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等院校毕业生创业难题及破解对策

2016-01-04龙永仙

文教资料 2015年24期

龙永仙

摘    要: 民办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创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创业意识不够强烈及缺乏有效的指导,使创业实践活动难以在有利的社会生态环境下进行。因此,国家、学校、企业和社会应当共同行动,对民办高等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 民办高等院校    创业难题    破解对策

一、毕业生创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只有1%左右,研究生的创业成功率仅为5%,与国外相比还是很低。从数据上分析,我国的创业空间相当大——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至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至30个,而我国仅有11.6个。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不过4%,广东省的成功率只有1%,河北省的成功率仅有0.3%。

就民办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者寥寥无几,成功者更少。笔者在给本校本科非毕业年级学生上创业指导课时问道:“你们想不想创业?”在场的100名学生中,只有两名学生举手。事后笔者专门对重庆人文科学院工商学院的120名经济学专业金融方向和202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22份,发现就业选择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报考跨国企业或大型国企,做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考研、出国深造等,填自己创业者有104名,但不知道选择什么项目进行创业,占被调查人数的32%,其中女生6名,占被调查人数的1.86%;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的学生有13名,占被调查人数的4%。大学生创业意愿为什么不足?如何才能激发民办高等院校毕业生创业的热情,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尽管目前,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出台了许多激励政策,但毕业生心中依然波澜不兴,以就业为先。

二、民办高等院校毕业生创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创业指导不力。

民办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专业较单一,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造成毕业生欠缺创业所必需的专业底蕴和信心。以笔者所在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的培养方案为例,大多数课程采用2012年版教材,这些教材以当时的师资力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编写的。设有会计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因为会计学缺师资,所以仅设会计学一个方向,而经济学就不同,师资充裕,下设金融学、国际经济贸易、商业经济、劳动经济、物流管理、工程管理等方向。随着这几年招生数量的下滑,至2015年,劳动经济方向、国际贸易和商业经济缺乏生源,而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数却急剧上升,所以就出现会计学师资紧缺,经济学教师没课上的局面。为了合理调配师资,经济学部分教师必须转行教会计学专业课程,一定程度地会影响教学质量。

在就业创业课程的设置上,本校在四年的本科培养方案中,除了大四年级外,每学期均给学生安排有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创业指导及创业方面的内容安排在大二下学期,仅6个课时。创业课程安排得太早太少,学生毕业时,创业知识早忘得干干净净。且上课的老师多为年轻辅导员,他们一无专业知识,二无创业经验,仅就几个创业成功的例子进行分析,难以对学生的创业起到指导的作用。

(二)毕业生欠缺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主要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心理品质。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逆商,难以承受各种挫折的打击。逆商是人们对逆境和挫折的应对能力。“创业艰难百战多”,自主创业从人际关系的处理到各种事情的办理,都要比就业复杂得多,会面临更多的挫折和打击,没有较高的逆商,很难承受。

第二,缺乏心理自我调控能力,难以做到随机应变。从大的方面说,环境给毕业生提供的创业项目选择,通常与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差甚远,需要大学毕业生调整好自己,适应环境的要求。从小的方面说,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人际关系处理和办事的环节,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准确地应对。大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社会,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缺乏坚定的创业信念,屈从于世俗、家长的压力。“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封建传统思想。许多家长仍然认为,既然花那么多钱供子女读完大学,毕业后就应该找一份很体面工作,以光宗耀祖,光大门庭。最好考公务员,或者当个受人尊重的教师,或者就去大公司、国有大企业供职,绝对反感家里有一个大学生做小商小贩。

(三)资本缺乏妨碍毕业生对商机的把握。

虽然国家对大学本科生创业提供很多优惠的条件,可是实践中却很难落实。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解决这个难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向银行贷款。但是在市场条件下,银行需要降低贷款风险。学生创业缺乏资金,因而知信度低,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不愿意给毕业生发放贷款。

(四)社会工作经验不足。

本科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有想法、有创意,但缺少实际工作中的历练,没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力,市场缺什么不能马上投入开发,迅速生产,跟不上市场走势,不能保证销路,没有压倒竞争者的优势,进而不能成为市场的引领者,创业失败就势所必然。俗话说:社会是一所永远都修不满学分的大学。工作经验是毕业生创业的短板。

三、破解民办大学毕业生创业难题的具体对策

(一)培养民办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意识。

民办高等院校应当在狠抓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自主创业方面的准备。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创业目标,不仅要针对性地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多学习一些关于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创业知识,做好知识储备;其次,鼓励学生积极争取,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实践活动平台,充分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创业经验;再次,培养学生的信息反馈能力,关注时政热点,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掌握最新的创业信息和政策动态,把握创业动向。另外,还应积极从创业成功的案例中学习经验,坚定创业信念。

(二)完善民办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创业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民办高等院校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另外,民办高等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要妥善落实,在新订制的培养方案中,增加就业指导课中的创业指导学习时间,改善培训方式。形成一个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贯穿大学生活之中,使之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目标、任务有明确的定位。

民办高等院校要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等基于就业创业相关信息的网络沟通平台,在毕业生择业时做好数据统计,对致力于创业的群体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和指导并做到时时跟踪,使高校真正成为育人的基地,促使知识能力化,能力产业化。

(三)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优化创业外部环境。

良好的社会氛围浓厚的创业情绪渲染能给大学生创业群体带来极大的鼓动效应,产生较理想的创业实践行为。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认为没有创办公司就是很失败。在硅谷,创业失败者比那些没有创业的教授更受尊敬和欢迎,因为所有公司都认为有创业经验,比单纯有技术更有优势,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支持作用。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舆论向导作用,积极引导创业主体及创业相关者(朋友、家人等)改变就业观念,正视创业对社会和个人能力的推动作用,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的认可度,减轻创业学生的心理包袱,使他们轻装上阵,安心地在创业路上拼搏。

(四)探索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方法,构建以学生为纽带的高校企业创业服务链。

政府、企业、高校的良性互动是根本,建立一条由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链。这方面跨国大公司的做法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罗氏、辉瑞等国际医药巨头,长期坚持派企业的专家等到高校开设创业课,真正实现把企业的经验带进大学。民办高校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吸引更多的企业建立孵化基地。积极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就业合作关系,定期为在校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同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如与苏宁、雨润这样白手起家的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企业联手,将会大大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动力。另外,在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创办一些创业设计大赛、企业模拟大赛及科研项目,拓展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作为企业,应积极与高校配合,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园兰.试析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制约因素政策建议.湖南社会科学,2010(6).

[2]唐志敏,苗月霞.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分析.第一资源,2011(02).

[3]王丽花.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社会视点,2015(21)(总第5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