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拉德褐变型发酵乳饮料的研制

2015-12-24李国玉

中国乳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乳饮料稳定剂拉德

文∕李国玉

(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乳酸菌饮料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大受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量不断上升。世界各国在乳酸菌饮料研发与生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同风格、不同风味、不同卖点的酸乳饮料应运而生。美拉德反应是一种普遍的非酶褐变,又称“非酶棕色化反应”,是法国化学家L C Maillard在1912年提出的,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中,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所以又称羰氨反应[1]。美拉德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应过程,中间产物众多,终产物结构十分复杂。美拉德反应能产生人们所需要的香气和色泽,亮氨酸与葡萄糖在高温下反应,能够产生令人愉悦的面包香。通过美拉德反应不仅赋予发酵型乳饮料面包的香气,同时赋予其独特的色泽。产品含有大量的活菌和益生菌,可调整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并且其代谢产物有益于人体的健康[2]。本文研究了一种通过美拉德反应,由益生菌发酵制备发酵型乳饮料的加工工艺,旨在为企业提供生产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鲜牛乳,白砂糖,葡萄糖,含益生菌发酵剂,复合稳定剂等,由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工艺流程

鲜牛乳→ 加热杀菌→冷却,接种→发酵→加入白砂糖、稳定剂的水溶液→搅拌

1.2.2 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蛋白质的测定:GB 5009.5;脂肪的测定:GB 5413.3;酸度的测定:GB 5413.34;乳酸菌数的测定:GB 4789.35。

1.2.3 感官评价标准

感官评分采用10 分制,感官评定小组由11 人组成,对褐变型发酵乳饮料的色泽、滋味、组织状态3 个指标进行评分,去掉其中的最高评分、最低评分,以其余所有评鉴人员的鉴定结果平均分作为最后结果。评分标准:组织状态20 分,颜色和色泽30 分,香味20 分,滋味和口感30 分[3]。

2 结果与讨论

2.1 褐变条件优化试验

恰当的加热温度和时间,不仅能够杀死鲜牛乳中所有的致病菌和大部分微生物,同时会加速美拉德反应速度。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三水平L9(32)的正交试验设计,影响因素及水平见表1所示。鲜牛乳加入1%的葡萄糖,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37 ℃,发酵18 h。发酵结束后,加入经过巴氏杀菌冷却至20 ℃的10%的白砂糖和0.8%的复合稳定剂及水溶液混合并搅拌,对产品进行感官评价。试验结果和评价结果见表2。

表1 L9(32)的正交试验设计表

表2 正交试验结果及感官评分结果

表3 L9(32)的正交试验设计表

表4 正交试验结果及感官评分结果

表5 L9(32)的正交试验设计表

表6 正交试验结果及感官评分结果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增加会增加美拉德反应速度,一般每相差10℃,反应速度相差3~5 倍,30 ℃以上速度加快,高于80 ℃时反应速度变慢[4]。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RB>RA,说明反应时间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大于反应温度。最佳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是80 ℃,2 h。

2.2 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三水平L9(32)的正交试验设计,影响因素及水平如表3所示。鲜牛乳加入1%的葡萄糖,加热到80 ℃杀菌,并保持2 h,然后冷却到一定温度,发酵一定时间。发酵结束后加入经过巴氏杀菌冷却至20 ℃的10%的白砂糖和0.8%的复合稳定剂及水溶液混合并搅拌,对产品进行感官评价,试验结果和评价结果见表4。

本产品中采用了低温长时发酵的益生菌,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较长。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发酵时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大于发酵温度,最佳发酵时间是18 h,发酵温度是37 ℃。

2.3 发酵乳饮料配方优化试验

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三水平L9(32)的正交试验设计,影响因素及水平见表5。鲜牛乳加入1%的葡萄糖,加热到80 ℃杀菌保持2 h,然后冷却到37 ℃,发酵18 h,发酵结束后加入经过巴氏杀菌冷却至20℃的一定量的白砂糖和一定量的复合稳定剂及水溶液混合并搅拌,对产品进行感官评价,试验结果和评价结果见表6。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2 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F>E,即稳定剂的添加量对产品的影响大于白砂糖的添加量。最优试验配方是:白砂糖添加量10%,稳定剂添加量0.8%。

3 结论

通过3 个正交试验确定了美拉德褐变型发酵乳饮料的最优加工工艺是: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80 ℃,2 h;发酵时间18 h,发酵温度37℃;白砂糖添加量10%,稳定剂添加量0.8%;产品组织状态、口感、滋气味、色泽最佳。

[1]付莉,利铁刚.简述美拉德反应.食品科学,2006(12):9-11.

[2]王晓华,赵保翠,杨兴章,等.美拉德反应与食品风味.肉类工业,2006(6):85-88.

[3]邓友军,王滨.饮料加工实用手册.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86.

[4]陈华.影响食品中的美拉德反应的因素.四川食品与发酵,1998(3):35-37.

猜你喜欢

乳饮料稳定剂拉德
过氧化氢法制备二氧化氯工艺中稳定剂的研究
非硫系SBS改性沥青稳定剂的应用评价
炼厂低附加值硫磺作改性沥青稳定剂的探索研究
银耳五谷乳饮料生产工艺优化及其贮藏流变特性
一口袋的吻(上)
海红果发酵乳饮料稳定效果的研究
关于辨别纯牛奶与含乳饮料的探讨
稳定剂在苎麻氧化脱胶中的工艺优化
帮别人拉生意
含乳饮料≠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