉出发,出台一定的保护措施,帮助曲艺艺人度过难关,或许不会出现当年基层曲艺人才流失的尴尬。当然,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彰显我们事后诸葛亮的高明,而是希望以史为鉴,给今天的基层曲艺人才的培养与保护找出一定的对策来。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日新月异已不足以形容发展之快,即使说瞬息万变亦不过分。曾经风靡的电视,刚刚稳住阵脚年头不多,在信息传播中的“龙头老大”地位就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而曾经的“网络控”们也已更新换代为“手机控”,一时间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愈加广泛,接触到的艺术形式更为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人们在艺术欣赏更为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欣赏选择的多元化。曲艺艺术当仁不让要为百姓带来更多的快乐,于是,曲艺舞台演出老树新花又展英姿,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为代表的全国500余家曲艺小剧场的快速崛起,河南“喷空”等一些新曲种的产生给曲艺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一切都在证明,曲艺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给培养深植深爱乡土的基层曲艺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曲艺高等教育的缺失,导致曲艺教育在国民教育序列中的基本空白,曲艺只能是学校音乐课上蜻蜓点水的略有提及,而这一内容还是从音乐专业角度的诠释。如此一来,曲艺的教育只能是通过社会教育对大众施加影响,很多曲艺的从业者大都是通过大众媒体接触曲艺,爱上曲艺,又经过某种结缘巧合的“拜师收徒”而深耕曲艺的。人们欣赏曲艺往往只是与电视等传播媒体上的某个曲种的节目打过照面,地方曲种在人们艺术欣赏视野里的“出镜率”则明显不足,而能够展示曲艺全部魅力的舞台演出更是很少有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曲艺在很多人心目中的概念是模糊的,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已是必然。即使有人通过大众媒体对曲艺有了认识,但是因为序列教育的缺失,那些“寻师无门”的曲艺爱好者就只能停留在爱好者的层次,不能做到与曲艺的相知相交,更无法成为曲艺人才。

曲艺“拜师收徒”的社会教育方式,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千百年来不曾更改,目前也依然在发挥着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在曲目教学方面优势彰显的同时也显露出教育主动性的不足,在新时期的曲艺发展环境下,应该谋求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甚至做出历史性的变革。曲艺的学校教育部分近乎空白,这也是曲艺教育的劣势,但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却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在曲艺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为曲艺的爱好者或者有曲艺爱好倾向的少年儿童与曲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做一个连接的纽带,依靠曲艺主管部门的主导和学校联姻,做到先入为主,从娃娃抓起,培养少年儿童对曲艺的热爱,达到培养曲艺观众、培养曲艺人才的目的,把“曲艺进校园”这一文章做细做透,应该是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曲艺进校园忌讳有形式、没内容的来去匆匆,害怕短期的冲动不能形成长效机制,担心曲艺以“我”为主的自负不能变成以“他(受众)”为中心的换位思考。如果,把上述的忧虑关进了牢笼,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代表曲种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精品曲目,调动现有的地方资源中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演出、讲座、兴趣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把地方曲艺中最精彩的一面留给受众,制造示范性效应,营造一种曲艺的文化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例如动画、微电影、歌谣等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的形式,做好精品曲目的宣传工作;还可以选用本土喜闻乐见的故事素材,甚至名篇名著的内容,创作排演儿童乐于接受的节目,争取在他们中间形成一定的影响,成为口头传播的素材;还要充分利用上述媒体做好对曲艺进校园成果的推介,及时地把“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小曲艺家们宣传出去,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曲艺人的荣耀,同时对其他的孩子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这些综合实效的曲艺进校园活动,来吸引孩子们对曲艺的注意,取得孩子们对曲艺的信任,逐步达到培养他们对曲艺热爱的目的。同时,这种综合的曲艺进校园活动,对曲艺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在提升曲艺美誉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方面的作用亦不容小觑。

