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玉石之路考察手记(下)

2015-12-21文图冯玉雷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骆驼

文图/冯玉雷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带一路”与文化建设专题

草原玉石之路考察手记(下)

文图/冯玉雷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六、北上额济纳

参观阿拉善右旗文物安排到12日上午。文化文物局副局长范荣南指挥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搬运文物,同时介绍出土情况。最有特色的文物除了马家窑文化彩陶和四坝文化三足鬲,就是大量玛瑙细石器和手印岩画。细石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但由玛瑙制作的,恐怕巴丹吉林沙漠文化遗址出土最多。1998年,阿拉善右旗发现布布手印彩绘岩画和额勒森呼特勒手印彩绘岩画,2009年7月,阿拉善右旗文物部门文物普查时在雅布赖镇呼都格嘎查境内陶乃高勒洞窟中发现手印岩画。范局长认为其产生应该与女性生育能力有关。

阿拉善右旗文管所范荣南所长

我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阿拉善右旗与额济纳旗之间古老驼道的路线。范局长根据自己研究和对老人的走访,认为主要有两条:其一从巴丹吉林镇到平山湖等地,他说出一连串古驿站名;其二是从雅布赖西北直接到额济纳。从文物分布图看,通沟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北逶迤连绵很多古文化遗址,它们连成一线,通向额济纳。雅布赖山区有盐、芒硝、铁、铜、白云岩等矿产资源,盐湖里产盐,这与古代乃至史前文化必然产生联系。雅布赖盐湖开采历史悠久,元末明初就有相关记载。今年2月,我们进行环腾格里沙漠考察时,在寒风中匆匆浏览闻名于世的吉兰泰盐场,并在经过曼德拉苏木时向西遥望野兽脊梁般的雅布赖山。根据对骆驼客采访得知,雅布赖盐场就在山脚底下,而且作为一个著名盐场,联结了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如今,雅布赖盐场盐产品市场范围主要在陕、甘、宁、蒙四省;硝化工及染料产品主要在湖北、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区,还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中东地区。通过现代交通,雅布赖的盐把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地区也联结起来了。

5月29日,我因公务到张掖,特意绕道考察雅布赖盐场。据了解,雅布赖山里的牧民至今还用骆驼驮着自己晒制的盐出来换其他物品,这是游牧文化余绪。

游牧民族的青铜文化或许得到这些资源支撑。以前受访的骆驼客全都是在雅布赖山以南、以东活动,没想到今天得知,古老盐道也向西北延伸!这个发现令大家欣喜不已。

古道,古山,古岩画,古石器,都渗透着龙首山、雅布赖的铜和雅布赖及其他大小盐湖的盐。那些被盐和铜滋养的牧民后裔,流落何处?

这份额外的“饕餮大餐”让大家有理由推测巴丹吉林史前生态状况不是以沙为主。而更多的谜团需要深入考察。感谢高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万钧兄提供的重要线索!

本来叶舒宪先生通过朋友联系到两位超过80岁的老骆驼客,时间紧张,来不及跑到乡下参访,甚憾!

居延海

考察团成员刘炘、徐永盛从右旗经龙首山中的红寺湖山口进入河西走廊;大队人马则一路向西,穿越龙首山、合黎山与北大山之间的狭长荒漠地带。龙首山陪伴我们时间最长,它与合黎山一起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平原的分界线。从文化意义上来讲,龙首山是绿洲农耕文化与漠北草原文化的分水岭,也是绿州丝绸之路与沙漠(草原)丝绸之路的界线。自然形成的人祖口和红寺湖山口沟通两大文化带,也是两条古代交通孔道。

12∶00,抵达必鲁图,有四峰骆驼在游荡。据说距道路不远处有新石器文化遗址。

经过海森楚鲁(中国阿拉善国家级地质公园)、苇根泉等地,下午13∶30分到达甘肃金塔县航天镇。这是新名字,当地人还是习惯叫原来的名字:双城镇。实际上是现代交通驿站。“好运来美食苑”主人张文喜从地里摘来新鲜蔬菜,做饭。

大家狼吞虎咽吃完午餐,继续北上。

沿途多次遇到骆驼,有的成群结队,有的独自静坐,有的三两闲逛。正在脱毛期,脊背以下身体都裸露出来,“发型”颇酷。这些对生活要求低到极限的生灵,为何修炼得那么从容、超然?

