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福建长汀中复村为例

2015-12-26李文芳傅生生

关键词: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旅游

李文芳,傅生生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系,福建 龙岩364000)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持水土是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底至2012年初,连续两次对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作出批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这对福建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近年来全福建省迅速掀起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热潮。在这一建设热潮中,长汀县无疑是领军者。经过十多年的治理,长汀共完成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小流域综合治理2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有12个乡镇、118个村、21万人得到实惠,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3.3万亩,昔日的“火焰山”已转变成为今日的绿满山、果飘香。长汀治理模式与成效被水利部誉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成为水土治理的一面旗帜。2013年长汀县通过了国家水利部组织的首批“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评审。

长汀水土流失的成功治理,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也为长汀的旅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福建省旅游局曾于2012年下发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和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提出7项具体措施支持长汀旅游产业发展,随后,长汀县制定《旅游产业与水土流失治理区融合发展工作方案(2012—2015年)》。于是,水土流失治理(即水土保持)和旅游开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开发关系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1]。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这一定义很好地诠释了生态旅游开发的本质是要保护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提出,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一定义则诠释了水土保持的本质是要治理环境。

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环境达到生态标准要求,所以,生态旅游开发和水土保持的内在统一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二者关系又不能完全等同。

首先,主次有别。笔者认为,虽然水土保持和生态旅游开发有必然联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必须明确的是水土保持是主,生态旅游开发是次。因为水土保持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只有先做好水土保持,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这既为生态旅游开发创造了新的资源,同时良好的环境又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2]。所以没有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开发犹如无本之木。现在有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只见眼前利益不顾后果造成惨痛教训。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工程、矿业开采、城镇建设等对水资源造成较大的改变或严重破坏,影响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同时,破坏原有林地、草地资源,使其丧失利用价值,且加剧水土流失及危害。由于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影响,常常导致环境退化或恶化,系统自我调节失衡[3]。这些都是不以水土保持为根本,无视水土保持对生态旅游开发重要性的错误做法。

其次,互相促进。二者如前所述,既然生态旅游开发的本质是以保护为主,水土保持工作也是一种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所以二者又有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多年国内外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开发利用好当地旅游资源,必须搞好水土保持;开发旅游资源又有利于增加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多方面吸引资金和高标准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最终加快水土保持产业化建设,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于两者互为促进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如长汀县三洲镇水土源流失治理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全国闻名,它坚持生态治理与发展经济并重,打造了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杨梅基地,并依托这一特色基地,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总之,要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先确保水土不受影响及侵害,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只有完全掌握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从防御到治理的一系列措施,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保证项目的开发建设取得预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二、中复村水土保持现状

中复村位于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的东南部,东临连城,现与上杭志阳相接,属于盆地,该盆地沿中复溪分布,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东边为高山,西边为矮岭,山岭相间成盆地。全村人口3 500人,集镇人口近5 000人。

据史料统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河田、三洲为核心的长汀水土流失区面积达到146.2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1.5%,成为全国四大水土流失区域之一和南方水土流失的“冠军”。中复村是长汀县一个重要水土保持阵地,通过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中复村现有的耕地面积1 593亩,林地8 414亩,境内有丰富石灰岩矿产资源,盛产桂花、兰花等。如今,中复村山地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

尽管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包含中复村在内的很多地方仍面临着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耕地质量下降。中复村现有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比重>2/3[4],这就存在本来耕地质量不佳,现在又要求减少耕地,所以在退耕还林方面仍有一定压力。二是尽管通过“草牧沼果”模式为农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农户的合作意识不强,造成林果业的盲目开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到采摘季节各家各户各自为阵,家庭作坊比比皆是,既造成浪费又因为恶性竞争带来负面影响。三是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开发融合意识不强。村民较看重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不知这一成果必须建立在水土保持能持续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所以容易造成把生态旅游开发当成主要任务,把水土保持工作当成次要任务,甚至完全把二者脱离对待的情况。

尽管存在以上诸多问题,但有了较为显著的水土保持成效,如何利用这些水土保持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既满足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又提高水土流失地区的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是值得旅游界研究的方向[5]。类似于中复村这样的地区可在这一方向上寻求适合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三、中复村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建议

