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观自信的理论构建

2015-12-25李亚莉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普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李亚莉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

价值观自信的理论构建

李亚莉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

价值观自信是对自身价值观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积极肯定,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的理论构建主要基于传统文化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中,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奠定了基点,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则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的内核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既为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的具体践行。

价值观自信;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价值观的差异性问题就不断凸显,以“平等、自由、博爱”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而因为百年屈辱所带来的后遗症,我们对自身的文化、自身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甚至是不自信,在面对西方的价值观时总是显得矮人一等。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我们在文化上却陷入了挣扎的泥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建构起国人的价值观自信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2014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指出,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和自觉的践行。我们的价值观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

根据刘云山的讲话,构建价值观自信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它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独立性。要构建价值观自信,首先,应当立足于自身,也就是立足于中华文明这一基点;其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核心;再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中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的物质基础正在不断地夯实,在这个基础上所构建的上层建筑,即精神世界也将不断地提升和发展;最后,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即开放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培育适合我国发展的价值观。这也是价值观自信的理论源泉。

一、何为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自信是一个新生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概念界定。它的产生是基于当前我国复杂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是自身文化正处于重新构建期,即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以及二者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即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我国正走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文化建设道路上,因此,价值观自信的提出,一是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发展的现状、进程、预期的积极肯定;二是给国人充足的理由和自信坚持自身的文化建设道路。

就概念而言,价值观自信包含了两个要素,即价值观和自信。价值观是自信的载体和内容,而自信是价值观的状态呈现。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其核心是对人生目的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和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它可以是肯定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消极的。”[1]58价值观是人的三观之一,主要体现的是人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自身反复实践而产生的价值认识。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形态,它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的系统。[2]137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客观事物对人的有用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与其世界观、人生观有密切联系。作为伦理学概念,它是关于人生价值的系统化理论。人的价值有其特殊性,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既是价值物的享用者,又是其创造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3]108价值观是一种自觉的自我意识,而信念、信仰、理想被认为是三种最典型、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价值观念的基本形式。

自信则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种种活动表示肯定的道德态度。它建立在以下两个基础之上:首先是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在这之上而采取的适当步骤;其次是对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可能性的正确认识,并制定战胜它们的措施。它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激发人们同困难,挫折做斗争的勇气,增强人们的忍受力和自制力。”[4]449自信被视为是社会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简而言之,就是指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具备实现一定目的和愿望的能力。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它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活跃的动因,是对自己作出的实事求是的肯定,是一种自我认同的积极表现。自信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自信的内容非常丰富,一般而言是针对自身的某种优越部分而言的,比如文化自信、能力自信、物质财富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等等。

价值观自信意是价值主体对自身价值观的一种积极的认同和相信。首先,价值观本身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主体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价值主体的精神指导。其次,作为价值观的主体对自身的价值观有一个充分、正确、积极的认识,确信其先进性和优越性,并且在实践中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里所述的价值观自信主要是指我国社会、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即认同和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充满了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我国人民自建国以来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价值观自信不仅仅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理论产物,更是因为其是适合我国发展的先进的、优越的理论指导。培育价值观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认识的必然结果。

二、价值观自信的基点——传统文化的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来源于哪里?其理论的基点又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追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易经》到四书五经,从老庄到孔孟、从百家争鸣到“儒释道”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生命力。而构成传统文化生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融合力,所谓融合力,就是指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性。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同于西方的“一元”价值世界,西方强调“最高真理”,上帝是唯一的真理,人类都是上帝的子民,只有服从上帝才能获得救赎。而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多元化的,虽然自汉武帝之后,儒家成了唯一的正统思想,但是此后的儒家思想是在不断吸纳其他学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进而实现其发展的,也正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兼容并包性才使得其正统地位得到了上千年的延续。