经过东河大桥,看到平坦干涸的河床,又让人感慨不已。黑河,这条曾经造就了居延海的著名河流,这条以弱水进入典故而久负盛名的大河,竟然露出河底!作为黑河精神的象征符号,恐怕也只能是耐苦、耐寒、耐寂寞的骆驼和胡杨了!

下午17∶30分,到达来呼布镇,全程480公里。

大家直奔额济纳旗博物馆。又是一顿“饕餮大餐”。其中滋味,非亲自体验者不能分享。

七、弱水不弱

12日傍晚,接到高台宣传部副部长赵万钧消息!他要与几位朋友从近路夜穿戈壁赶到额济纳,参加我们的考察活动!13日清晨6点,打开手机,他已到居延海看日出。很可惜,因行程安排冲突,我们在通往居延海的路口挥手致意,“擦肩而过”。

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侠客一样,真性情中人也!

我们接着考察黑河末端湖居延海。从地图上看,黑河在东风镇附近就分为两条河:西边的叫“木仁高勒”,经珠斯浪陶来、孟克图、赛汉陶来苏木、巴音塔拉等地流向终端湖葛顺淖尔(居延海);东边的叫额济纳高勒,经宝日乌拉、巴彦宝格德、达来呼布镇、策克等地流向苏泊淖尔。我们12日穿过的河道应该是接近达来呼布镇的额济纳高勒。居延遗址就在这条河流下游查干波日格附近。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记载,丝绸之路北线东段是由西安、泾川、固原(原州)、海原、靖远、北城滩、五佛寺、景泰、武威,然后一路向西。1974年,破城子甲渠侯官遗址发现一枚汉代里程简,记录长安到坻池十几个地名及里程,其中媪围、居延置在景泰境内。学界认为媪围就是芦阳乡窎沟古城,居延置可能是寺滩乡三好村的白茨水。2013年3月25-28日,景泰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局、文化馆组织邀请兰州部分高校相关专家对景泰县境内居延置、会宁关、乌兰关、乌兰县址、汉长城、索桥古渡进行考察,认为白茨水地形条件不像一处重要驿站。而景泰县红水乡“老婆子水”则是一处较大古遗址,其南为设于汉代、明时重修的红墩子烽燧,距窎沟古城距离与白茨水相仿,专家认为可能就是居延置。

居延置当与居延海得名一样,曾属于匈奴居延部辖地,两者相距千里。敦煌学家李正宇先生曾撰文考证过居延、呼延、姑衍、五船等史载名称之间的关系。这些地名涉及范围东达景泰,西到敦煌,北至额济纳旗,地域面积非常辽阔,足见匈奴“居延”部落势力之强大。 东西居延海在居延部落辖地范围之内,以部落名命名水域,也在情理之中,这与地图上常见的张家口、刘家峡、齐家坪等命名方式相同。

西居延海已彻底干涸,唯见沙丘高耸。1987年,居延海干涸时湖底积淀了厚厚的一层鱼,腐烂后腥臭难闻,并且影响到周边很远地区。东居延海域面积42平方公里,这片异常珍贵的水域镶嵌在干旱荒凉的沙丘之间,碧波荡漾,瑞鸟翔集,仿佛沙漠甘泉,梦幻王国。尽管她的面积仅仅只是20世纪40年代一半多些,但对周围生态非常重要。

