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纺织业发展历史演进

2015-12-30陶丽珍

纺织报告 2015年9期
关键词:土布纺织业常州

陶丽珍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常州纺织业发展历史演进

陶丽珍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常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工商业名城,在纺织业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古代和近现代常州纺织业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常州纺织业经历的丝织品的向棉织品发展的过程,也分析了常州纺织业经历了土纺土织、手工织场、机器生产到纺织染共同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常州纺织;历史;演进

常州历史悠久,如果从圩墩遗址的马家浜文化算起,常州已有6000多年历史,从那个时代出土的用具和陶片看,当时的常州先民除了以种稻、捕鱼和狩猎为生外,还从事一些简单的纺织、服装手工艺生产。如此看来,常州的手工纺织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季札受封于延陵,常州由此载入史册。当时,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为常州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也带动了常州工商业的发展。

常州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工商业名城,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重点探讨盛唐以来常州纺织业的历史演进。

1 古代常州纺织业发展历史

1.1 唐宋时期,常州丝织物闻名天下

唐代,常州的纺织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常州已向朝廷朝贡绸、绢、纻、红紫绵巾、紧纱、皂布、龙凤席等手工产品[1]。当时,全国各地的织物按质量高低分为九等,常州的细青纻被列为二等,杜佑《通典》就有“晋陵郡贡细青纻布十匹”的记载;而以“晋陵”行政建置命名的“晋陵绢”也为稀有之物,闻名全国;一种用生丝织造的“透额罗”在唐代广为盛行,唐诗人元稹“新妆巧拌画双娥,慢裹常州透额罗”的诗句可以证明常州“透额罗”的知名度。唐代的常州纺织品以手工丝织物和麻织物为主,这也反映了当时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宋代,常州出现了封建官府办的官府手工业。据《毗陵志》记载,当时常州已有造船场、杂造局、惠民药局、织造局等官府工业。在官府作坊之外,还有一种家庭手工业者被注籍为官匠户,如“织造户”,“织锦户”等,宋代的“晋陵绢”,一部分就是这些官匠户生产的,多数是善于织造的机户生产的。明成化《重修毗陵志》上所说的“宋有机户善织,号晋陵绢”,就是指仍散见于城乡的个体机户,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发达。这时,常州已成为江南五大丝织产地(苏、杭、湖、松、常)之一。

1.2 元末明初,手工棉织品(土布)开始兴起

常州的手工纺织,除了早期的丝织品外,还有新兴的棉织品(土布)。在元末,朱元璋占领江南后,下令广种棉花,刺激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明初,棉布被列为贡物,促使了手工棉织物的迅速发展,常州土布应运而生[1]。据《常州绸布业历史沿革》记载,“远在元末明初,仅有邻县江阴乡间土壤宜于植棉,自纺自织狭幅小土布,运至本市北门外销售。”常州“北乡土壤亦可植棉,是以农民效仿江阴,自种自纺自织小土布。”以后土布生产转向东南各乡,织布成为农家的副业。随着土布生产的发展,土布商人接踵而至,纷纷设立布庄和布行。布庄“专收农村之土布,或以纱易布,或放纱收布”,然后卖给布行或托布行代售,促使土布业日益繁荣起来。

当然,明朝政府同时也大力鼓励农户养蚕,用蚕丝作为原料,市面上流行的丝织物主要有“罗筛绢”(因被选为贡品,亦称“常贡绢”)、“银罗绢”、“纱罗绢”、“孟河绉”等[2]。明代的常州是全国33个较大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之一。

1.3 明清时期,土纺土织向布庄、工场形式转变

清朝中叶,常州的部分布商采用前店营业,后设土布工场的形式进行催工生产,随着商业资本的积累和织户的两极分化,出现了由独立织户发展成工场,呈现了包买主的雏形。包买主是指将小手工生产者集中在一起,并向其提供原材料以至工具,给予一定酬金或工钱,然后收取成品转向市场销售的商人。据《中国棉纺织史稿》分析,“在织户两极分化已经相当发达的地区,最普遍的莫过于向包买主领纱织布”[3]。常州的土布庄逐渐演变成以“放纱收布”为主要经营,即向织户发放棉纱,收回成品,付给工资,这样使得布商比贩卖商获取更高利润。布商也从土布的购买人变为织户劳动力的购买人,凡向布庄领纱织布的生产者,实质上已成为包买主雇佣的劳动者了。为了满足客商对产品规格和数量的需求,包买主性质的布庄日益扩大,乡村手工业者的独立性开始丧失,包买主制下的依附经营开始流行起来。同时,资本主义手织工场逐渐产生,既有包买主自己办的,也有从独立织户发展成工场的,资本主义因素在手工织业中开始萌芽。

明清以来,常州的布行有主要两大类,即为以纱成布的白布庄(又称纱布庄)和加色出售的色布号。常州布庄不仅接受本地来货,更接受邻县无锡、江阴、常熟、宝山、南通等来布,更有邻省浙江的平湖、石门等产品,常州在当时不仅是手工纺织土布的产地,更是土布的汇集运营之地。

