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斗体能训练研究

2016-01-07李朝武汪明宏林乔伟

军事体育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环境

李朝武,汪明宏,林乔伟

(海军陆战学院 军事基础与技能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30)

战斗体能训练研究

李朝武,汪明宏,林乔伟

(海军陆战学院 军事基础与技能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30)

战斗体能是军人智能、心能、技能等用于信息决策与执行任务的载体,是构成军人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能打胜仗”的关键。提出战斗体能训练的基本特点、具体方法和根本要求,形成贴近实战、应用性强、能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战斗体能训练理论,为军人战斗体能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战斗体能;训练;效能

战斗体能是满足战斗需要的身体能力,是指军人遂行军事任务的人体形态和各器官系统机能积极适应战斗任务、军事训练所需要的能力素质,是一个机体产生生物学适应的过程,也是现代军事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1],是形成个体战斗力的核心基础。开展战斗体能训练,必须遵循体能训练规律,创新战斗体能训练模式,并通过持续强化训练以保持良好状态的方式进行。同时,要注重科学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战斗体能训练效果。

1 战斗体能训练对身体机能的作用

战斗体能训练重点是针对战场环境的适应性训练,主要体现在降低反应程度、增强耐受能力、提高体能绩效三个层面上。适应性训练并不能改变人体对外界恶劣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规律,而是提高对环境条件变化的生物学“预见性”和“体验性”,增强生理和心理的耐受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非战斗性减员,为顺利完成任务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2]。

1.1 降低反应程度

当人们从一个习惯的正常生活环境突然进入一个恶劣生存环境(如从平和状态快速到紧张状态)时,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精神紧张、代谢率增加、乏力、出冷汗、头痛等),个别人还会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生理、心理反应规律。适应性训练虽然不能改变身体反应规律,但可以通过预先在模拟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训练,使机体器官、系统对即将面临的恶劣刺激事先有个初步的体验,并留下训练的刺激“痕迹”,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当恶劣环境条件刺激来临时,身体的反应程度就会降低,生理和心理不适感就会减轻。这是适应性训练的第一层面生物学效应和目标。

1.2 增强耐受能力

这是适应性训练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第二层面的生物学效应和目标。当恶劣环境的刺激强度超出人体的生理极限时,身体就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和临床症状,任何方法也不能明显缓解(如航渡船体剧烈晃动时,导致乘员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严重晕船症状)。在这种情况下,耐受能力就成为战胜困难的关键因素。耐受能力越强,身体的继发性反应就越容易被控制在较低程度,临床症状就越轻,心理反应也越小,发生意外情况的概率也就越小。适应性训练最主要、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对恶劣环境条件刺激的生理和心理耐受能力或抵抗能力,这是药物等其他方法和途径所不能达到和替代的。

1.3 提高体能绩效

这是适应性训练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评价和检验适应性训练效果的关键指标。提高体能保存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第一层面效应,降低生理、心理反应程度,减少额外体能消耗;二是通过第二层面效应,增强人体自身耐受力或抵抗力,以及生理心理机能调控能力,降低继发性反应和临床症状,使体能战斗力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通过强化体能训练和关键体能素质(如力量素质)的训练,挖掘人体生理、心理机能潜力,增加体能转化为军事作业能力的绩效,从体能总量上确保满足完成作战任务的需要。

2 战斗体能对训练的要求

体能是构成个体战斗力的必要条件,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战斗体能训练,必须着眼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科学设置战斗体能训练的内容,不仅突出基础性训练内容,应更加注重专业性训练内容,从而增强战斗体能训练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有效性。才能使官兵置身于近似实战的环境,以良好的体能素质为支撑,面对激烈复杂而残酷的战场情景,沉着、冷静、果敢处置各种战斗情况。

2.1 组训方式要灵活多样

战斗体能训练是在实战背景下进行的训练,通过采取分类编组,因材施教,重点强化的方法,尽可能地挖掘每名官兵的训练潜力,提高其训练水平;采取项目组合训练,增强实战适应能力。现代作战是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系统作战。战争准备空间大,具体作战空间小,战场环境千变万化,对单兵的作战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有的单项体能训练已难以满足实战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多个体能项目的组合训练。实施多项目组合的体能训练,既能全面增强跑、跳、攀、爬等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作战的适应能力;采取团队合作训练,增强协同作战能力。在现代战争中,部(分)队遂行作战任务多,单兵独自执行作战任务少,以往单打独斗的体能训练模式已无法满足作战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训练项目的设置和内容的设计上,应该安排多人协作训练,不断培养官兵协同作战的意识。让战斗体能训练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实战;采取科目联合训练,增强实战应对能力。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的基础,是形成单兵战斗能力的前提。因此,要精心谋划相关科目的联合训练,如轻武器实弹射击,通常在单兵没有体能消耗并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实战中,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综合演练阶段,在进行五公里武装越野或400 m障碍等训练后,再进行实弹射击,使训练内容、训练条件更加贴近实战。