距离黑城不远的怪树林

居延海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现实意义。下午14∶00从达来呼布出发,考察黑河故道、黑城、大同城及怪树林,这种感觉更强烈。黑河古称弱水,因其冲出合黎山后地势变得开阔平坦,水流缓慢,显得柔弱无力而得名;又因为水面浅显,似乎连鸟羽都承载不起,软弱无力,故名。2010年,我首次到额济纳旗,看到过这段河无欲无望缓慢流淌的状态,方觉古人命名之精准。这次来只看到河岸边的一汪泉水,碧绿如玉,水量不多,来三五峰骆驼就可能喝干。河床靠右部分,渗出一带湿痕,表明黑河未完全断流。下午,我们特意走到河底观望。河床非常平坦,承载这条著名河水的细沙河底竟然没有被冲刷出哪怕皱纹般深浅的小沟小壑,又一次印证弱水之弱。

其上游,通常称黑河。古代学者说,其得名乃是因为水质显现成黑色。与易华兄讨论,他说黑应该是“哈拉”连读,匈奴语意为“大”,黑河即大河,黑城即大城,这符合黑河中上游精神气质和黑城的规模。当然这个观点需要进一步论证,我以“求教于方家”的态度发到微信圈,马上有朋友联想到王维诗,认为“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也指黑河。这当然是一家之言。2010年7月,我到高台参加“2010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到黑河看日出、日落,感受过“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黑河从合黎山正义峡冲荡而出就进入地势辽阔、相对平缓的戈壁沙漠,流速逐渐减慢,于是得名弱水。我推测是汉朝某位文人执行公务时首先使用这个名字并得以流传。其命名过程也很有趣,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探究出更多的历史细节。

其实,弱水一点也不弱。其丰功伟绩史载太多,加之居延汉简的发现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推波助澜,资料很多,无须赘述,单是黑城的消亡,就是一大强证。民间传说,当年元朝攻打黑城,久攻不下,便改变黑河流向,迫使黑将军拜逃。他跑了,城中官佐、士兵、百姓、商旅如何将息?

考察团下午进黑城,炎热干燥,风沙击面。墙体多处残破,流沙累积几乎与墙等高。佛塔孤独地挺立在墙头,无可无不可。我仔细观察城中密集的建筑区遗址,隐约可辨当年的繁华痕迹。若拿出《马可·波罗游记》来对照阅读,或许能还原很多断壁残垣和零碎瓦片的故事。我在1998年开始创作、2006年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中,特意安排黑城作为小说人物的活动场所,虚构了一位重情重义的女子每天坚持不懈敲打羊皮鼓,为死难的丈夫叫魂。

穿越额济纳旗戈壁荒原途中

荒原生灵

这种场景只能在小说中。面对遍地残片、残件、残迹、屋址、烟火熏烤的炕洞,还有明显是官署机构的重要建筑遗址,加之强风裹挟细密沙尘阵阵袭击,我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上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已经被时光冲向远方,尽管黑城仍然以佛塔为旗帜,信心百倍地昂首挺立在沙丘环抱的荒滩上,尽管黑河故道遗址未被流沙完全填平,尽管怪树林中有些胡杨树因为居延海的复苏而复苏……

强风怕日落。傍晚,风弱了。古原归于寂寞。黑城,大同城与怪树林相距不远,它们折射出历史生态的变幻。

世界浩瀚,时光浩荡。想做的事情很多,时间却又滔滔流逝。但愿有人能写出一本关于弱水的小说,名字就叫《弱水不弱》。

八、戈壁古道大穿越

4月29日,与叶舒宪、王仁湘、易华等先生考察了马衔山;6月14日,考察团将从额济纳旗出发,沿当年斯文赫定、贝格曼等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科考人员走过的路,穿越荒漠无人区,直奔马鬃山。这两座山,一东一西,似乎为齐家文化发生发展及辐射地扩出大概范围,也是草原玉石(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互动互成的重要地带。

因车况原因,考察团分成嘉峪关路和沙漠路:前者溯弱水南下,经酒泉、嘉峪关,15日上午赶到马鬃山镇,后者乘坐两辆越野车,直接从额济纳旗穿越戈壁荒原,走鸟道(直线),这也是传统草原玉石(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7∶55分,我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先行出发。两辆越野车由蒙古族司机满都拉(太阳升起的地方)和照日格勒(决心)驾驶,他们身体很结实,沉默寡言,微笑比话多。

我和张振宇、梁小光乘坐满都拉驾驶的头车,叶舒宪老师与向导赛音、易华、丁哲乘坐照日格勒驾驶的越野车。满都拉望着西边天际说:“昨天一直刮东风,山里要下雨。我们这里下雨前,都要刮东风。”

干燥的荒原能遇到下雨也很好啊。期待!

