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南山区桃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及发展策略

2015-12-21柳旭波范芳娟周慧娟

经济林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桃果浙南海拔

柳旭波,范芳娟,杨 继,周慧娟

(浙江省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浙南山区桃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及发展策略

柳旭波,范芳娟,杨 继,周慧娟

(浙江省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为了推进浙南山区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地域、生态环境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分析了浙南山区在桃业生产上所拥有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明确了浙南山区桃业发展的区域定位,并提出了浙南山区桃产业创新发展策略。文中提出:浙南山区宜划为浙闽丘陵山地桃区,这是我国适宜优质桃栽培的南缘地区,宜以发展硬溶质、中低温需求的优质早熟桃类和中熟桃类为主,根据浙南山区海拔梯度差异可分区段发展适宜栽培品种;桃果营销宜以闽粤地区为重点,其市场竞争力强,可以获取较显著的季节差价、地区差价和质量差价。

桃产业;区域定位;发展策略;浙南山区

浙南山区共包括12个县级行政区[1],在地理位置上主要包括浙江省丽水市和温州市的山区部分(即永嘉、文成、泰顺三县),其地理位置为东 径 118°42′~ 120°59′、 北 纬 27°25′~ 28°57′,区内土地总面积232万hm2,占浙江全省陆地总面积的23.2%。浙南山区拥有群山绵亘的山区地貌,山地面积占87.5%,是浙江地势最高极,其主峰黄茅尖海拔1 929 m。该区域的桃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栽植品种以品质中等的‘仓方’早生和成熟偏晚的‘迎庆’桃为主,跨入21世纪后,随着当地柑桔生产效益下滑等因素的影响,桃业生产再次受到重视,如今已形成以丽水市莲都区、缙云县为主的桃重点产区,据统计,至2012年止,浙南山区桃园面积0.61万hm2,桃果产量6.49万t,其中浙西南丽水市的桃栽培面积0.57万hm2,桃果产量6.07万t,已居浙江省第一位,桃是浙南山区分布区域广、受益果农多、果实供应期长、平均效益好的重要果树,而浙南山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系统,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在桃业生产中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通过扬长避短,系统开发,将推进区域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把浙南山区培育成为我国浙闽丘陵山地重要的优质桃栽培产区。

1 浙南山区桃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1.1 地域优势

浙南山区地处浙闽两省结合部,耸立于该山区的南北两支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属武夷山系延展山脉,北支山脉由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组成,南支山脉由武夷山支脉延展的洞宫山脉、雁荡山脉组成,山体中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峰有3 600余座,群峰构成了绵延起伏的山体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东侵,也使浙南山区能够利用中高海拔梯度差异满足长低温需求果树品种越冬休眠的要求。海拔梯度包含了温度、湿度和光照诸多环境因子,对光、热、水等气候因子的影响起主导作用[2],相对局部地域来说,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纬度梯度,受海拔梯度差异的影响,区内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差异性,全年日照时数1 393~1 507 h,年太阳总辐射359~380 kJ/cm2,年活动积温为3 578~5 403 ℃,年降水量1 509~1 896 mm。蔡建池等人[3]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各海拔梯度的热量条件如表1,水分和太阳辐射条件如表2,两者均随海拔高度递增呈现规律性变化:海拔高度从200~1 200 m每递增100 m,年活动积温便降低182.5 ℃,1月平均气温下降 0.38 ℃,7月平均气温下降0.55 ℃;坡地极端最低气温下降0.59 ℃,开阔地极端最低气温下降0.48 ℃,盆谷极端最低气温下降0.42 ℃;年降水量增加38.7 mm,干燥度降低0.032,年太阳总辐射降低2.1 kJ/cm2,年日照时数减少11.4 h。浙南山区处于亚热带中部,其气候特点是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春夏季水热同步,秋冬季光温互补。该区成土母质以流纹岩、凝灰岩、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云母片岩、片麻岩,山地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红壤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约占44%,黄壤分布在红壤之上,约占40%,其次为粗骨土,约占16%。

表 1 浙南山区热量条件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情况Table 1 Changes of thermal condition with elevation in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桃果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收期处于夏秋高温季节,最大的特点是不耐贮运,其销售半径受到交通运输时间的限制,目标市场宜在12 h车程范围内,一般以当天起运次日凌晨批发销售为佳,因此,北方桃产区的桃果难以远距离销往南方。而在浙南山区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南方特色桃果,并可利用山区海拔梯度差异调节桃果产期[4],一般同一品种在浙南低海拔地区比高海拔地区可提早10~15 d成熟,比长江流域产的桃果早上市7~15 d,这为南方桃果早熟栽培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抢占早期市场和南方市场十分有利。

