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翻译历史和中医术语翻译

2016-01-05方廷钰陈锋包玉慧王曦

中国科技术语 2015年6期
关键词:误译

方廷钰++陈锋++包玉慧++王曦

摘要:文章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简略回顾了中医翻译的历史进程,并对当前汉英综合性词典中中医词条的译文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中医词条的曲解、望文生义、译文混乱、定义错误、过多的解释性翻译和不规范翻译等方面。作者认为,直译、意译、音译、借用、约定俗成等原则仍然是中医翻译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中医翻译史,中医术语,错译,误译

中图分类号:H059;H083;R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6-0026-04

收稿日期:2015-04-09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XJY15034)

作者简介:方廷钰(1935—),上海市人,汉族,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中医传播与研究中心主任,第二、三届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首席顾问,研究方向为医学英语教学和研究。通讯作者:陈锋(1967—),江苏镇江人,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英语教学和翻译。通信方式:1186070428@qq.com。

一中医翻译历史

翻译和文化交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纵观中国历史,晋至五代,中医学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至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公元561年,苏州人知聪携《本草经》《脉经》《明堂图》赴日,途经高丽,居一年,传授中医学。隋唐时期,高丽留学生8000余人来华,《伤寒论》《千金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遂传入高丽,《本草经集注》中载有人参、五味子等来自高丽的药物。到两宋时期,医学交流达到高潮。中日医学交流始自公元562年,公元754年鉴真去日本传习道医。宋金时期,日本以中医为蓝本出版了《顿医抄》《万安方》等书。公元1487—1498年,日本田代三喜来华学医,崇尚医家李杲、朱丹溪,写成《启迪集》。中印之间很早开始医学交流,唐代的《千金方》中载有天竺按摩法,《隋书》中记载译成中文的印度医书有11种之多。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医学交流始于公元2世纪,阿富汗僧人译《胞胎经》。公元518年,波斯药物进入中国。公元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撰著的《医典》中有《脉经》的资料。宋金时期,《回回药方》译成中文。中欧医学交流主要始于明清时期。1644年,波兰传教士卜弥格(Boym, Michel)来华,首先将《黄帝内经》《脉诀》介绍给西方。1656年,《中国植物志》被译成拉丁文。1674年,荷兰牧师赫尔曼·布绍夫(Herman Busschof)出版了Het Podagra(《痛风 脚》)一书,介绍了艾灸治疗痛风和关节炎。英国的约翰·弗洛耶(John Floyer)受德国医生安德烈·克雷耶(Andreas Cleyer)翻译的《脉经》的启发,发明了测试脉搏的机械装置,他于1707年在伦敦出版了The Physician′s PulseWatch(《医生脉诊表》)。凡此种种说明,中医翻译成外文已有悠久历史,翻译成西方的拼音文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一直没有系统的中医著作和医理的翻译作品,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翻译才获得足够的重视。

二中医术语翻译中的问题

由于国内翻译人士的学术、语言水平差异较大,中医文化又深奥难懂,要把方块汉字演绎成西方拼音文字有很大难度。西方人在翻译中医的时候,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了解,也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所以至今中医术语的翻译还不能达到统一,实际上还是各家说各家的,甚至出现不少误译、错译现象,妨碍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和传播。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中医汉英词典,有些综合类词典中也包含有中医的内容,但是我们发现,许多翻译不尽人意,今摘选部分分述如下。

1.没有理解中医词条内容

例1.把《内经》译为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经》是《黄帝内经》的简称。“《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该志记载了医经七家,其中包括《黄帝内经》18卷,《黄帝外经》37卷,《黄帝外经》和其他五家均佚,仅留下《黄帝内经》。本书成书于战国时期(475—221 B.C.),非黄帝所作,由多名作者书写而成,为了显示其价值,书名冠以黄帝。内容包括人体的生理、病理、解剖、诊断、治疗等内容,是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在西医里,internal medicine是“内科学”的意思,《道兰氏袖珍英汉医学词典》对internal medicine的释义是“that dealing especially with diagnosis and medical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disorders of internal structures of the body”[2]。《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只是一部医书的上下两册而已,绝不是讲述“内科医学”的医书,因此不能译成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例2.“证”“症”不分:“证是中医学所特有的一个诊断概念,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势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所做的结论,如阴虚证。”[3]英语里没有一个合适的对等语,所以根据它的含义,中外学者把它译成syndrome或pattern。syndrome的原义是a set of symptoms which occur together; the sum of signs of any morbid state(综合征),pattern指a characteristic set of traits or actions,意思相似。symptom指any subjective evidence of diseases or of a patient′s condition(症状),与“证”的含义完全不同。有的词典的中文词条“虚证”“实证”“寒证”都写成“虚症”“实症”“寒症”,从含义来看,这是错误的。endprint

例3.对“邪”的理解不正确。有本词典将词条“邪”译为unwholesome environmental factor(有害的环境因素),与原义相去甚远。中医的“邪”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包括内邪和外邪。拿风来说,既有内风又有外风,都能致病,正确的译文是pathogenic factor,或者译成evil。