8∶25分,汽车到赛汉陶来苏木,孱弱的额济纳河从荒原而来,流向荒原。河岸边卫士般散步着胡杨树及红柳之类的植物。赛汉陶来蒙语意为“好看的胡杨”,名副其实。红柳开花,粉红色,远望如一团燃烧的云。那种特有的馨香隐约可感。额济纳河、红柳和胡杨算是戈壁荒原给考察团的第一份爱礼。

离开赛汉陶来苏木,便是砂石路,汽车颠簸前进,很快进入辽阔的戈壁滩,胡杨树越来越稀少,代之以骆驼刺、麻黄等低矮植物。每个草垛都汇聚着一堆黄沙,开始时较大的沙丘,逐渐过渡到被浅草覆盖的中型沙包和小型沙包。不久,稀疏的小草紧贴地面,仿佛担心直起腰就会被大风吹走。再往后,全是无边无际的空旷古滩,汽车驰骋很长时间,也看不出明显变化。《敕勒川》描述的情景也符合这片荒滩,“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尽管无草也无羊。

今年的考察有三个名称,“2015草原玉石之路文化考察”、“2015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合称“2015草原玉石之路(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暨首届中国玉文化论坛”,沙漠路考察团带后两面旗帜。驰过100公里,停车,拍照,举行简单而隆重的仪式,打开旗子,寓意旗开得胜。从这里能遥望到天边一抹山影,满都拉说是小马鬃山。汽车朝着小马鬃山冲刺,二三十公里后便到山旁。干旱风蚀造就的沧桑山体,触目惊心。10∶30分,行至150公里处,前边现出一道山口,叫“尕逊阿目”(苦口子)。由额济纳旗去公婆泉(马鬃山镇)必须经过这里。便道南边有一片植物带,绿色显得相当勉强。暴雨偶发,渗透土地,唤醒红柳、梭梭、骆驼刺,疯长,待发现又是连绵不断的干燥,便昏昏欲睡。它们适应这种气候,大多能在假寐状态等到下一场雨的滋润,也有被淘汰的。“沧海桑田”,置身此地理解,更有现场感。

穿过尕逊阿目,前面忽现一片规模较大相对茂密的梭梭林,蔓延很长一段。遥望北边,又出现一道山影,远得像梦幻。那还是小马鬃山。前边,南边,也是一绺一绺的山影,确实像马鬃,马鬃山由此得名。我想,若从空中俯瞰,定能看到汉代石刻般的马鬃山立体形状。

一绺一绺的小马鬃山大气磅礴,拱成圆弧形状,环绕四周。汽车沿盆地直径奔驰。到三个井,几道山聚拢,汽车在山谷中穿行。出现几处金矿。满都拉说近年金价不好,生产减缓。我们走的这条简易砂路就是开矿企业修建。

三个井也是昔日古道驿站。

以后,汽车就在小马鬃山脉一绺绺低矮山体间的荒漠戈壁中穿越。这些小马鬃山的肢体以超乎寻常的形式排列组合,留白部分是宏阔的古原和荒滩,苍凉壮美。

12∶45,到250公里处——嘉峪关与黑鹰山指示牌路边用午餐。每人两块饼子,矿泉水,榨菜。中间,来一辆大卡车,停下,司机问路,要去额济纳旗拉设备,我们根据几个小时的经历详细告知路线。

一棵树村距离用餐地大约3公里,现有一户人家和三只狗。标志性胡杨树已干死,被围墙圈住,挂一纸牌,上面写着“一棵树”。这个路牌具有纪念碑意义。

到300公里处,是通向小马鬃苏木和算井子的岔路。头车先到,等半小时,后车才来。等待时,一只小蜥蜴在热得冒烟的地面上爬行,停下,歪过头,好奇地打量陌生人,似乎问:你是谁?你到这里干什么?我能帮您干点什么?

