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鄂麦17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6-01-12刘易科阎俊张勇高春保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小麦

刘易科 阎俊 张勇 高春保

摘要:鄂麦17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高产抗病广适品种济麦19为母本,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早熟优质抗病品种豫麦47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地点间穿梭育种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14年通过湖北省审定,表现综合抗病性、适应性和丰产性较强,在湖北省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鄂麦170;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191-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4.022

Abstract:E-mai 170, a new wheat cultivar, was released in 2014 in Hubei province by the institut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and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t was selected by improved pedigree method from the cross of Jimai19 with Yumai47, through shuttle breeding between Anyang of Henan province and Wuhan of Hubei province. The cultivars performed high yield potential, with good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leaf rust, and fusarium head blight, and wide adaptability. It was highly prospective for the cultivar promotion application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Triticum aestivum Linn.;E-mai 170; breeding;cultivation techniques

鄂麦17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以高产抗病广适品种济麦19为母本,与早熟优质抗病品种豫麦47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地点间穿梭育种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于2014年12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鄂麦170,审定编号鄂审麦2014001。

1 品种选育目标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其生产的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高产抗病广适应始终是中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湖北省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小麦生长后期高温多雨,熟期和抗病性特别是对赤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是制约小麦品种在当地生产和大面积推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目前,当地主推品种郑麦9023具有适应性强、结实性好和千粒重高等优点,但存在穗粒数偏少,抗倒伏性和产量潜力一般等缺点。同时由于条锈病和白粉病生理小种的变化,郑麦9023已丧失了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给湖北小麦生产带来了较大风险。因此,适当增加穗粒数,进一步改良抗病性,是进一步提高湖北小麦产量潜力,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针对上述问题,培育了高产、综合抗病性好、广适应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鄂麦170。

2 品种选育经过

2.1 亲本来源及特点

济麦19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培育的高产大穗小麦品种,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抗倒伏、综合抗病性等特点,但植株较高,熟期偏晚,不耐后期高温,易早衰,熟相一般,于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14[1]。针对济麦19的不足之处,选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具有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多、耐穗发芽、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好和成熟落黄好等优点的中早熟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47为父本[2],于2003年春季配置杂交组合。经河南安阳和湖北武汉两地穿梭,采用系谱法连续选育,于2010年出圃,代号G027。2014年12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命名为鄂麦170。

2.2 选育过程

2003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小麦优质课题组与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以济麦19为母本与豫麦47杂交配置单交组合,秋播于河南安阳分2行条播种植F1代;2004-2005年度点播种植F2代1 200株,经田间农艺性状和室内考种,中选优良单株101个。2005-2006年度分系种植F3代101个株系,其中第11个株系表现早熟,农艺性状优良,中抗条锈、白粉和叶枯病,从中选留8个优良单株,送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006-2007年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将中选株系每个种植3行,其中第3个株系(编号170)表现农艺性状优良,赤霉病发病率轻,从中选留10个单株。2007-2008年度分株系种植F5代10个株系,每个株系条播种植2行,其中株系84194表现综合性状优良。2008-2009年度株系84194进入2行区观察试验,比相邻对照郑麦9023增产20.4%。2009-2010年度,株系84194升入10行区观察试验,命名为G027,比相邻对照郑麦9023增产8.9%。

3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02 d左右,比对照郑麦9023迟熟3~4 d。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茎秆蜡质较厚,穗下节间较短,旗叶中等偏小、上冲。株高76~80 cm,抗倒伏性较好。穗长方形、较大,小穗排列较松散、码较稀,穗层较整齐,长芒,白壳、白粒,子粒长卵圆形、角质,黑胚率较高。后期落黄熟相好。区域试验中平均成穗数37.4万/667 m2,每穗粒数30.7粒,千粒重43.1 g。抗病性接种鉴定表现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中抗条锈病。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综合抗病性较好,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和叶锈病,对赤霉病耐病性表现突出,与对照郑麦9023相当。2014年农业部谷物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检测可知,容重779 g/L,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3.11%,湿面筋含量27.2%,稳定时间3.6 min,大部分指标达到中筋专用小麦品种标准[3]。

4 产量表现

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59.52 kg/667 m2,较郑麦9023(CK)增产3.37%,增产显著;2013-2014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28.08 kg/667 m2,较郑麦9023增产6.40%,增产极显著;两年平均产量443.80 kg/667 m2,较郑麦9023增产4.81%。2014-2015年度湖北省枣阳市和襄州区的小麦高产创建中,在当地赤霉病、条锈病普遍发生较重和后期多阴雨低温的不利条件下,鄂麦170的赤霉病和条锈病发病严重度和普遍率均较对照轻,襄州区张罗岗原种场0.67 hm2高产创建田实收平均产量507.5 kg/667 m2,较郑麦9023增产8.20%,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适应性和丰产性,且抗倒性表现突出。

5 栽培技术要点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纹枯病。鄂东南及江汉平原适播期为10月下旬,鄂北地区以10月中旬为宜。播种量以10~12 kg/667 m2(基本苗15~18万/667 m2)为宜。适时整地,适墒播种,做到一播全苗。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全生育期需施纯氮(N)12~14 kg/667 m2、磷(P2O5)4~6 kg/667 m2、钾(K2O)4~6 kg/667 m2,微量元素缺乏地区可适当对症施用锌、硼、硫等微肥,磷、钾及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的底肥与追肥比例为7∶3,于拔节前追肥。播种后及时开沟作厢,前茬水稻一般厢宽2.5~3.0 m,前茬旱作一般厢宽3~4 m,田边开围沟,长田块开腰沟,要求沟沟相通,排灌通畅。雨后及时清沟排渍。春季拔节前化学除草,控制草害。综合防治赤霉、白粉和纹枯病,抽穗扬花初期至灌浆中期实施1~2次一喷三防。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人工以腊熟末期收获为宜,联合收割机以完熟期收获为宜。

参考文献:

[1] 赵振东,刘建军,徐恒永,等.高产稳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号[J].山东农业科学,2001(4):36-36.

[2] 赵 虹,李铁庄,王西成,等.优质强筋小麦豫麦47号的综合评价和利用前景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1(6):21-23

[3] GB/T 17320-201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S].

猜你喜欢

选育栽培技术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吉林省黄秋葵新品种选育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