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后语

2015-12-23本刊编辑部

诗歌月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专号叙事性散文诗

本刊编辑部

编完这一期散文诗专号,难得的一个暑假也只剩下没有几天了,多少事情等着要做,而诗歌却总在吞噬着本来就不够用的时间,只希望关于散文诗编辑的劳动这是最后一次,至少在此后的几年里应该如此。我这样自言自语地告诫自己。

当然,也不能说自己没有什么收获,应该说这次编选工作收获大于疲惫。面对这些入选的作品,确实让我感到欣慰,欣慰的是中国当代散文诗正在迎来真正意义的复兴。如果说五四时期属于中国散文诗的滥觞,20世纪80年代属于中国散文诗的第一次断裂性繁荣,那么,21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散文诗创作,真正具有文体独立意义的探索性繁荣正在到来。这里入选的数十名作者,他们体现了当代散文诗不同风格的美学倾向,虽然可能这里所刊登的作品有的并不能代表这些作者的最高水平,但我们坚信这里的绝大多数作者都属于当代最好的散文诗作者,他们将会引领着此后数十年的中国散文诗坛的美学朝向。

《诗歌月刊》近年来为推动散文诗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与《星星·散文诗》创刊相呼应,本刊一步捷足先登,为散文诗作品开辟专栏,刊发了当代具有代表性作者的许多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这种举措受到了当代诗歌作者的广泛关注,我们相信,未来的文学史对此会有回眸的一笔。而这一期推出的“散文诗专号”,既是对当代散文诗坛的创作实力与发展现状的一次嘹望,也是对于散文诗未来的一种期待。

尽管当下文坛一些人并不看好散文诗,一些掌握体制性话语权的文人仍然不接受散文诗的独立性存在身份,但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散文诗在读者中的影响以及创作队伍的庞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益繁荣的散文诗创作,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去的那种浅表的抒情,稚拙的语言技巧,一批具有浓厚的诗歌意味,多彩的诗歌语言表现形式的散文诗让读者们切实感受到散文诗的诗性气质,使散文诗作为诗歌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得到了归宿性的确认。可以说,近年中国散文诗作品中,诗歌的语言技巧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挥,使散文诗作为诗歌文学的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有的学者为此感叹:在当下中国诗歌创作无边界的口语化、口水化的“去诗性”审美乱象中,只有散文诗仍然坚守着诗性的审美品格。曾经感慨中国散文诗之“野草传统中断”的著名文论家王光明教授,最近提出了中国散文诗“正在复兴”的崭新见解。首都师范大学多次为当代散文诗发展召开学术研讨会,为散文诗的当下发展现状把脉,许多著名的理论界前辈,如谢冕、孙绍振等也在不同场合对当代散文诗创作发表看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这些现象,都是令散文诗作者们欣慰的声音。

在这种繁荣的背景下,本期推出的散文诗专号,可以说是对于当下中国散文诗创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检阅。由于一期刊物的容量限制,我们当然不能期待在这里推介的作品就是当下我国散文诗创作的整体水平,应该还有许多好的作者和作品并没有被编选。但是,我们相信,这里推介的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大部分作者,他们的作品,足以让广大读者确认当下散文诗正在“复兴”的几种写作路径与审美倾向,也可以为正在迷狂但也时有迷惘的散文诗写作者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审美性提醒。

可以说,中国散文诗经过新世纪十多年来的探索发展,在语言的诗性与结构的表现力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审美高度,许多前辈所孜孜以求的散文诗之“美文性”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所谓的语言技巧问题在当下散文诗中已经不成为问题了。然而,如果散文诗仅把“美文”作为其本质,那么,她的发展也许至此就已经到头了,而她的存在也就永远无法摆脱成为分行诗或散文的小情人境遇。按照孙绍振教授的说法,那就是“脚踩香蕉皮”的生存状态。要么滑到分行诗,要么滑到散文,其脚下赖以独立的坚实土地就不可能存在了。要使散文诗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叙事性与现代性远比其美文性的追求更为重要,纵观散文诗的历史,那些成为经典的波特莱尔、屠格涅夫、纪伯伦、兰波、鲁迅等人的作品,莫不是以叙事性与现代性为核心。然而,这些更为重要的散文诗美学要素,究竟被当代散文诗作者继承了多少?这是值得怀疑的事情。我们看得到的是,在“美文性”的倡议与追求下,更为本质的散文诗的灵魂却总游离在许多作者的作品之外。

当然,我们不能说当下散文诗中没有“叙事性”内容,其实许多散文诗都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像散文诗”而区别于分行诗。问题是这些作品的“叙事”特色,仍然建立在追求“美文”抒情的叙事之中,而不是以独特的叙事结构来统摄内在的抒情与节奏,从而从分行诗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另一个问题的“现代性”更是如此,大量的描写山川、大地、风物、情感的具有美文性的散文诗充斥于各种杂志和选本,这些情、景、物的抒情当然不是不能写,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作为现代人的生存经验在哪里?其与过去时代的人们的生命经验区别何在?这些问题在当下许多散文诗中是看不到的。其实,“叙事性”也仅是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只要大家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探索,逐渐会找到散文诗所应有的叙事方式的。而“现代性”却不同,人的认识、思想的深度,站立的高度是其根本。所以,首先需要作者深刻理解、认识何为“现代性”,如何以散文诗揭示“现代性”的问题。这也就是在“理论视野”一栏中选编陈培浩《超越现代主义:重构中国散文诗的精神潜能》一文的理由所在。

针对以上问题,这期专号在选稿上尤其注意选编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现代性倾向的作品,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分行诗写作的作品是我们所关注的。特别是区别于分行诗、更区别于散文、小说等叙事方式的作品是我们所珍爱的。我们坚信,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为散文诗的未来发展开辟出一种全新的文体独立性路径。在全体入选的作者中,我们根据各个作者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板块的划分,即使同一个板块,不同作者的作品也不相同,尽量做到一个作者代表着一种写作倾向,让这期专号展现出当代中国散文诗写作的立体风貌。

我们应该承认,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探索精神的作者加入到散文诗探索队伍中来,也希望现在痴迷于散文诗创作的广大作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根据自己已经达到的对于散文诗的理解和认识,在自己已经形成的散文诗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更为自觉地思考、探索具备真正意义的独立文体之“散文诗”应该怎么写?应该写什么?应该如何继承经典中精华的东西发展自己,结合自己的现代生存经验、审美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我们确实切身感受因此同样相信:“现代是散文诗的时代”(萩原溯太郎),我们正在开创通向未来的崭新历史。(灵焚)

猜你喜欢

专号叙事性散文诗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我的报刊·我的童年”有奖征文
提起散文诗,我总难免悲壮
孤独星座上的光芒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卷首语
轻松阅读,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