一棵树之后,走一段道路异常坚硬的山石路,穿越几片麻黄林,到达算井子。有骆驼和几间房子。我们开车过去,有人出来。他们是地质探测队工作人员,来自河北廊坊。窗台上、地面上摆放着很多捡到的戈壁石、玛瑙、玉石、干树根,土墙上有题诗痕迹,诗句隐约可辨,大意是赞美大漠风光。还有一位牧驼人——这是他的根据地,探测队临时借用。

交流一阵,分别。他们站成一排,挥手致意。

算井子之前,道路尽管颠簸,尚可记录;算井子之后,汽车在山岭间穿行,时而爬上山丘,时而在沟谷行驶,时而骑着山脊慢行。即便有相对开阔的荒滩,也是松软的流沙,车子几次差点陷住,满都拉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轻松化解。

这是真正的无人区,荒凉大美。在这里,只有大自然的语言在悠然叙述。

终于找到一条名叫“保密扣子”的长条峡谷。“保密”蒙语意为“狭窄”。显然,这是一条古代通道,而地面流沙又表明这里也可充当临时河床。途中,前面出现一只兔子,边跑边回头看。不久,又发现一只狐狸,满都拉停车,我们拍照。狐狸倒也配合,站在山丘顶,扭过头打量我们,也似乎在发问。它悠然消失。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相距不远,生态链中的故事被我们冲毁。兔子会感谢?狐狸会埋怨?不得而知,让它们继续寻找各自的因缘吧。

“保密扣子”是大马鬃山与小马鬃山分界线,也是甘肃与内蒙古分界线。穿过这条峡谷,就看见了浩渺久远的大马鬃山与辽阔荒原。汽车飞驰而下,进入广袤荒原。大马鬃山青色姿影呈现在蓝天之下,威风凛凛。

19∶20分,汽车终于到达马鬃镇。全程480公里,耗时11个半小时。

斯日格林,马鬃山镇副镇长,一位敦厚高大的中年男子微笑着站在三只羊雕塑前迎候。

九、公婆泉

甘肃景泰有个汉代文化遗址以“老婆子泉”命名,马鬃山镇以前的名字叫公婆泉。15日下午,考察团大部分人去了明水古城,我和张振宇专门探究公婆泉。转完镇子北部碱滩,打算问路时偶遇娜仁(太阳),她欣然带路到镇子南部草场公婆泉所在地。羊群兢兢业业吃草。一只狗看见我们,走过来。娜仁说是她家的狗,名叫“般克”(厉害)。她是羊群的主人。她说要是你们迟一天走,请吃这里的羊肉。

公婆泉除了大泉、小泉,还有一连串泉眼咕咚出的水洼,共同滋养一坡青草。娜仁指着遥远的一座敖包说以前草场一直蔓延到那里,她小时候玩耍,草丛高大茂密,可藏人。于是由公婆泉想到与之相关的交通路线。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北道从哈密过来,经公婆泉、石板井、算井子、三个井等到达居延地区(额济纳旗),然后向东。马鬃山镇民间收藏家魏东国先生说了另外一条南北向的道路,即从青海经公婆泉往乌兰巴托。他详细列举东西向和南北向路线各个站点。

魏东国先生6月6日曾驾车穿越古道,从额济纳旗到马鬃山镇,用了8个小时;满都拉6月15日上午10点多返回额济纳旗,晚上8点多发来短信,说已到达,用了7个小时。根据沿途有水点推算,不管斯文赫定还是汉代商队,正常情况下至少得5天时间。对汽车来说,穿越存在风险,但骆驼喜欢柔软的沙地。

