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调查与分析

2015-12-22刘丽明闫航瑞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选题原理

刘丽明 闫航瑞

摘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质量。我利用自己设计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对机械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掌握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问卷调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26

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构成原理、设计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实践性学习,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掌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依据[1],我设计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学习情况等问题。调查对象是该校已经学习了机械原理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的学生,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进行,以自愿为原则,共计108名学生参与填写调查问卷。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展开过程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的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学时设置为20学时的安排认为合适的占78.7%,这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可该门课程学时数。学生认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对于机械原理的学习非常重要的占34.2%,重要的占50.9%,一般重要的占14.9%。这说明学生都意识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门实践课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结果,有64.8%的学生希望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教学交叉进行,有35.2%的学生希望先理论后实践。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不认可现阶段的课程设置的安排,希望能在机械原理理论授课的间隙开展课程设计的实践课程,这样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加以应用,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二)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采取的方式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83.3%的学生认为教师采取的分组进行学习的方式合理。不过对于小组成员的人数存在不同的认识,49%的学生认为4-5人合适,35.1%的学生认为6-7人合适。在小组成员搭配方式的认识上, 55.5%的学生认为根据学习能力水平平均搭配这样比较合适,37%的学生认为自由组合的方式比较可行。这表明,学生认为在小组成员的组成上,让学习能力稍强的,学习主动性高的带动学习能力不够的,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这样相互搭配,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77.8%的学生表示选定的研究课题是经过小组成员共同商量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定的,87%的学生表示小组确定的选题是自己想做,这说明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满足学生对选题的需求。学生确定选题后采取任务分配的方式开展课程的学习,其中76%的学生表示是根据组员意愿来确定任务的,其余的学生表明是由小组长指定的任务。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任务的学生表示,69.4%的学生是选择自己会做的,而30.6%的学生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这表明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态度上都比较求稳,自信心不足,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展开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的选题难度大的占51.8%,适中的占48.2%。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方案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这样的计算难度较大,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进行CAD绘图较困难,这充分表明,学生在进行机械原理理论课程的学习时,对于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这两章节的学习深度不够,平时对CAD绘图的锻炼强度不足。教师要加强学生对CAD绘图的练习,同时在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上要进行必要的改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

关于选题任务范围应该涉及哪个或者哪几个机构较合适的问题上,同时选择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这三者的占37.8%,选择了其中两个的占42.4%,其余的只选择了一种机构。这充分表明学生希望选题能够应用到理论课程上所学的三大类机构类型。因此,教师在布置选题上需要更加严谨,能够覆盖所学的至少2种机构类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在绘图过程中“你能准确使用新标准”这个问题上,可以的占44.4%,不可以的占55.6%。“如果你能使用新标准,那你采取的途径是什么?”针对这个选项,9.2%的学生因为以前学过所以会,53.7%的学生选择查阅以前的教科书,35%的学生选择上网搜索答案,2.1%的学生选择请教同学或者教师。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的解决方式是:请教老师或者同学的29.6%,上网或者图书查找的占64.8%,自己思考解决的占5.6%,没有解决的占0%。这表明虽然部分学生对于新国标的概念及应用认识不深,但仍有学好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能否准确使用课本上的关于构件、运动副等的符号来画机构运动简图的问题上,27.8%的学生表示完全可以,72.7%的学生表示有时可以。这说明学生对于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这个知识点掌握情况一般,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这个知识点的练习。关于“你能根据功能要求准确提出相应的机构类型”这一问题,学生认为完全可以的占12%,有时可以的占77.8%,不可以的占10.2%。在“你能根据所选题目的功能要求进行机构组合吗”这个问题上,学生认为完全可以占16.6%,有时可以占79.6%,不可以占3.8%。这表明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中所讲授的机构类型的掌握不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机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学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学习情况

在课程设计的开展过程中,36.1%的学生认为抄袭主要集中在初期计算过程中,40%的学生认为集中在绘制草图或者CAD绘图过程中,23.9%的学生认为在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课程设计实践过程和提交的设计说明书情况上看,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抄袭现象,从学生自己反馈的情况表明,教师应该要加强惩罚力度坚决杜绝抄袭的恶习,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生认为参与课程设计的人非常多和比较多的占58.3%,比较少和非常少的人占41.7%;学生认为没有参与课程设计的原理是不感兴趣的占24%,理论课没有学好的占76%。这表明,多数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实践学习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愿意参与其中,但是对于理论课程的掌握情况不够好导致对于课程设计也缺少了自信和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加强理论课程的教学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做完课程设计后,完全明白了该课程的各个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占16.7%,部分明白的占83.3%,不明白的0%;课程结束后,30.5%的学生表示收获非常大,61.1%的学生表示收获比较大。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这学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学习收获较为自信。

三、分析与小结

(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拟定课程设计的选题时要难度相当,能够涵盖理论课程上所学的机构类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所学的机构类型有个全面的认识。另外,采取分组进行的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使各个小组能力水平基本相当,小组内部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提高学习效果[2]。

(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多数学生对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学习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度,且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具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是由于机械原理理论课程的学习深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践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针对机械原理课程学时少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有效的处理,使得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有效化解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和考试评价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讲授法仍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互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亟待加强[3]。

同时,要注意机械原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液压原理等课程是机械类学生的技术基础知识。把这些课程的知识点串起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是机械类课程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袁新梅.《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345-346.

[2]宜亚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1):51-53.

[3]龚建成.机械原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82-183.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编号:JY201305。

作者简介:

刘丽明(1989- ),女,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现任职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武汉),主要从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责编 张宇)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选题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