需要强调的是,“曲艺之乡”所拥有曲种的地域性特点显著,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与地方文化中的元素相互融合,是兼容并蓄,共同促进,相互影响的。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这些地方文化元素已经构成了“曲艺之乡”的文化环境,置身其中,利用曲艺进校园等形式在培养深爱深植乡土的基层曲艺人才时,首先要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家乡人的热爱,对家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热爱,这是一个必须的前提,然后才可能有对家乡曲艺热爱的深情,踏踏实实运用曲艺服务于家乡人民的继续,如果缺少这份对家乡厚土的热爱,即使会在短时间内喜欢上曲艺,为了功利需要有了短时间的留守,但终究也会移情别恋,难以。所以,曲艺进校园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对曲艺热爱的同时,必须和热爱家乡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对曲艺热爱的根源所在。可以把地方曲艺中的朗朗上口的经典唱词和富有时代感的又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曲艺新作,编成学生选学的“乡土曲艺教材”穿插于合适的课堂之中,把曲艺的种子种到孩子们的心里。作为曲艺进校园的延伸机制,考虑“小曲艺家”们的出路是非常必要的,从现实出发,跟进学历教育是最见实效的办法,这是给予曲艺爱好者热爱曲艺的资本和信心的必然。在目前的形势下,一是盘活当地的艺术教育资源,在一些艺校中开办相关地方曲种的专业,进行订单化培养的曲艺职业教育;二是走校地联办、定向培养的路子,由政府牵头和地方高校中的艺术院系合作办学招收曲艺进校园培养的佼佼者,设置该地代表曲种为培养方向,根据相关院团的人才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回到预定的单位,当然,其中也可以设置一些自主择业的名额。这样,曲艺进校园就形成了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机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出路上都有了综合考量。

曲艺人才的培养,是以曲种的传承为抓手,以出人才、出作品为目标的,其关键之关键是培养对曲艺的热爱。但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曲艺如何给热爱这门艺术的人们以信心,把这些人才留在曲艺的园地里,达到深植乡土的目的,这似乎比曲艺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在现实中,有些非常优秀的基层曲艺人才,如菏泽的河南坠子艺人郭永章,出版过大量的盒带,拥有相当数量的听众,甚至在民间被人尊称“坠子大师”,但是,这样一位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的知名艺人,他的基本生活条件却让人唏嘘不已,不敢直面。笔者熟悉的一位聊城木板大鼓艺人,亦有着不错的艺术水平,可是却经常性地出现在靠体力吃饭的建筑工地,问其原因,他说的都是,“我是打心里喜欢说书,但是我得生活啊,得给老婆孩子一个交代呀!” 我们多么希望,上述现象只是个例,但非常尴尬的是,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令人担心的是,如果,这些曲艺艺人的“今天”,就是我们培养的基层曲艺人才的“明天”,艺术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生活的骨感是如此不对等,曲艺何以给这部分人坚守曲艺园地的信心和力量?如何让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愿意把孩子的明天托付给曲艺?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在政府的主导下,给现在的曲艺从业者们多一份关爱,还基层曲艺工作者一个“艺术家”的尊严,起码是给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们盼望着作为曲艺“特区”的“曲艺之乡”,能够从弘扬发展民族艺术的高度出发,制定系统的保护性帮扶措施,在主题宣传,惠民演出中为他们提供演出机会。具体来讲,可以制定演出任务和监管目标,开办政府买单的流动书场、社区书场来进行惠民演出,走进农村、厂矿、社区;可以推进地方曲艺名家的评选,并给予一定奖励;可以制定工作任务,建立签约“乡村曲艺家”制度,给予在创作上突出、演出达到一定场次的艺人进行贴补等等,都应该是可行的措施。这样的做法,虽不能保证艺术家的生活能有“小康”的体面,但起码有了满足“基本”的必须。这样做,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给热爱曲艺,从事曲艺事业的后来者们以信心,让他们相信曲艺能够给予生活的快乐和美好的明天。有句俗语“没有君子不养艺人”,形象地说明了曲艺的发展是在社会各界与观众的关爱中成长起来的。在新时期培养深爱深植乡土的基层曲艺人才的过程中,要激发“就恋这把土”的热爱,来培养观众,培养曲艺人才;还要多些关爱,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不仅是让现在的艺人们固守乡土阵地,更是为了承载后来者对曲艺的希望和信心。当然,我们也要鼓励曲艺艺人自我生存能力的提高,引导他们对曲艺进行不断创新改良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培养新时期深爱深植乡土的基层曲艺人才,是曲艺全面发展的基石,一是要通过适当的措施,形成热爱家乡的文化氛围,培养对家乡曲艺的热爱,来完成深爱乡土曲艺人才的培养任务;二是要依赖于政府打通曲艺人才的“绿色通道”,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能够把这部分人才留在曲艺的阵地,来达到深植乡土的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当然,这些工作的完成,要依靠曲艺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通过教育部门来担起责任。从长远看,根据目前基层文化馆站曲艺人才缺乏,人员招考的学历要求又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的现实,还是要大力推进曲艺学科的建设,期盼曲艺高等教育的全面开花,让接受过曲艺系统教育的专业人才来带动甚至是参与到基层曲艺人才的培养当中,形成一支有知识、有文化、创新意识强,爱家乡、爱曲艺、爱观众的深爱深植乡土的基层曲艺队伍,服务于人民,来进一步营造“曲艺之乡”浓厚的曲艺文化氛围,去迎接曲艺百花竞放的繁荣。

猜你喜欢

进校园曲艺艺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朝三暮四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优秀剧目进校园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