中华文明历经了千年的洗涤,曾开创了汉唐盛世,也曾是世界的中心。作为地大物博的中国,其自信心无限度膨胀的结果就是演变成了自负,认为不需要与外界联系,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就是在这骄傲、自负地消耗着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时,西方的坚船利炮蛮横地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国人心中昔日的蛮夷之帮竟变成了可怕的敌人,他们肆无忌惮地冲击着中国的体制、政治、经济和文化。清王朝的腐败和文化的衰落使得我们一败涂地,从自负直接演变成了自卑,这也许就是乐极生悲的最佳例子。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积极分子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严厉地批判,一时间传统文化沦落为丧家犬,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成为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中国文化面临着即将全盘西化的可能性。但是即使是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它与人们捆绑在一起的日子太久太久,已经成为了一种难以戒掉的习惯,依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理论指导,是我们的精神核心。但是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比如“尊老爱幼”等传统的美德依然是我们的精神追求,宗族观念和血缘亲情依旧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与任何其他文化一样,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往往最适合的。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源泉,而这些思想源泉在历史的洗涤中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当前解决人们精神世界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对民众的影响颇深,孔孟之道在民间依然具备着影响力,人们对传统文化更容易接受,在伦理道德范畴内更是认可度很高,这在培育公民的伦理道德观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对“孝”的重视,是解决当前老人赡养问题的重要理论支撑,而“仁爱”“兼爱”等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泉。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的历史起点。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体现了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基础。只有根植于自身的土壤,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吸取养分,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文化。

中国的价值观自信的基点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支撑,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的经验为我们淘尽铅华,让我们对自身的文化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而且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千年得以传承必定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存在即为合理”。传统的文化是根植于中国土壤而产生的,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只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赋予其时代的新内涵,它将依然光彩夺目,绽放出顽强的生命力。

三、价值观自信的内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与时俱进,正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才保持了马克思主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规律性、目的性的统一。它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尤其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构建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意志的体现。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其先进性和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最全面的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胡锦涛同志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体系。作为价值观自信的内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为我们建立价值观自信奠定了内在的信心。

四、价值观自信的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虽然也遇到过挫折,也犯过错误,但是都能够及时予以纠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着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经济上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世界也相应地需要不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基于当前不断夯实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社会精神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包括物质建设(即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三个部分。经济建设是基础,也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保障;而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障,政治建设是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政治保障。三者互为依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西方高调地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人开始怀疑中国的文化是否是优秀的、是否是合乎全人类发展的文化。民族文化与普世文化之间、民族价值与普世价值之间似乎产生了一道巨大的鸿沟,拥护民族文化、民族价值的似乎就必定会抛弃普世文化、普世价值,而支持普世文化、普世价值的似乎就必定要抛弃民族文化、民族价值。事实上,这是陷入了一个普遍与特殊之争的误区。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自身的两种本质属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不可割离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易小明教授认为人具有三重属性,即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5]33从价值范畴来看,人也具有三重价值诉求,即类主体价值、群体主体价值和个体主体价值,三重价值诉求统一于人的存在,缺一不可。世界上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是类的存在物,要保持人的共性,必定会存在着普世价值,但是,普世价值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统摄人的唯一标准。因为人除了是类存在物,也是群体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普世价值必定是存在的,但是普世价值却不能作为否定民族价值的依据。民族价值是人作为群体存在物的要求,是群体的价值诉求,同样是人的一种价值需要,其存在也是必然的、合理的。因为人无法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类主体价值与群体主体价值之间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既相互分离,又相互统一。它们都是人的价值诉求,它们统一于人的现实存在。

中国价值观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是群体主体的价值观,其价值主体就是中国、中华民族,必然会带有中国特色,它是中华儿女历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智慧的结晶。中国价值观的特殊性不仅是地域差异造成的,更是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的中国因素造就的。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兼容性,它不仅是汉族的文化,更是融合了中国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与此同时,它还融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比如楚文化、鲁文化、蜀文化等。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桌满汉全席,精美而丰富、多样而和谐。除了特殊性,中国文化还具有普遍性,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中国文化也存在着普遍性的因素,随着发展,特殊性也可以不断地普遍化,成为一种普世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是基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内核,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是添加剂。兼容并包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中西结合是其基本的方式。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在这个核心体系中,发出了三个层面的倡导,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又吸纳了西方的优秀思想。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不断建设、不断完善中,也许它还不是很完美,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不断完善,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指导,思想核心。

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证明,中国的理论指导是正确合理的,那么相应地,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价值观自信的践行和实施,正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文化,相信我们的理论指导,相信我们的价值观,所以才能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理论指导是正确的、合理的,是适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价值观自信首先是基于我们自身价值观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其次,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并产生有效的作用,最后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中华儿女的信任。我国的价值观自信是建立在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核构建的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践行。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康绍邦,胡尔湖.新编社会主义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5]易小明.从人的三重利益诉求看先进伦理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G41

A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6.09

2015-04-28

李亚莉,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

猜你喜欢

普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普世价值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关于“普世价值”的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