公婆泉得名是因为曾经有公公、婆婆在此放牧骆驼。在漫长而遥远的古代,或者史前,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路,是骆驼一步步走出来,文化,是骆驼一驮一驮输送对流。我对这种大型动物总是充满敬意。阿拉善盟骆驼研究所所长张文彬兄经常跑牧区,了解骆驼习性及沙冬青、白刺、沙葱、沙枣树、变异黄芪、沙蒿等沙生植物,曾介绍很多。他说有种草叫柠条,也叫毛条,蛋白含量高,骆驼吃后抓膘快;而变异黄芪较为特殊,又称为“疯草”或“醉麻草”,羊吃后长膘快,但长期食用就会中毒、上瘾,被醉倒,甚至醉晕。想象山羊、绵羊迷醉后摇摇晃晃的憨笨状态,不禁哑然失笑。昨天穿越几大片麻黄林,不知道骆驼会不会感兴趣,吃了后状态如何。我们这次考察,在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济纳旗都看到骆驼,这些广袤地域的植物尽管不大相同,但总有一种或几种适合骆驼食用。这也是骆驼能够长途跋涉的根本原因之一。进入现代社会,绝大部分地区的骆驼退出运输历史舞台,存在理由从畜力转向驼毛、驼奶等。阿拉善双峰驼一年四季习性不同,牧民一般在每年5—11月放驼,11月牧民开始骑着摩托车找骆驼,收群。骆驼习惯了摩托车,看到牧民骑着骆驼来,竟然被吓跑。如果让它们远征,能否适应?以前,骆驼每次出发前,骆驼客们便会将骆驼“吊”上三四天,就是让骆驼少吃,以便适应长途跋涉中不能正常进食的情况。2014年,有关单位组织“重走茶叶之路”活动,骆驼蹄子磨破,滞留某地,电话求助。张文彬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请教驼户。驼户支招:将骆驼牵到湿润的碱滩里,站一天就治疗好了。果然奏效。这些经验都是千百年来骆驼客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凭空想象不出。

公驼生活近似残酷。公驼本来性情并不温顺,尤其是发情期,暴躁易怒,难以驾驭。因此,要在它们刚刚成年就“去势”(阉割),从此终生乖顺,在行走中消耗完生命。就是说,作为动物的正常生理快乐,大多公驼都无法享受。

上午,我们考察了马鬃山玉矿遗址。根据现场找到的四坝、齐家文化陶片推断,早在张骞“凿空”之前,骆驼就依靠沙漠甘泉与荒滩野草助力人类历史进程。

想一想,骆驼这种动物真是奇异,一滩草,一眼泉,就心甘情愿在永无休止的重复中走路。真是奇异。看来,各种欲望不是不可以降低到最低。

十、千里东返一日还

考察团6月8日7点从兰州出发,6月16日晨5点从肃北马鬃山镇(又叫公坡泉、公婆泉)出发,历时7个小时到酒泉,行程360公里。下午14∶50分乘高铁返兰,行程700公里,这天行程,两项目叠加共1000多公里。

至此,田野考察部分结束。据驾驶员牟业加统计,全部行程6000多公里。17日上午,举行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学术总结会、新闻发布会)。

感谢考察沿途给我们友好支持的会宁,隆德,固原市,彭阳,西吉,海原,宁夏文化厅,宁夏社科院,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旗,马鬃山镇,酒泉市等地文化界朋友!感谢朴素而敬业的文博工作者!感谢热情真诚的向导和受访者!感谢六盘山、西海固、阿拉善高原、弱水、居延海、大小马鬃山!感谢大风烈日沙漠!感谢惊慌的兔子、好奇的狐狸、怯懦的沙滩壁虎、霸气的蚊子……

感谢吃苦耐劳、任何时候都充满希望的团队!

冯玉雷,男,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等,曾出版长篇小说《肚皮鼓》、《敦煌百年祭》等。

猜你喜欢

骆驼
赛骆驼
“骆驼兵”
巴格达的骆驼
爱美的小骆驼
沙漠里的骆驼
大骆驼
骆驼
京味十足的《骆驼祥子》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彷徨的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