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语文学习动力缺失之成因及对策探讨

2015-12-22杨自平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中职生

杨自平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职生语文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以求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问题,并结合实际从激励学生和优化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中职生 语文学习 动力缺失

成因及对策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32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却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思想认识不足等因素,导致语文学习动力缺失。笔者多年从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现就从社会和家庭、学校、学生三个方面对中职生语文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社会和家庭方面

首先,因为社会上对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普遍存有偏见,中职生总认为低人一等,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从而形成中职学生挥之不去的心理压力。其次,大部分人认为进了职业学校就是要学专业技术,文化课学不学无所谓。职校学习期间,种类繁多的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学科技能竞赛不绝于耳,气势不凡的机电实训室、护理实训室、财会模拟室等随处可见,而语文学科则鲜有级别高又正规的学科比赛,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近年来,职业教育方面喜讯频传:从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并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将国家助学金标准由生均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从2009年秋季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上述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利国利民,惠及千家万户。但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却让部分人逐渐产生了“懒汉”思想: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不用努力劳动也不愁吃穿。所以,一些自制力差、家长纵容的学生都会选择坐享其成,最终这些政策的好处并没有如愿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方面

首先,受高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语文分值在高职考试总分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中职学校不约而同增加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课时,相应地削减语文课的教学课时,由以前的每周六课时削减为如今的四课时甚至三课时,而教材内容却没有发生相应变化,在教学时间受限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学校对语文教学效果的考核模式不科学。学校单纯以语文考试成绩(学生的学业测试)来考核教师和学生,而对语文学习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缺少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家长也是)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重知识点的传授和强化,轻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只要学业成绩好,学生是好学生,教师是好教师,久之则导致语文教学经验主义盛行,教学故步自封,缺乏拓展和创新。再次,中职学校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不够,尤其是文化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和级别的培训机会不多。就拿本地来说,80%以上的文化课教师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以来,几乎没有参加过本市以外的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层次较高的培训。

三、学生方面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阶段文化课成绩偏低,无法进入普通高中,被迫选择上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也有一部分是在普通高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因为学业成绩差或屡次违纪而被学校开除转而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其共同点是学习方法欠缺,知识储备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其次,从心理上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进入中职学校后,学生普遍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课和实训课上,对语文学习持有不置可否的态度,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甚至有学生认为,短期内语文学习的努力程度与考试成绩并不成正比。

笔者有在中等职业学校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就如何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等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以本地区为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去尝试。

一、激励学生克服自卑,重新定位

在传统观念中,大多数中职生在应试教育藩篱下被认定为“中考失利者”。因此,他们往往在进中职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普遍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社会、家庭,尤其是教师,要正视中职学生的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特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从沟通和对话开始,从灵魂深处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自我,重塑信心。如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接受能力,教学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和讨论的方法。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当学生为某件事情做出了努力的时候,教师应适时进行赞赏和肯定,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在微小的进步中积蓄前进的动力,在小小的成功之后渴望更大的成就。此外,社会、学校和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应该促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增长的同时也获得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如此,必然会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也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包括语文在内的各门学科的兴趣。

二、借鉴融合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促进中职生的语文学习是大为有益的。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育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例如,教师可借助图片、音乐、视频创设情境。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图片和视频资料则能将课文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与教材的基调、意境以及情境的发展相对应、协调的素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2.任务驱动教学法。它强调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教学中的任务,使隐含在任务中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得到整合。任务的重点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最好能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交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学生因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而不致无所事事,逐渐会将心思专注于语文课堂。长期坚持不但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会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朔.职业教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594。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中职生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