(一)水土保持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四大要素

1.区域合作

种种成功案例已使我们认识到,只要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和决心,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是能够通过加强合作来缓解的。中复村应该通过河田乡与附近的三洲乡合作,甚至应与周边县如连城县、上杭县合作,共同探讨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利用各自资源地理优势联合推出组合产品,形成规模效益,吸引更大范围的游客。

2.综合管理的观念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必然会与其他生态因子如土地和生物资源发生联系。这要求中复村的管理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分析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采取适当措施。如经济林开发应适度,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讲求规模效益,避免无序、重复开发。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还要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环保原则,开发建设期间要尽量注意保护原生植被,尽量减少对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避免水土流失,把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5]。

3.合作社作用

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合作社对于乡村水土保持产业化及旅游开发市场化具有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了农村合作社,但很多合作村只挂牌不作为。中复村要想在经营管理上有重要突破就必须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采用合作社开发管理方式将各自为阵的林果业重新统筹规划,联合进行管理、销售、产品开发。

建议中复村以合作社为统筹单位,以小组为生产单位,尽早建立集科教示范、景观示范、观光旅游、科技培训为一体的新型现代水土保持生态科教示范园区。这将会是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最好的产品形式。

4.全社会的参与

全社会的资源管理不仅提高了公众对区域生态恢复的意识,传播了生态恢复的知识与技术,起到了明显的生态恢复效果,而且对整个水土保持区域的规划与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所以全社会的参与也成为水土保持型生态旅游开发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提出了四大要素后,依靠外动力及内动力机制,即可构建出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见图1)。

这一模式明显地体现了由循环机制构建而成的水土保持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二)水土保持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内动力运行机制

1.监督机制

从政府到社会到个人都要建立起系统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水土保持有效而常态化,从而使生态资源能得到合理、合法利用,生态环境公平、公正。具体可以通过管理机构颁发相关法规,统筹安排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采用逐级安排、同级相互监督的方法,依据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进行合理生态资源开发,一旦超过环境合理容量就依法治理,并积极调动社会包括游客及媒体的力量加强媒体监督机制,使水土保持这一生态旅游开发之本能得到保障性实施。但媒体监督的发动及发动后掌握的度仍是现在我们需要探索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旅游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市场监管,全面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秩序[8]。

2.培训机制

在农村,常会因没有较好的教育和培训而使生态旅游开发出现两个极端后果:一个是一味追求城镇化和现代化对当地文化、景观独特性和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使当地旅游业走向衰亡;另一个是安于现状,事不关己,对生态旅游开发参与无动于衷,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开发是不同的人做的不同的事。为了不使中复村的生态旅游开发走向这两个极端,市主管理部门必须组织从县一级部门领导,到村一级基层管理者,再到当地村民的系统培训指导。培训可以把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培训与旅游观念、旅游规划基本能力、规划监督能力及旅游从业知识技能培训结合起来进行。长汀县今年已培训水土流失治理农民技术员近1 000人次,在这个基础上再对这批技术员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培训,一定能对中复村乃至整个长汀县的水土保持型生态旅游开发起推动用。

3.合作机制

要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双重目标,达到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健康发展,长汀县除了要建立监督机制及培训机制,还有一很重要的就是合作机制。合作可以是社会同组织,或组织同个体的宣传合作,也可以是个体和个体的生产合作。在运行监督机制中可以体现社会、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在培训机制中可以体现区域合作、政府与地方合作、地方合作社内个体之间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协调,才能正确开发生态旅游市场,使生态旅游业良性发展,最终促进地方经济,使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提出在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是因为首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避免水土流失问题,以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给当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开发模式还强调区域合作,可增加更多的旅游产品组合,大大地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对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不仅可以将水土保持或流失治理和生态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复村等农村的水土保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使该地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1]佚名.生态旅游[EB/OL].[2014-08-20]http://baike.so.com/doc/5410086.html.

[2]潘小承.浅谈水土保持与旅游资源开发[J].生态环境保护,2014(3):270-270.

[3]崔成,李岩.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4):30-32.

[4]周福健.新农村水土保持建设中实施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37-38.

[5]甘枝茂,甘锐,岳大鹏.水土保持旅游的有关概念及水土保持旅游资源的类型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9(5):238-239.

[6]唐筱玲.大理州山地城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3(11):33-38.

[7]杨主泉,曾锐.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08-109.

[8]林瑞报.德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13(4):50-52.

猜你喜欢

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旅游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长汀县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水土保持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及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