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6-01-11王海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

王海燕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CT、MRI两种方法为患者做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情诊断, 对比所有患者使用两种诊断技术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检查发现74个病灶, 而同期接受MRI检查时发现病灶数多达210个, 尤其在脑深部与非出血病灶数检查时数据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RI对患者检查敏感性更高, 检查数据更可靠, 值得在日后的临床中广泛运用。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2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指的是人体头部受到外部力量的严重打击后形成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的损伤[1], 对人体的伤害极大, 其病死率也较高。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肿胀、轴索水肿和并行小血管破裂, 患者大脑意识逐渐丧失、出现昏迷现象[2], 且持续时间较长, 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恢复时间较长。所以对该病应做到及时发现、尽快治疗, 因此能否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的及时治愈及预后情况都具有重要意义。CT与MRI两种技术手段都可用于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故本院特开展此课题探讨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以作临床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标准, 且排除其他脑损伤患者。其中包括因车祸致伤的患者15例, 被砸伤的患者5例, 因高空坠落致伤的患者4例, 被钝器所伤的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现象。患者年龄16~73岁, 平均年龄(42.56±7.36)岁, 其中16例, 女14例, 所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同时使用CT、MRI进行病情诊断。

1. 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诊断时均同时使用CT、MRI两种诊断技术进行诊断, 为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及两组数据的可比性, 患者需在同一天接受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 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的数据并做归档处理。并且在诊断开始前对因脑部创伤而出现躁动情况的患者, 合理使用镇静剂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以便更好的接受检查。

做CT检查时使用GE作为诊断仪器, 其扫描参数设置为10 mm层厚, 10 mm层距, 对患者进行扫描时从大脑顶端扫至大脑底端, 采用连续扫描的方式, 扫描完成测定数据后进行记录。做MRI诊断检查时, 使用日本生产的东芝FLEXART(015T)作为诊断仪器, 设置各项参数时, 头部线圈设置为6 mm厚, 扫描层距设置为1.0 mm, 扫描参数其矩阵设置为256×170, T1WI-SE参数设置为(TE 12 ms, TR 4400 ms)、T2WI-SE参数设置为(TE 120 ms, TR 4400 ms)、FLAIR参数设置为(TR 6000 ms, TE 120 ms, TI 2000 ms)、DWI参数设置为(TR 4000 ms, TE 80 ms, B=1000 s/mm2)。

1. 3 观察指标 检查并记录使用CT与MRI时患者脑深部区域、大脑皮层下区域病灶数以及出血与非出血病灶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患者的CT检查发现74个病灶, 而同期接受MRI检查时发现病灶数多达210个, 而在脑深部与非出血病灶数检查时, 两种检查方式得出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闭合性、弥漫性的颅脑损伤[3], 主要是由头部位置加速度运动而引起的, 从而造成脑部神经轴索和血管折曲的损伤, 病死率较高[4]。不同的组织或者机构之间较易出现这种损伤, 且损伤程度较大。在生活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多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交通事故中脑部受损、被故意或者意外砸伤、被钝器所伤、从高空坠落时所伤等[5]。发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对人脑伤害极大, 轻则昏迷, 重则死亡。1982年Gennerelli成功地制做了DAI动物模型, 研究并发现了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产生机理, 并将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定义为一种原发性脑损伤。研究发现, 在伤者受伤2 h后, 就会出现早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改变。所以能否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并科学有效地对患者实施治疗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的关键。

目前, 在临床上用于检查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方法有多种, 主要包括计算机CT和MRI等技术手段。CT是如今较为先进的医学扫描检查方式之一, 主要是作用于人体大脑的扫描, 其检查原理就是运用普通X线束的成像原理, 把光电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再由电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MRI主要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 根据人体内不同物质所释放的能量形成不同的结构图像,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对人体检查时不会产生任何的伤害, 安全系数高。在本次研究实验中, 同时运用CT和MRI对患者进行检查, CT检查发现74个病灶, 而同期接受MRI检查时发现病灶数多达210个, 而在脑深部与非出血病灶数检查时, 两种检查方式得出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使用MRI对患者检查敏感性更高, 检查数据更可靠, 值得在日后的临床中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怀祥, 史大鹏.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12):255.

[2] 王军. 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急诊诊断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9):80-81.

[3] 朱捷, 陈晓雄. 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急诊诊断价值.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2, 2(4):254.

[4] 孙晓川.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和影像学研究.重庆医科大学, 2004.

[5] 卢海涛.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苏州大学, 2012.

[收稿日期:2015-07-09]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16例多系统脑萎缩的临床与MRI分析
阴道超声在妇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MRI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