至清中叶,随着常州土布业的快速发展,土布的产品要求也不断提升,土布染色得以发展。当时土布染色已分为青蓝坊、玄色坊、灰色坊、红绿色坊、砂绿坊、印花坊六种染色坊[4],并集漂白、染色、印花,是外地所没有的,常州加工的色布,远销大江南北。

2 近代常州纺织工业发展历史

2.1 常州机器织布厂的创立和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多数织户在“领纱织布”的形式下出卖劳动力,受制于包买商性质的布庄,更多的农民受雇于城市手工业工场和作坊,资本主义工场随之增多,规模也随之扩大。

常州的土布虽然历史悠久,其土纺土织在全国有一定的声誉,但其土布产品的质量、规格和品种花色长期滞留在短、狭、粗、疏的状态,因外国资本入侵和“洋布”的输入,土布的生产、销售受到了较大影响。为了寻求土布的生存发展,土布业通过改良织机,将投梭机改为手拉机,提高功效;改进布匹规格,改宽门幅、长度;试制新产品,加强后整理,增设染坊和印花工场,增加花色品种,使得土布面貌一新,销路转旺,生产逐渐开始回升。

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常州的一些有识之士有意举办大型资本主义工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吴幼儒等人在东下塘创办晋裕布厂,为常州第一家机器织布工厂[5]。它的产品长五丈,阔二尺二寸,名叫条布,又称“爱国布”,与土布不同之处在于先染纱后织布,即为现在的色织布。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赵锦清与蒋盘发、蒋鉴霖三人合资1500元,在常州南郊梅龙坝创办裕纶布厂,共备置30台手拉机和一些摇纱车,日产布匹15匹。因销售良好,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三年后织机增到280台,并配置了200台筒纡车和手工浆缸、染缸等辅助设备,工人增至600余人,日产布匹最多可达150匹。

通过蒋盘发等人的悉心经营,裕纶布厂利润翻番,三股东决定拆股增资,扩大生产。1915年,裕纶布厂拆股歇业,赵锦清在南郊赵家村开设锦纶染织厂;1916年蒋盘发、刘国钧、刘宝森等人投资90000元在东下塘创办大纶机器织布厂,蒋盘发任经理,刘国钧任协理[6]。大纶织布厂拥有200台电力布机,此为常州现代纺织业的先驱。蒋盘发在开办大纶布厂之初,前往日本参观,买回110台“大英车”和1台浆纱机,同时购买燃油蒸汽机,开创了常州最早的动力机械织布的先河。

和大纶布厂的创设于同一时期的,还有锦纶、天泰、振余、公信、广丰、汪永裕、天孙等手工业布厂,到1919年,常州已有布厂20余家。

2.2 常州棉纺业的发展历程

1919年10月8日,蒋盘发以大纶布厂所得利润在大南门外购地60余亩(国棉一厂原址)筹办大纶纱厂;1920年2月,在旅沪邑人刘伯青的支持下,集资62万元成立大纶纱厂,有纱锭1万枚;1921年11月,开机纺纱,由蒋盘发任经理。但是由于资金、经营和外部环境的影响,1925年经股东大会决议,将大纶纱厂的旧股拆作二成,加上上海保大、利大银团贷款,共75万元,改组成立大纶久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为10s和32s自纺纱,商标定位为“六鹤”。

1918年春,刘国钧撤出在大纶布厂的投资,在新坊桥下独资创办了广益布厂。广益布厂尽管只有80台木织机,规模较小,但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洋货进口锐减,民族工业得以喘息发展,开工不到一年就盈利3000余元,以后也年年获利。到1922年,广益布厂又扩大规模,扩建创办了广益染织厂,成为当时常州最大的染织厂,建立了日后大发展的起点。

1930年2月15日,经营广益染织厂得以发家的刘国钧先生,集资50万元,接盘了大纶久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成立大成纺织染公司,任总经理,成为当时常州最大的企业。1932年初,刘国钧将独资经营的广益布厂并入大成纺织染公司,成立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将原厂称为大成一厂,广益染织厂称为大成二厂[7]。在短短8年内,企业资本猛增至460万元,为常州轻纺工业企业之冠,也成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常州织布业对于棉纱的需求,促进了棉纺业的迅猛发展。

1919年,商会会长钱琳叔与源大盛布行业主于瑾怀和女婿江上达,集资筹建常州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也称为常州纱厂[6]。1925年曾经租给无锡荣家,荣宗铨把它改为申新六厂,该厂于1931年4月改组为民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有纱锭14264锭,除生产16支纱外,还生产20s经纱和20s、22s纬纱,供给常州各织厂使用。

