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村年歌薪火相传

2015-12-25吴波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薪火相传礼乐村镇

吴波

世居大余县吉村镇的客家人在春节都要举行年歌会,对着空旷的大山尽情地唱啊跳啊!漫山遍野都是山歌声、欢笑声。吉村年歌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道教的道歌演变而成,有正教音乐谱系,唱腔优美、情感质朴、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2013年,吉村年歌列入赣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礼乐乡音得以重新焕发生机,迸发出无限活力。

以歌载道,劝农兴学

“锣鼓敲来闹洋洋,我来回你歌师郎,刘永秀才造歌本,刘沙姐妹建歌堂……”佑源村村民魏先发是吉村年歌的第十九代传人,说起年歌的由来,老魏采用年歌特有的对唱形式,讲述了年歌的历史渊源。

相传,吉村年歌是由吉村镇上村人刘永所创。刘永(字克修)是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他为官清廉,是明代八大清官之一。在荆州任职期间,刘永因丧母回乡守孝6年。守孝期间,每逢母亲祭日,他都会请来道士为母亲祭祀。刘永有“劝农兴学”的秉性,受道教文化和家乡庙会文化的启发,为解决当地贫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刘永组织编写了年歌,后经第二代传人刘沙姐妹不断修缮,形成了完整的音乐谱系。

年歌传承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其内容汲取了《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等儒家经典文化。“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吉村镇上村村民张运良如今已是七旬老人,但唱起年歌来却不含糊,“小时候,我们就跟着父亲唱,长大后我们逐渐明白歌词的意义,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由于年歌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流传至今。受年歌文化影响,如今在大余县吉村镇崇文重教已蔚然成风。吉村镇上村宋屋小组,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近五六年来全村出了十几名大学生。

礼乐相融,薪火相传

“食了年饭扫净台,请出歌郎师傅来,你一支来我一支,唱到天光高兴回。牛牯上岭也是马,白鹤下田也是鹅。指望年年收成好,一年割出两季禾。”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把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的期望寄托于神明,通过年歌祈福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由于演唱的歌曲是给神明听的,演唱者便不敢也不能对其随意更改,吉村年歌传承的稳定性正基于此。

吉村年歌的演唱顺序分为“拜神歌”“请神歌”“路歌”“堂歌”和“送神歌”五个部分,各部分曲调基本相同,铜锣、钹、班鼓是主要伴奏乐器。年歌的表演形式主要以独唱和对唱为主,对唱俗称“斗歌”,一问一答,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场面活泼热烈。

唱年歌之前,先要出彩龙队到庙里拜神。拜神要唱拜神歌、请神歌,然后出庙到指定的自然村(屋场)去唱演。行路期间要唱路歌,见桥唱桥歌,见树唱树歌,逢路唱路歌,见什么唱什么。到屋场后,先拜神台,再吃晚饭。晚饭吃由各家各户凑成的“长龙宴”,宴会上人们相互拜年,互相祝福,觥筹交错,热闹喜庆。饭后开始唱堂歌,一直持续到凌晨三四点钟。唱完堂歌要在大门口封神,唱送神歌,一夜年歌就此结束。

“唱年歌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准唱情歌,不准侮辱人,只能在过年期间唱。” 在魏先发看来,年歌是大雅之歌,从形式、内容、到唱腔和民间山歌有很大区别,“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这一点在年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才能穿越时光,流传至今。

传承创新,古韵生香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年歌渐渐被现代音乐替代,如今,会唱年歌的人越来越少,吉村年歌正逐渐从人们的耳畔消失。

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非遗,大余县财政局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吉村年歌的挖掘整理,文化馆组织专家对吉村年歌进行专题调研,以录音、录像、制作光盘的形式,对相关文物资料进行妥善管理,并遴选了一批热爱年歌的青年与老艺人结对学习,破解了年歌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

同时,将非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在保护中加以利用,是大余县创造性地保护非遗的又一举措。近年来,大余县大力发展“古、红、绿”等旅游业态,对吉村年歌等进行宣传包装,将非遗资源与旅游资源相融合,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形成了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endprint

猜你喜欢

薪火相传礼乐村镇
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排行榜揭晓
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榜单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讲台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云南村镇银行发展迅速
曲艺学科之发展趋势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实施字理教学,贵在不忘初心
发起行高管兼任村镇银行高管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