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粳稻品种南粳45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

2016-01-12彭成林段建设朱红英袁家富张勇赵书军徐祥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4期

彭成林 段建设 朱红英 袁家富 张勇 赵书军 徐祥玉

摘要: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对粳稻(Oryza sativa L.)品种南粳45进行了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南粳45的增产有明显作用,氮的效应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磷和钾的肥效基本相当,也是不可或缺的。南粳45移栽后植株全氮、全钾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全氮含量在始蘖期、全钾含量在分蘖盛期有最高值;全磷含量在分蘖盛期有最高值,之后逐步下降。综合各方面因素,南粳45在该区域N、P2O5、K2O推荐施用量分别为275、115、210 kg/hm2。

关键词:南粳45;营养特性;施肥效应

中图分类号:S5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199-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4.025

Abstract: Through field plot experiment, the nutr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ertilizer effect for 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L.) Nanjing 45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could obviously increase the yield of Nanjing 45,the influenc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was most,and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were basically the same. After Transplanting,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otassium content of Nanjing 45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the highest values appeared in the beginning tillering stage and tillering stage,respectively.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reached highest value in tillering stage and then gradually declined. The recommended fertilization amount in Xiangyang city was N 275 kg/hm2, P2O5 115 kg/hm2,K2O 210 kg/hm2.

Key words: Nanjing 45; nutrition characteristics; fertilizer effect

粳稻(Oryza sativa L.)具有口感好、米质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1]。在中国粳稻生产总量中,东北三省和江苏省的粳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3]。湖北省“籼改粳”工程实施以来,在多个水稻产区进行了粳稻品种筛选试验及栽培技术研究[4-11]。目前,湖北省粳稻的种植面积还很小,发展粳稻的前景十分广阔,但相适应的粳稻种植技术还不完善,往往在实际生产中实施和籼稻品种相同的栽培措施。本研究以南粳45为材料,在襄阳市开展其营养特征及施肥效应研究,为该区域该品种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襄阳市双沟镇陶岗村,东经112°20′17.8",北纬32°08′12.5",海拔84.9 m。试验田属淹育型水稻土,土壤pH为6.46,有机质含量19.27 g/kg,碱解氮含量131.44 mg/kg,有效磷含量17.80 mg/kg,速效钾含量110.00 mg/kg,前茬作物为小麦。

1.1.2 供试水稻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45。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主要养分梯度下的不完全重复组合设计[8-10],共设17个处理,各处理具体如下(各处理的下标为每公顷N、P2O5和K2O的用量,单位为kg/hm2)。处理1:无肥对照,N0P0K0;处理2:无N,N0P135K210;处理3:无P,N270P0K210;处理4:无K,N270P135K0;处理5:OPT,N270P135K210;处理6:N150P135K210;处理7:N210P135K210;处理8:N330P135K210;处理9:N390P135K210;处理10:N270P75K210;处理11:N270P105K210;处理12:N270P165K210;处理13:N270P195K210;处理14:N270P135K120;处理15:N270P135K165;处理16:N270P135K255;处理17:N270P135K300。其中处理1~5综合考虑了N、P、K,处理6~9为N的不同梯度,处理10~13为P的不同梯度,处理14~17为K的不同梯度。处理1~5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处理6~17不设重复,顺序排列,共27个小区。

1.2.2 播种和移栽 2013年5月13日播种,6月13日移栽,10月9日收割。

1.2.3 肥料品种及各小区用量 试验用的肥料为尿素(46.3%)、过磷酸钙(12%)和氯化钾(60%)。氮肥基肥、还苗肥、分蘖肥、穗肥所占比例分别为50%、15%、15%和20%。P肥全部作底肥;K肥底肥占60%,追肥占40%,追肥时间与最后一次追氮肥的时间相同。试验各小区(包括保护行)全部施锌、硅肥,具体用量为大粒锌6 kg/hm2,大粒硅60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钾养分对南粳45产量的影响

氮磷钾养分对南粳45产量的影响结果(表1)表明,无肥处理(CK)平均产量为5 997 kg/hm2,相对于OPT处理减产39.3%。不施氮肥处理较CK增产7.8%,且增产效果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较OPT处理减产34.6%,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说明氮的效应对该品种产量的影响很大。不施磷肥处理较CK增产44.2%,而较OPT处理减产12.5%,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施钾肥处理较CK增产48.2%,且增产效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较OPT处理减产10.0%,且差异显著。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大。因此,对于该品种,磷、钾的肥效基本相当,其肥效不如氮明显,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2.2 南粳45的肥料效应方程及施肥量的确定