2.2 训练方法要创新实用

战斗体能训练要在训练对象上区分层次,把握训练的针对性和团队性。要根据规律适当增大训练的强度和量,确保官兵在任何时候始终保持最高的水平。要把多个体能训练内容结合起来,把战斗体能训练与技能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组织训练。设置训练内容时,既要考虑作战任务对体能的需要,也要考虑内容对官兵体能的影响[3]。如采用重复训练法有利于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有利于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工作强度,改善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协调能力;持续训练法有利于发展身体的耐力素质,有利于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大脑中枢神经过程的稳定性;循环训练法练习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能发展多种身体素质。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有效的刺激;强化训练法针对体能薄弱环节,精选一定数量的训练内容,实施大运动量训练,使体能素质再上一个台阶,并达到预期最佳状态目标。另外,要在各种武器操作和战术训练中穿插安排体能训练内容、在体能训练中安排关于指挥决策的内容,把体能与心理训练、技能和决策训练融合起来。

2.3 训练环境要实战逼真

模拟好战场的“硬”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武器装备、地形地物等实体设施与实战境况相近。美军在训练法规中明确规定,环境条件设置“达不到实战标准不得训练”。由此可见,只有把训练条件设置的高于实战、难于实战,在高难度、高强度等条件下,进一步增强战斗体能训练的针对性。在战斗体能训练中,要努力设置接近实战的战场环境,利用模拟地物、交通工具构设实战环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模拟逼真的训练环境,通过近似实战的训练实现“战训一致”的目标。要建设好战场“软”环境。“软”环境重在制造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以及遭受敌方威胁的立体感觉。在组训的形式上,积极创造对抗氛围,强化对手意识。在手段的运用上,要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模拟器材,从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上仿真战场“软”环境,使受训官兵身体机能得到刺激,逐步提高战场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锤炼坚强意志,从而进一步提高战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3 战斗体能训练的伤病预防建议

战斗体能是发展和挖掘军人体力、脑力和心力的综合生物学素质,是提升部队战斗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训练中也容易出现拉伤、挫伤、关节扭伤、韧带撕裂、踝关节韧带拉伤等运动系统急、慢性损伤状况,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尤为关键。

3.1 合理安排训练科目

一是要提高组织训练科学化程度,认真制定训练计划,规范训练手段,加强保护与帮助。二是训练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先小后大的渐进方式安排进度和强度,避免单一动作过度训练。训练前应做热身运动,训练后应做放松活动,使受训者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以提高训练成绩并预防运动伤病发生。三是应当根据环境和现有的设施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如颈项肌、腰背肌和关节的锻炼;同时做好关节的防护。

3.2 加强训练时的自我保护

一是科学地安排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训练负荷要根据训练的内容时间、场地、气候等情况而定,并且要注意身体状况的特点,特别要注意下肢易伤部位的活动,在训练前做好充分准备,使关节“热起来”。二是不要在疲劳状态下训练。三是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巧,了解训练的操作规程,以及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方法。

3.3 加强医务监督

为减少或避免体能训练伤病的发生,部队卫生人员应做好训练中的卫生监督和防护工作。一是在部队进行训练前,应根据训练内容和强度对参训人员进行体质和健康的全面评估。二是深入训练现场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于包扎、止血、固定、搬运、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技术进行现场演示,以进一步提高官兵的自我防病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训练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搭配。合理的膳食有利于增强官兵的体质和训练后体力的迅速恢复。训练前的饮食应以易消化的高糖低脂食物为主,训练后可适当进食高脂、高蛋白类食物。出汗多时要适当补充水和盐分。四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对于过度疲劳的官兵,应立即停止训练,给予适当的休息与治疗。

[1] 孟进蓬,夏 ,夏俊.战斗体能与战斗体能训练[J].军事体育学报,2015(4):22—24.

[2]孙学川.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能训练手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1—4.

[3] 汪明宏.武装泅渡“五步骤”系统训练法[J].海军杂志,2011(3):17—21.

Study on the Combat Physical Training

LI Chao-wu, WANG Ming-hong, LIN Qiao-wei

(PLA Naval Marine Academy, Military Basics and Skills Teaching Office, Guangzhou 510431, China)

The combat physical capacity is the carrier of servicemen′s intelligence, psychology and skills that are used for inform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mission performance. It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mprise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military personnel and become the key to “winning battles”. This paper works out the basic features, specific methods and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for combat physical training, by analyzing body functions, training patterns and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index changes,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emen′s combat physical training that is combat-oriented, applicable, and adaptable for complicated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combat physical capacity;training;efficiency

2015-01-10

李朝武(1975—),男,江苏扬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军事基础训练。

G87

A

1671-1300(2016)04-0016-03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环境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环境
环境清洁工
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