1922年建立了利民纱厂,该厂先后改为通成、大明纱厂。至此全常州市棉纺业的纱锭已有3.6万多枚,使常州市棉织业用纱依靠外地供给的情况有所转变,为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常州染织业的发展

近代以来,常州近郊家庭开设的各式染坊很多,不下百家,主要分布在南门的浦前附近,开设染坊的主要是蒋、周、贺等诸姓。随着纺纱、织布产业的发展,常州的染织布厂也得以不断壮大,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州出现了使用机器的印染工业[8]。

根据1928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常州当时染坊达545家,从业人员有2000余人,主要状况如下表所示[4]。

近代染坊情况汇总表

至抗战前夕,常州代表性的印染厂主要是纺织厂的扩建,有大成二厂(即原广益染织厂)、九丰染厂、恒丰盛及民丰纱厂染部4家[6]。

常州纺织业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已具相当规模,染织布厂增至40多家,纱锭6万多枚,布机7000多台。抗战期间,常州的民族纺织工业遭受了重大打击,1937年日寇占领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遭到严重破坏,刘国钧被迫转战武汉大成四厂;大东染织厂、华昌染织厂、民丰纱厂等都付之一炬。但是,同时也新建了一批工厂,如益丰昌染厂、九丰染厂、民生布厂等,最出色的是赵一海所创办的志远厂[9]。

抗战胜利后,常州民族工业虽然摆脱了日本殖民主义的统治,但是发展较缓慢。为了寻求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实业家又投资于染织工业,大批纺织厂先后组成投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刘国钧赴美考察,订购美国先进的前后纺纱锭,选派高管人员赴英美学习,组织夜校培训工人和技术骨干,改革管理制度,狠抓品种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至解放前夕,大成公司已拥有纱锭5万多枚,布机1180台,年产5000匹色布的印染设备。

3 现代常州纺织工业发展

解放初期,常州的纺织企业大多面临资金短缺、原料紧张、销售不畅的情况。国家及地方政府给予了纺织企业众多的扶持,常州纺织逐渐走出了困境。至1953年,常州共有纺织企业113家,其中棉纺厂5家、印染厂4家、染织厂80家、针织厂24家[6],染织厂占企业数的70%,一直以来织造在全市纺织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当时常州的布机数量在全国位列第一、二位(除上海外),但是多数为小型厂,布机在200台以上的仅有4家,50台以下的却有32家。在整个纺织工业中,除了大成、民丰和个别布厂有较大规模外,其他厂的设备、规模均处于较低水平。

1956年开始,常州纺织行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公私合营改造,政府对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改组、改建,行业面貌焕然一新。常州形成了具有棉、毛、丝绸、化纤多门类,集纺、织、染、针织、纺机生产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至20世纪70年代,常州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纺织成为常州市的支柱产业,常州也成为全国纺织工业的排头兵,中小城市纺织工业学常州使得纺织工业再次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灯芯绒、染色卡其、牛仔布等产品成为国内的名牌产品。

截至1985年,全市共有纺织企业94家,直属市纺织工业公司的企业有40家(其中全民企业30家、集体企业9家、国集合营企业1家),而私营企业占比超过一半。纺织工业作为常州的重点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常州纺织业一直在变革中求生存,在创作中求发展。

4 结语

常州纺织业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纺织已成为常州这座城市永恒的名片。早期的丝织品闻名遐迩,奠定了常州纺织悠久的历史地位;常州纺织业走过了土纺土织、手工织场、机器生产到纺织染共同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也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企业和人物。探讨常州纺织业的发展演变,是为了再次记录和梳理它的历史与辉煌,也是为研究常州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钱天明. 常州民族工业发展史概述. 常州纺织史料. 1982(1):78-89.

[2] 宗清元.常州与“世博会”.常州日报:2010-4-27.

[3] 严中平. 中国棉纺织史稿. 商务印书馆. 2011(12):15-16.

[4] 丁春怡. 常州染织工业发展史. 常州纺织史料(11):77-80.

[5] 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办. 常州纺织工业史话. 常州纺织史料.1986(11):1-56.

[6] 常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州市志,纺织工业.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0):800-887.

[7] 高进勇. 常州国棉一厂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7):5-9.

[8] 李明山. 常州近代印染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常州纺织史料(11):85-87.

[9] 钱润霖. 常州纺织业五十年. 常州纺织史料.1982(5):114-120.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angzhou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Tao Li-zhen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Jiangsu Changzhou 213164,China)

Changzhou is a famou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ity in the history. I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angzhou textile industry has been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Changzhou textile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silk fabric producing to cotton goods making, it has also experienced the folk spinning and weaving, hand weaving , machine producing to common development of spinning weaving and dyeing .

changzhou textile industry; history; evolution

TS9

E

投稿日期:2015-07-26

2013年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基金项目(RJZ201303 常州纺织工业历史研究)

陶丽珍(1973-),女,江苏丹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纺织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土布纺织业常州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常州的早晨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纺织业觅路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土布不『土』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