根据田间试验中不同的氮、磷、钾施用量与南粳45产量之间的关系,用肥料效应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2)表明,二次方程的拟合程度最好,其中施氮量和施钾量与产量的拟合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施磷量与产量的拟合方程达到显著水平。根据表2中的拟合方程,计算出N、P2O5、K2O的最高产量施用量分别为303.4、125.0、226.9 kg/hm2。以N、P2O5、K2O养分的价格分别为4.35、8.33、6.00元/kg计算,水稻收购价格以2.40元/kg计算,得出N、P2O5、K2O的经济施用量分别为276.7、115.9、212.5 kg/hm2。

2.3 南粳45在OPT施肥量下各时期氮、磷、钾含量及积累规律

由表3可知,南粳45移栽后植株全氮、全钾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全氮含量在始蘖期有最高值,全钾含量在分蘖盛期有最高值,全磷含量在分蘖盛期有最高值,之后逐步下降。

由图1可以看出,南粳45的氮、磷、钾积累量呈S形曲线,还苗期各养分积累速度很慢,进入分蘖期后快速增长,至齐穗期后(移栽后76 d)增长速率明显变缓。南粳45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积累主要在中前期,在进入成熟期以前,氮、磷的积累量分别达到87.8%和73.8%,而钾的积累量在进入成熟期后略有减少。

2.4 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南粳45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由表4可知,在其他养分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总体上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施氮量270.0 kg/hm2处理有最大值。施氮量270.0 kg/hm2处理的地上部分N累积量和N肥农学效率亦最高,且N肥农学效率在施氮量少于270.0 kg/hm2时维持较高水平,超过此用量时下降幅度较大。

由表5可知,在其他养分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地上部分P2O5积累量以及磷肥农学效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磷量135.0 kg/hm2处理水稻产量和磷肥农学效率均表现高。

由表6可知,在其他养分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随施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地上部分K2O积累量总体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施钾量255.0 kg/hm2处理的产量有最大值,钾肥农学效率也表现最高。

3 小结与讨论

在湖北省襄阳市中等肥力土壤上,对于粳稻品种南粳45,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南粳45的增产有明显作用,氮的效应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磷和钾的肥效基本相当,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据拟合方程,N、P2O5、K2O的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303.4、125.0、226.9 kg/hm2,经济施用量分别为276.7、115.9、212.5 kg/hm2。

南粳45移栽后植株全氮、全钾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全氮含量在始蘖期、全钾含量在分蘖盛期有最高值;全磷含量在分蘖盛期有最高值,之后逐步下降。南粳45氮、磷、钾的积累量呈S形曲线,还苗期各养分积累速度很慢,进入分蘖期后快速增长,至齐穗期后(移栽后76 d增长速率明显变缓。南粳45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积累主要在中前期,在进入成熟期以前,氮、磷的积累量分别达到87.8%和73.8%,而钾的积累量在成熟期后略有减少。

施氮量270.0 kg/hm2处理的水稻产量、地上部分N积累量和N肥农学效率最高。在其它养分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产量、磷积累量、磷肥农学效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磷量135.0 kg/hm2处理水稻产量和磷肥农学效率表现最高。施钾量255.0 kg/hm2处理的水稻产量、钾肥农学效率均表现最高。

综合各方面因素,南粳45在该区域N、P2O5、K2O推荐施用量分别为275、115、210 kg/hm2,相对于习惯施肥量,氮的用量增加约10%、磷的用量基本不变,钾用量减少近30%。

参考文献:

[1] 薛亚光,陈婷婷,杨 成,等.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3):466-476.

[2] 王明利.我国粳稻经济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4):35-39.

[3] 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4] 蒋代铭,杜艳华,杨 冰,等.潜江市粳稻生产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319-320.

[5] 王良军,张大平,张均寿,等.粳稻新品种栽培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2989-2991.

[6] 张元虎,杨兴柏,张文文,等.荆门市粳稻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10):54-58.

[7] 郑 毅.不同粳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及其栽培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8] 余延丰,杨 利,胡 刚,等.杂交水稻培两优537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1840-1843.

[9] 杨 利,游艾青,范先鹏,等.晚籼杂两优277氮、磷、钾施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2):171-173.

[10] 范先鹏,杨 利,游艾青,等.杂交早稻两优3419肥效及施肥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3):318-321.

[11] 彭成林,段建设,袁家富,等.粳稻品种WDR129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9):209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