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促进大学生解读网络媒介

2015-12-21范俊施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解读案例教学

范俊 施勇

摘要:缩短网络媒介与解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升解读者的同化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受众网络素养提升中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借助于符号学理论、媒介再现理论与话语理论,围绕网络媒介的五个方面,尝试建构起了一条促进大学生解读网络媒介的框架。

关键词:网络媒介;解读;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46-02

网络媒介相对于早期诞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介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解读”在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解释为通过分析来理解。一切解读的目的都是要缩短或消除网络媒介与解读者之间的距离,同化网络媒介,使最初隐藏的东西成为变成自己的、再现自我的理解,把客体的隐含意义显露出来,并被其他人所认同。解读的过程能够揭示网络媒介的深层含义,在解读中受众把自己的理解力置于网络媒介之上,向媒介敞开自己,以便接受自我和创造自我。

一、问题提出

伴随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和网络信息不断地涌现,网络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展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网络更是呈现出了“主体创造性、功能集成性、价值多元性”等一系列特征。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一个重点课题。笔者进行了大量文献整理与考察,在中国期刊网(期限:1997—2015年)以“媒介”、“网络媒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等为主题跨库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分析得出,研究总体分布如下:其一,对国外相关理论及在高校发展概况的借鉴与反思,如张开、蔡琪等学者对美国、英国等国家媒介素养理论的概述与思考;其二是基于多元理论的思考,如卜卫、陈昌凤等学者依托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对青年媒介素養展开的研究;其三,闫欢、郑保卫学者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四,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相关实证调查与分析,如鲍海波、陈燕、刘佳、李天姣等多位学者对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等的实证调查研究。研究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重要性、内涵、提升策略考察较多,但在提升策略研究上较少地投入到网络媒介方面的研究。网络媒介生产、传播、流通、评价等一系列的规则和内容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个陌生的字眼,阻碍了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综合培养,在当前的网络媒介文化氛围下,媒介能力培养更需本土化、层极化、精细化,网络媒介研究作为媒介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其解读研究不容忽视。

二、解读网络媒介的理论与框架

(一)解读网络媒介的多重理论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展开从具体概念到抽象事物的教育。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用多重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一是从符号学相关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二是从媒介再现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三是从话语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

首先借助于符号学理论。“媒介是象征或符号的体系。”符号(symbol、sign)作为符号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各种传播的通道,大众只有通过各种符号才能够做到相互沟通。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认为符号由两种元素构成:能指与所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一般来说传播都包含了符号、符码两种重要元素。符号作为一种表象,是表达信息的基本元素,都是一套套有组织的符号系统即符码。这也同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所提的“编码”与“解码”相吻合。

其次从媒介再现理论(Representation theory)去分析。“再现”一词用来表达如何将不同的符号放在一起,使得复杂与抽象的概念变成简单与具体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手法,“再现”融入到了通过各种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中。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指出了媒介对于现实的呈现并非是一种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充满了选择与建构。网络媒介有其独特的表意系统和表现手法,通过这些系统与手法,兼“他者把关”不断弱化,建构者悄无声息地将自己的态度注入其中。所有的表意活动即所有带有意义的实践都涉及到权力关系,网络媒介产生的过程也是遵循一般的意识形态立场的过程。

再者从话语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在某个网络语境中得出的结果将会传达到另外一个语境中,鼓励人们去声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把话收回去保持沉默,直到经过一个螺旋的过程。某种观点在公开场所占统治地位,而其他观点在公共意识中消失,这便构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网络媒介在一个虚拟的传输通道上,传者更是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话语分析、再现分析是媒介分析的侧重点,二者都强调超越构成网络媒介中形形色色的能指,去揭示符号表象背后的多元“所指”。

(二)网络媒介解读框架

从表面看,虽然网络媒介能够及时提供多重信息,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事件进行立体式、全景化地呈现,但其仍然无法完全客观而全面地来表达现实,同时,海量的网络媒介更新频繁,所接触的网络信息一般缺乏条理与逻辑,这都呼唤着大学生提升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辨别、整合能力,对网络媒介进行敏锐地捕捉和客观地评价。文章归纳出网络媒介一般来说包含如下5个方面的内容(见图1)。

一是结构:以什么形式(纪实、劝服等)出现?这些形式对网络媒介有何影响?二是元素:产品是否体现了传者的目标?这可以从网页编排、链接选择以及文字等组织等元素来考查。三是内容:如何评价网络媒介?评价内容的标准包括信息的流通性、可靠性、客观性、一致性。四是载体:网页有些什么功能?遗漏了什么信息?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五是产生的背景:该网站上曾经提供过的媒介是否是大学生的兴趣所在,所持的态度是否代表了社会中的主流观点?它在现实中被认可吗?

围绕上面五个方面,笔者搭建了一个大学生网络媒介分析的框架。在网络媒介实践教学方法中“提问法”是一个典型的方法,搭建的框架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展现每个环节的内容,问题的设计通常从传者与受者、真与伪、表面与深层等视角出发。该流程的思路为:构建—解释—表征—评估—反思。

1.构建——网络媒介是怎样表现事实的?它采用了什么技术?

2.解释——所持的态度是否支持社会中的主流观点?每个人对同一解释为什么不相同?

3.表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或语言?这些表达准确吗?表达的方式和语言潜在问题还包括:受众是如何理解媒介信息的含义?媒介如何生成意义?规范和惯例在如何起作用?叙述的结构有什么潜在的意义与作用?

4.评估——网络媒介是否会影响我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网络媒介是否真实?有没有比它更真实的网络媒介?

5.反思——谁发言了,谁又沉默了?网络媒介中包含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

网络媒介解读应使大学生对不同网络媒介所使用的符号与形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对网络媒介的构建进行剖析。网络媒介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环节中,原始事件遵循语言所依托的较为复杂的形式规则,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能够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经过编码的网络媒介是一个多义且开放的系统,受众不得不对其中的意义进行解码,在多元表征的情况下产生了多元解释。网络媒介解读还需要大学生对产生的环境进行透视。受众所采取的行动是要作用于现实环境的,不应盲目被动接受而应主动对环境认知。大学生在关注网络时,反思的环节必不可少。

网络媒介解读的最后一个隐型环节就是“创作”。虽然在网络媒介分析框架中并未列出,但是作为媒介教育本身便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解读的基础上创作网络媒介也是对解读的一种成功性应答。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博客写作评比、网页与网站设计大赛、开展网络道德论坛等,提高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发布信息的能力。为此,高校可以搭建一些宣传与交流平台。

文章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媒介实践的框架,课堂教学、开展一系列网络媒介实践与练习等,对提高学生鉴赏、甄别网络媒介,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将会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现实中的网络媒介运作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逐渐实现从盲目的网络消费者到理性的网络掌控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雷跃捷.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传播,2001,(01):97-101.

[2]王文昇.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10,(07):35-38.

[3]袁磊,刘丹,程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03):83-88.

[4]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评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2):16-20.

[5]郭富平,汪舒仪.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07):37-41.

[6]王帅.基于“信息把關”的媒介教育反思与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10-13.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解读案例教学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