浙南山区在桃类果品营销上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苏明申等人[5]认为,我国周边国家,除日本、韩国和西亚部分国家产桃外,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均不适宜桃树生长,这些地区对桃果的需求量很大,与日本、韩国相比,我国的桃果具有低成本、低价格的显著优势。浙南山区处于长三角经济开发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之间的关联地带,随着近十余年来浙南闽北区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通过长深(G25)、沈海(G15)等高速公路运送新鲜桃果到闽、粤、甬、杭、沪、苏已变得方便快捷。

表 2 浙南山区水分及太阳辐射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情况Table 2 Changes of water and solar radiation with elevation in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1.2 生态环境优势

浙南山区是浙江省重点林区,约有84%的土地总面积为林业用地,该山区的森林覆盖率为80.4%,素有“浙南林海”之誉,据全国第一次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结果,该山区的12个县(市、区)中有5个排名前10位。这里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华东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洁净,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为发展绿色果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呈现出果业生产兼顾观光旅游的兼业经营和转型经营,传统果树产业在逐渐摆脱以前那种单一的果品生产经营模式,正朝着休闲观光采摘游方向拓展延伸[6],若将桃园生态景观与山区乡村旅游[7]相配套,结合山区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或农家乐旅游,发展赏花、采果、品果休闲观光游[8],还可进一步提升桃产业的附加值。

1.3 产业转移优势

江苏无锡阳山与浙江宁波奉化是我国南方桃传统产区,随着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可开发性山地资源逐步减少及长期栽培再植障碍[9]等因素的影响,桃传统产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桃业生产呈现出向经济欠发达山区转移的趋势。浙南山区地理气候和环境条件优越,宜果后备资源丰富,同时,桃适于山地栽培,投产快,经济效益显著,也深受山区果农欢迎,浙南山区具备接纳桃产业转移[10]的主客观条件。

2 浙南山区桃业发展的区域定位

2.1 浙南山区宜划为浙闽丘陵山地桃区

汪祖华等人[11]撰写的《中国果树志·桃卷》将中国桃产区划为7个栽培区,包括西北高旱桃区、华北平原桃区、长江流域桃区、云贵高原桃区、青藏高原桃区、东北高寒桃区、华南亚热带桃区。其中的华北平原桃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辽南、山东、山西、河南大部、江苏和安徽北部等地区,以北方桃品种为主[12-13],其成熟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出产我国四大传统名桃中的“深州蜜桃”、“肥城桃”;长江流域桃区位于长江两岸,包括上海、江苏、安徽南部,浙江、江西及湖南北部、湖北大部、成都平原、汉中盆地,是我国软溶质水蜜桃生产最多的地方,其成熟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出产我国四大传统名桃中的“阳山水蜜桃”[14]、“奉化玉露桃”;华南亚热带桃区位于武夷山、南岭以南,包括福建中南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浙南山区刚好处于长江流域桃区与华南亚热带桃区之间的过渡地带,笔者认为,浙南山区既不同于以生产软溶质水蜜桃为主的长江流域桃区,也不同于仅能发展短低温需求桃类的华南亚热带桃区,可以把浙南仙霞岭山脉以南区域[15]与闽中戴云山脉[16]以北部分[17]划为浙闽丘陵山地桃区,该区域内有洞宫山脉与鹫峰山脉群峰构成的我国东南沿海最高极,适宜生产耐贮运的硬质桃类、较长低温需求桃类(中高海拔地带)和短低温需求桃类(中低海拔地带),主要桃果成熟上市期配置在每年的5~8月。

2.2 浙南山区处在我国优质桃适宜栽培南缘地区

桃类品种对冬季低温有一定的要求[18],我国的广东、闽南地带不适宜生产绝大多数桃类品种,闽中地区生产的桃类品种也局限于一些对冬季低温需求不高的短低温类桃品种,这类品种常表现出果实偏小、耐贮性差、风味偏酸或偏淡等问题[19-20],闽北地区冬季低温值稍高于闽中地带,但也差于浙南山区,部分生育期较长的高品质桃类品种会呈现需冷量不足的田间表现。王力荣等人[21]研究认为,以0.0~7.2 ℃累积低温时数作为桃需冷量的评价标准比较适宜,浙南山区处于东南丘陵山地桃区的北端,海拔梯度区间低温累积时数约为650~1 000 h,能基本满足绝大多数桃类品种对冬季低温的需求,同时,由于多数高品质桃品种对冬季低温都有一定的需求,浙南山区与闽北以南地区相比,地缘优势明显,桃果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桃果营销质量差价显著。因此,笔者认为,浙南山区在我国桃生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区位优势,客观上成为我国优质桃类适宜栽培的最南缘地区。

