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过耳堂境由心造

2015-12-30韩建畅

书画艺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篆刻书法

韩建畅

2001年腊月,赵熊分得了西安文化广厦的一套新居室。这一年是壬午,赵熊53岁,年过半百。不管怎样,对面墙斋里的赵熊来说,这也算乔迁之喜吧。2002年年初,赵熊开始装修。4月,春和景明,赵熊开始在新居的工作室中写字治印。工作室自然不会宽敞阔绰,可是他的心态已经变了,他没有劳烦他的先生陈泽秦夫子,他给这斗室自题日:“风过耳堂。”可是心里似乎不能平静,于是刻了10余种自用印来舒缓他的心潮。在“风过耳堂”印的边款——他把这叫印侧——记日:“壬午五月,新迁文化广厦十四层,楼上有风即号,若如寒冬,因命之日‘风过耳堂,并作28字以为记:高楼新上眼界宽,今是昨非,总相关。万事从来风过耳,还将长乐续余年。”似乎有些欣慰,还有些解嘲;有自我宽解,最后落脚到自我劝勉。

转眼间,又是7年过去。2009年一开年,他就在友朋们的催促下准备自己的60岁展览。2009年4月,《境由心造》出版。在60岁之前,《境由心造》是赵熊至为重要的一部诗文书法篆刻集,大8开本,装帧精致而精美,但不豪奢。这个篆刻集就带有了史的意思和痕迹。所以篆刻集中在诗文、书法、篆刻这支持篆刻集的三足之外,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风过耳堂编年事辑”,有了谱的性质,但他把这叫编年事辑,

赵熊先生是一个特别有心的人,他以书法和篆刻来书写铭刻心迹,其诗文与书法篆刻又融成了一体。由国与家的实际境遇中流露出来的这些心曲,随着年纪的增加,渐渐在他的笔下化成了艺境。排列在集子中的第一幅书法创作于乙酉年,即2005年的《乙酉岁暮口占》:“韶华骤逝一岁春,半老苍头未沉沦。四壁书痕留爪痕,心花更比墨花新。一岁将尽,于斋室清理年来所作字幅,墨花满眼,自喜光阴之未曾虚度,口占二十八字以记之,乙酉岁暮风过耳堂赵熊并书。”我每每与人言,赵熊是陕西书画界灵人里少有的那两三个灵人之一:他的灵秀不止在敏捷,更在智的敏感,反映出一种智者的慧根。他的敏感不是…般的芸芸者众,而是对于节令物候和自身灵性的警惕,是屈原以来中国士阶级一脉相承的因日落月升、惊蛰闻雷般的敏感,而这些,都摇撼着他的心身。他口中是不说的,经常是顾左右而言它的潇洒,而他内心的窃动却实在有一种敬畏,对生命中的有些节骨隐隐的存着些惶惧,而他又会一一的将之赋与诗情?

总括而言,赵熊的诗宗法杜甫、白居易,远绍屈原,因为他的诗情感动并不在一己之身的得失荣宠,而是有关国事而来的民生疾苦,如《风过耳堂吟稿》的第一首《病房老妇叙》三百字可为代表作,诗中的哀婉曲折,语句的平实,描写的入微和切近,诗里老病夫妇的恩爱和艰辛,对女儿的谅情和呵护,分明叫人想起“三吏”“三别”和《观刈麦》等等的气骨和法乳,读来是颇令人唏嘘的。但赵熊的诗并非只是以一种心境显示,他的诗也有野逸疏狂的一面,如《五十八岁自问》即是:“懒作王侯怕做贼,盘诘造物我为谁?此身许是遥天雁,空印泥痕便复回。五十八岁口占二十八岁自问,丁亥春首,风过耳堂主人,赵熊并书。”乍一看,懒作王侯,是他有作王作侯的才能,但他懒得去作王侯,是对王侯没有兴趣;怕做贼,是因为贼是被人鄙弃的一类,怕遭良人白眼,为人所不屑。然而细细品味,回过头再看,其实在他的心底里,王侯和偷人的贼在人格品行上并无二致,那么他懒做的就不只是王侯,也是贼了;他怕做的就不是贼,也是王侯了。这贼是贼民之贼,而王侯,和王侯的附属官宦,也是虐民之贼;粪土当年,或者竟是今年了。王侯和贼追根问底是在一类,而他,心念苍生,是另一类,与之绝不相容。这王侯与贼都不是他要做的,他期望于自己的是遥天雁,“此身许是”是一个疑惑,但是实是一种自许。试想一下那只遥天雁,飘飘渺渺,玄衣素裳,无挂无碍,却能空印泥痕,这不是远过于粪土王侯和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贼么?

收在篆刻集中的文章都不长,如果将印章的边款成文的也算在内,那么纯粹的文章一共16篇,最长的是2006年的《默翁三记》,最短的是《大愚华发以后》,37字,下来是《长辔远驭》印边款,53字,而最长的是《印香斋印》边款,长达276字。这么长的边款,通印人自己心曲,若促膝把酒,短檠一穗,灯火荧然,娓娓细数,是否古今来最长边款?愚见者盖寡,不能定论。然以之作文章论,简质通赅,冗繁删尽,是许多以文字作稻粱谋者也要兴叹的吧。但是我最为感慨的还是他的《西湖纪游》。全文225字,录如下:“丙戌十二月初七日,余在杭州,晨起,念及近岁两次来杭而未及谋于湖,遂步出客舍,呼计程车直驱西湖。车载余至六公园处,行百步则已驻足湖畔,烟雾渺浩,水波无光,可见者不过三五长而已,再远,则水天不辨矣。白堤一线,似有似无,宝俶淡影,若悬半空,鸥鸟孤飞,翩翩无声,此情此景,仿佛百年前之默片,灰白有致,苍茫无垠,心遂静而神愈安。天光稍曦,景色渐显,余恐心随境变,转身离去。近处,有古钱塘门遗址,残壁断垣,古木萧疏,石碑镌字,详述历史,知为人工修复,亦足以发思古之幽情,重返客舍,则同行人尚在梦中矣。”在我的心里,还不是赞赏赵熊的文字之美,笔触的细腻,而是感叹他的这份用心,这种久久以来集结下的情愫,简直是一个结晶,鼓动他一个人早早地去撵着看西湖的晨景,那种尚未沾染上一日来的人迹气味的晨光。尤其是他的那种细心,战战兢兢,怕被转变的细微至极的对自己感觉的呵护,令人心里砰然而动。