2.译文混乱

例4.“虚火”“虚汗”“虚胖”“虚热”:这些词条都含有一个“虚”字,中医里的“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一般译成asthenia或deficiency。asthenia指lack or loss of strength and energy, deficiency指a lack or defect。有的词典把“虚火”译成deficiency of fire,使人摸不着头脑,难道是lack of fire (缺火)啦?中医里的“虚火”是伤阴引起的火热证,伴随的症状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烦热、口渴、盗汗等,一般可以译作fire due to consumption of yin,fire in a deficiency condition或deficiencyfire。

例5.把“本草”和“中草药”都译为Chinese herbal medicine。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包括图谱之类,称为本草。一般认为中药书上有记载,中药店经常出售的中药商品,与民间或草药医使用后的草药,合称为中草药。”[4]据Chinese Herbal Medicine:Materia Medica,关于“本草”的翻译有以下一段说明:“The phrase 本草, which we have translated as materia medica, did not appear until the Eastern Han,where it referred to both the materia medica and the knowledge to obtain them.”[5]《多兰医学词典》对materia medica的定义是“that branch of medical study which deals with drugs, their sources, preparations, and uses”[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把“中草药材”译成Chinese Materia Medica[7],符合原义。“中草药”译成Chinese herbal medicine未尝不可,但回译的时候,便可能被理解成“中草药医”或“中医”了。

3.解释性的翻译过多

汉英词典的主要任务是为读者提供汉英对等词,拿来后可以在句子中直接使用,只有在因地域、文化差异导致没有对应词的情况下,才考虑采用解释性译文。

例6.把“安神”译为relieve the uneasiness of the body and mind。按照中医理论,“安神”是指“治疗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的方法”。一般公认的译法是calm the mind。

例7.把“经脉”译为passages through which vital energy circulates, regulating bodily function。经脉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如果是解释,则本释义不够完全。目前,词典、教科书和论文中一般都把经脉译成channel或meridian,而且后者已见于《多兰氏医学词典》[6]。

例8.把“留针”译为keep the acupuncture needles in a certain point for designated period of time。“留针”也是中医针灸中常用的术语,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始终》,指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于穴位内,至预定时间再出针。一般译为retention of needle。

4.定义错误与错译

例9.把“饮”译为watery sputum(稀痰)。“饮”是病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诊断学》认为,“饮邪是由体内水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其质清稀。”中外学者按照中医定义,一般把“饮”译为fluid retention。

例10.把“药酒”译为poisonous wine,实在难以接受,一般译作medicinal wine,medicinal liquor或medicated wine。

例11.把“清热”译为relieve inflammation。字面的意思是“消炎”,清热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是指使用寒凉药物清除火热的治疗方法。中医中“热”是病邪,一般译为pathogenic heat,“清热”作名词处理时,译作heat clearing。

例12.把“肝气”译为hepatic qi。在中医里,“肝气”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体肝脏的精气,二是病症名,“肝气郁滞”的简称。本译文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思,但是它为什么不用约定俗成的liver qi,却使用了源自希腊文的hepatic(肝的)?这就显得太异样了。

5.中药译名不规范

从1988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英文版出版,其收录的中草药英文和拉丁文名属于国家标准。但有的词典所使用的中草药英文名与《中国药典》不一致。如“白芍”[中药]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中国药典》为White Peony Root;“白术”[中药] rhizome of largeheaded atractylodes,《中国药典》为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地黄” [中药] glutinous rehmannia [Chinese foxglove],《中国药典》为Rehmannia Root;“黄连”[中药] rhizome of Chinese goldthread,《中国药典》为Golden Thread;“黄精”[中药] sealwort,《中国药典》为Solomonseal Rhizome等。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不仅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也要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这样一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和哲学理念的医学在向世界传播的时候,必然要依靠外语作为媒介,所以把中医术语正确地翻译成英语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课题。早在2008年上海举行的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中医翻译就列入专题论坛,可见翻译界对中医翻译的重视程度。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目前基本上有了中外学者公认的翻译原则如直译、意译、音译、借用、约定俗成等等。汉英综合性词典应该遵循上述原则来翻译中医术语,为读者提供经得起考验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梁永宣.新世纪第二版中国医学史[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5.

[2] 魏纯熹,译.道兰氏袖珍英汉医学词典[M] .26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531.

[3] 王天芳.中医诊断学 [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12.

[4] 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中医名词术语选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277.

[5] Bensky 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ateria Medica[M].3rd ed.Seattle:Eastland Press,2004:xiv.

[6] W.B.SAUNDES COMPANY.多兰医学词典[M].29th ed.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1064.

[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英文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2-27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误译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浅谈《酒国》俄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英译汉误译现象分析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某公司《代理协议》误译分析
日语连体修饰语及翻译
公示语汉英译错误例析及翻译策略探讨
《一座城池》韩译本翻译批评
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