3 浙南山区桃产业创新发展策略

3.1 浙南山区宜以发展耐贮运的硬溶质桃类为主

桃果必须有足够的硬度才能保证采收标准的实现,提高果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硬溶质桃质地致密,克服了软溶质桃肉质柔软、不耐贮运的缺点,是目前国际桃业发展的主要类型[22]。硬溶质桃拓展了桃果销售半径,可以获取更大范围的果品营销地区差价,同时,浙南山区地貌为山地丘陵地貌,交通运输条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也是广大山区果农偏爱种植耐贮运硬质桃的客观原因。根据王力荣等人[23]的研究结果,桃果实食用成熟期的去皮硬度在10 kg/cm2以上的质地属中或硬,浙南山区以发展中等硬度以上的硬溶质桃品种为宜。当然,在城镇近郊或结合休闲观光采摘园区经营的[24]可以少量发展富含香气的软溶质桃类,以丰富桃果种类,通过产地销售规避贮运问题,以满足部分喜欢食用软溶质水蜜桃的消费群体的需求。

3.2 浙南山区宜以发展中等低温需求的优质中熟或早熟桃类为主

桃是鲜果上市期最长的果树,国内不同品种不同区域桃果上市时间可以从5月上旬一直延续到10月上旬。上海、无锡等地区产的桃果(以软溶质桃为主)一般于6月下旬以后上市,7月上旬以后山东临沂、枣庄地区产的桃果开始上市[25],7月中旬以后北京、河北产的桃果开始上市,8月中旬以后长江以南地区产桃果的上市量明显减少,基本以北方地区桃果为主。朱更瑞等人[26]研究认为,华北平原桃区宜以发展中晚熟桃品种为主。笔者认为,浙南山区应以发展在7月上旬以前成熟上市的早、中熟硬溶质桃为主,把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及粤北地区定位为主销市场,把长江流域地区列为次销市场,这种果品营销定位避开了华北平原桃区的市场冲击,可以获得较显著的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同时,我国每年台风形成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以后,赶在台风登陆前采摘上市,可以回避强台风所致桃果机械损伤或落果现象[27],也可躲避8~9月的旱害[28],另外,早、中熟桃比晚熟桃果发育期短,管理成本省,比较效益高。

3.3 浙南山区宜按海拔梯度建立桃品种配置体系

浙南山区雨热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立体性,在生产上可根据海拔梯度差异发展不同低温需求的优质桃品种。笔者通过前期的“硬溶质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已筛选出一批适应浙南山区地域环境的硬溶质桃优新品种,并根据系列桃品种花芽休眠需冷量[29]及配套技术[30]制定的浙南山区各海拔梯度桃不同成熟期品种配置方案见下页的表3。桃果成熟期从5月中旬至9月中旬,先后长达4个月,原则上中低海拔梯度以发展中、早熟桃类为主,中高海拔梯度以发展中、晚熟桃类为主,通过建立浙南山区桃品种海拔梯度配置体系,可以充分利用浙南地域冬季低温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及太阳辐射资源[31]。

依据海拔梯度、活动积温[3]和低温累积时数等环境参数,浙南山区可划为如下几个区域[32]:海拔300 m以下河谷盆地及低山桃开发利用区,该区域的年活动积温为5 220~6 200 ℃,低温累积时数为650~800 h,适宜发展对低温需求不高的桃类品种;海拔300~500 m区间中山桃开发利用区,该区域的年活动积温为4 855~5 220 ℃,低温累积时数为800~1 000 h,适宜发展中等低温需求的桃类品种;海拔500~1 000 m区间高山桃开发利用区,该区域的年活动积温为3 943~4 855 ℃,低温累积时数在900 h以上,适宜发展对冬季低温需求较高的桃类品种,高山地带桃栽培要注意防控早春低温冻害[33];1 000 m以上高海拔冷凉气候区,一般不适宜桃的栽培[34]。

[1]顾新伟,何伯伟.浙南山区大型真菌的主要生态系统及菌物分布[J].食药用菌,2012,20(5):275-277.

[2]潘红丽,李迈和,蔡小虎.海拔梯度上的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722-730.

[3]蔡建池,黄昌鹍,丁土南.凤阳山区农业气候区划及述评[J].浙江农业科学,2010,(3):635-639.

表 3 浙南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桃开发利用区在不同时间内可选配的桃品种Table 3 Disposition of peach cultivars at different elevation levels of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4]颜昌瑞,林宗贤.台湾果树产期调节技术的研发与推广[J].福建农业学报,2000,15(增刊):126-130.