赵熊的散文显然是明清以来的韵致,有着挥之不去的子遗情怀,近的是延续陈继儒、张宗子一线,远的则是唐宋八家中人物,而他喜欢的似乎是唐人中刘禹锡、柳宗元,而于韩愈殊少亲近,对于苏轼,却又是特别的亲切些,有些私淑的味道,像《西湖纪游》,就能寻得出《记承天寺夜游》的路径。他的潜心,对文章之道走得近的是洒脱又古雅一条脉路。而就赵熊的本质来说,他是长安城里有文有采的一个儒者。、

他的书法在陕两已是尽人皆知,深得陕人的尊重,并遥许他居其所之后的捧拱。他对书法有一种自觉。1986年,他37岁,是年迁入西安南四府街新居,因窗对古城墙,他自题“对墙斋”。他的先生陈少默为他改为“面墙斋”,兼取“面墙而立”之意。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他尝试以隶书形体及用笔融于篆书,自己名日“五分书。”不过他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叫法,因为他自己意以到这种过分著痕迹的努力太形而下了些。但他依然从汉篆系统中研究探索,追求自己书体在自然流变中达到一种从形式到精神真实显现。从那时至今,27年过去,他的这种书体已臻成熟,甚为爱好书法的人殷殷激赏,亲切的呼之为“赵熊的扁扁(biabia)隶”这种隶书视觉形体呈扁伏状,有早年《曹全碑》的烙印,然而结体实为楷书方正之形,用笔非篆非隶,亦篆亦隶,饱满中和,内力鼓蓄,蕴藉雅致,中规入钜,然而却又具欹仄之态,有情有趣,耐看好看他从5岁开始在家人的耳提面命下写大字仿红,13岁从《汉碑大观》丌始习隶,15岁自己购得文物出版社的《曹全碑》字帖,勤学苦练,之后惜隶草行间杂,因为篆刻,字里又镌着刀法的金石。因为金石的形状太显赫,看他的字,似乎能听见战阵厮杀里金铁的交鸣。又因为在陕西,我私下里以为他的扁扁隶也曾受到过寇遐和楚帛书的启发。2009年4月18日,几家联合举办了他的“境山心造——赵熊诗文书法篆刻展”,在陕西美术博物馆,我看到了严谨而才华熠熠的赵熊,把他6()年的沉淀挥发得满壁生辉,璀璨绚烂。他的巨幅篆书8尺对联“有风过耳无事面墙”神采逼人,风范泱泱,令人一望而心悦神怡,觉得陕西有这样的字,有这样的人,不枉碑林在长安城里,也不怯唬外面会有人携了毛锥要凌逼关中。有他在,我们心里会踏实。而这幅字,也正是《境由心造》的压卷之作。可以想见那风,以后还会过耳;那墙,他以后还是耍而对的那些时间,那些风事,那些事跟风,是有的,也都是没有的。事在风中,风卷风旋风翻事,似是而非。虽然这副巨联带着些机锋,但可以说,赵熊也不会是老僧,只能是儒服

书法而外,支撑他生命,使他的生命饱满的,就是印他的印章自12岁开始阅读,13岁操刀,17岁集第一本印谱《代代红》,1978年和老一辈人发起成立“四人帮”倒台后全国第一家民间印人组织“终南印社”,这一年他29岁,逼近而立。而他却确确实实的已经先而立之年挺立起来了。之后傅嘉仪英年弃世,他接任社长,直至于今,他的印人生涯已整整50个春秋。集子收入他从1977年17岁时为自己刻的自用印“赵熊”名章始的印一共90枚,集子设计为左开本,书法一律趋右,篆刻一律靠左,编排用心,精微广大,讲究之至,眼福者,莫过于欣赏此类书籍。读这些印,有一种喜,有一种苦,有一种涩,有一种执拗,还有一种放纵;旁敲侧击,通往他的“野狐禅”的不安分的巷道。他的印应该是中国印坛支撑着西北甚或黄河流域的砥柱吧。

现在,在他的风过耳堂里,多数时节他会署款“老墙”。陕西人爱把谈话闲聊叫“谝。”我们在他的风过耳堂里谝着谝着,他有时会说:“我有时就想诀一声。”他的老家本来在山阴道上,可是从他先祖占籍祥符取中进士,分发到陕西坐官,就变成了陕西人,在他,是西安城里人,却是一口的陕西方音。此时,指着编印精整的新出的《案头刈青——赵熊诗书印》,他拿完全的陕西方言说:“人心幻变水何如,冷雨和风配马驴。才别贫寒草庐所,便思富贵帝王居。平章……焉知……甚麟鱼。”落款是“癸巳春日口占老墙信手”。是春天才写的。当年是2013年,干支癸巳。这首七言律诗平平仄仄、抑抑扬扬的表达着他的诀意,沉婉而不伤,保持着一贯的体面,读过了,在呵呵的笑声里,觉得他的诀,就是大珠小珠年过花甲的春风过耳,秋风过耳。

猜你喜欢

篆刻书法
篆刻作品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篆刻一组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