[5]苏明申,叶正文,李胜源,等.桃的栽培价值和发展概况[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3):16-18.

[6]范世杰,苏世荣.深州蜜桃观光园建设经验浅析[J].山西果树 ,2011,144(6):28 - 29.

[7]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7-30.

[8]杨炳照.闽北地区发展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11,(6):65-69.

[9]薛晓敏,王金政,张安宁.果树再植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47-151.

[10]范水生,朱朝枝,邱生荣.福建承接台湾休闲农业产业转移的条件与优势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69-70.

[11]汪祖华,庄恩及.中国果树志·桃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54- 273.

[12]陆秋农.山东果树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0-241.

[13]刘 伟,张安宁,王长君.山东省桃品种资源概况[J].落叶果树 ,2011,(4):22 - 28.

[14]付艳秋,李 军,陆建飞.无锡市阳山水蜜桃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39-441.

[15]王烨冰.丽水丘陵山地果园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 ,2008,30(6):27 - 31.

[16]徐建国.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2011,(2):90-93.

[17]曾玉荣,王 缨,周 琼.闽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方向之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1):35-37.

[18]马 融,李道高.川南地区引种桃品种的需冷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248-250.

[19]廖汝玉,金 光,郭 瑞.福建省桃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福建果树,2010,(4):41-42.

[20]张名福,陈有财.闽北落叶果树生产的不利气候及其对策[J].中国南方果树,2002,31(5):45-46.

[21]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等.桃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的探讨[J].园艺学报 ,2003,30(4):379 - 383.

[22]王力荣.从美国桃和油桃生产现状谈我国桃树业的发展[J].中国果树,2000,(3):44-46.

[23]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等.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7-61.

[24]任雅清,李子海.观光采摘果园生产经营模式[J].河北林业科技 ,2013,(3):71 - 71.

[25]孙玉刚,高文胜,李芳东,等.山东省桃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2010,(3):119-123.

[26]朱更瑞,王力荣,方伟超.我国桃的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J].落叶果树,2003,(4):14-16.

[27]王林军,王洪强,于树增,等.台风对果树的危害及灾害前后管理技术[J].烟台果树,2006,(3):5-6.

[28]王春乙,郑昌玲.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防御技术研究进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1):1-5.

[29]陈茂铨,叶伟其,刘卓香,等.12个桃品种的花芽休眠需冷量和开花需热量[J].林业科学,2012,(1):86-90.

[30]柳旭波,余小红,钟汉春.浙南山区油桃果面点状花斑防控关键技术[J].现代园艺,2010,(12):31-32.

[31]汪智军,张东亚,卓 立.准噶尔盆地南缘文冠果物候与气温变化的关系[J].经济林研究,2013,31(1):102-105.

[32]代劲松,曹 林,王婧琦,等.中国亚热带地区油茶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2):20-25.

[33]李 健,谢文龙,施 清.南方果树春季冻灾罕例调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0(2):128-132.

[34]柳旭波,杨 继,曹鹏飞,等.浙西南高山地带果树开发利用技术[J].东南园艺,2014,(3):37-41.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each industry in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LIU Xu-bo, FAN Fang-juan, YANG Ji, ZHOU Hui-juan
(Lishui Agricultural Institute of Zhejiang, Lishui 323000, Zhejiang, China)

To further develop peach industry in mountains area of southern Zhejiang, the distinctive regional advantages of peach production in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ustry transfer and so on, the regional orientation of peach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areas was made,and some cre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each industry in the areas were put forward. The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should belong to the peach cultivation region of Zhejiang and Fujian hilly areas, which was the south edge of high quality peach cultivation region in China, and it was fi t to develop the early-maturing and mid-maturing peaches with hard fl esh and medium or low temperature requirement. Based on differences of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suitable cultivar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each section. Furthermore, Fujian and Guangdong areas should be important peach marketing areas, because of strong market competition, and having distinct price differences in season, region and quality.

peach industry; regional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S6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981(2015)01—0147—05

2014-06-04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养生观光果树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C02004);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硬溶质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2009C32055)。

柳旭波,研究员。E-mail:zjlslxb@126.com

柳旭波,范芳娟,杨 继,等.浙南山区桃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及发展策略[J].经济林研究,2015,33(1):147-151.

[本文编校:伍敏涛]

猜你喜欢

桃果浙南海拔
口号嘹亮 精神永存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解放战争时期浙南革命斗争档案介绍
高海拔的甘南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地衣芽孢杆菌W10菌液和抗菌蛋白对桃果实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海拔4000米的父爱
上海地区桃果采收后桃树管理技术要点
浙南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KIR基因多态性分析
富硒液肥对施化果桃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