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地矛盾“逼”出来集约用地
——访漯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新桢

2015-12-21张永强刘云召

资源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漯河漯河市集约

◎本刊记者 张永强 特约记者 刘云召

用地矛盾“逼”出来集约用地
——访漯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新桢

◎本刊记者 张永强 特约记者 刘云召

漯河局领导班子在研究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近年来,漯河市国土资源局面对繁重的国土资源工作任务,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缓解用地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保护与保障并重、开源与节流同步的“双赢”之路,取得了初步成效。那么,漯河市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都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呢?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漯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新桢,请他详细介绍该市节约集约用地的情况。

记者:李局长,你好。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漯河市创新挖潜,节约集约用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民生效益,实现了合法用地升上去、违法用地降下来的良好土地管理秩序,并形成了“临颍模式”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验。请你介绍一下漯河市是如何走上节约集约用地之路的,好吗?

李新桢:好的。漯河市地处中原腹地,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但漯河市又是地域较狭窄的平原市,土地总面积403.86万亩,后备资源奇缺。漯河市之所以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完全是漯河的现实情况逼出来的。漯河同其他地市一样,用地矛盾突出,主要面临三“逼”。一是每年的用地量与下达的用地指标差距大,“逼”着漯河节约集约用地。不管是从漯河的GDP增幅及城镇化率测算,还是从各县区的需求看,全市每年的用地量大都在4万~5万亩,但省里每年下达给我市的用地计划只有5000亩左右。二是征地成本逐年提高,“逼”着漯河节约集约用地。漯河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每年都要从外地购买占补指标。而外地的占补指标已从每亩3万元涨到了16万元之多,加之区片地价调整,目前漯河的征地成本已经达到了每亩20万元以上。三是城市战略定位,“逼”着漯河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全国首座“食品名城”和有影响力的生态宜居城市,漯河必须走高科技、高产出、低污染、节地型之路,实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正由于此,漯河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解决用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用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由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的转变,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临颍县借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土地综合整治,逐步摸索出一套解决用地指标不足的办法,就是我们说的“临颍模式”。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是面对土地资源紧缺现状,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法和途径,致力于尝试内涵式增长新路子,实现了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外延式发展向内部精细化挖潜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难的问题。

记者:节约集约用地,说起来简单,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并严格落实才能实现。那么漯河市在机制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李新桢:在2013年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现场会上,我曾谈到机制创新是由“餐桌思维”催生出来的。过去我们招待客人,生怕客人吃不好、不高兴,一味多点菜,最后往往有很多剩余,造成浪费。这种餐桌现象,表现在用地上,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粗放浪费。大家千方百计把客商招来,为了把项目留下,在项目用地上,要多少答应多少,一味满足,生怕客商跑了,造成一些项目土地粗放浪费,甚至囤地圈地。为此,我们把餐桌上的过程管理思维模式运用到用地管理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了四项机制。一是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单靠国土资源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纵伸上上下下、横至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约集约用地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漯河市节约集约用地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对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明确规定谁审批谁监管。各县(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由“多家用地一家管”为“多家用地多家管”的土地管理新格局。二是节约集约用地预审机制。在报地前对每一个项目进行预审,强化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审核把关,逐步改变过去那种要多少给多少、一味满足的传统用地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对用地面积大的项目,按照投资和建设进度,分期分批报批、供地,并要求用地单位在报批土地时,同时提供规划设计图纸。如旺旺集团刚开始时需要土地500亩,我们根据投资及提供的图纸,核定为300亩,又根据其建设进度,最后确定一期报批200亩。由于注重过程管理,近几年,全市通过预审在报批前核减项目不合理用地年均达1万多亩,占每年报批土地总量的40%~50%。三是亩均税收达标机制。对亩产税收达到标准的项目,在用地上给予倾斜,对亩产税收达不到出让合同规定标准的,取消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如开发区对亩产税收达到7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用地上给予倾斜。召陵区规定,项目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300万元,每亩每年税收不得低于10万元,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原先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并退回原先享受到的优惠;第三年仍达不到要求的,解除供地合同,其土地按原供地价收回。四是批后监管机制。为实时监测和掌控全市及各县(区)批、供、用、补、查情况,我局于2012年4月,自主研发了漯河市建设用地批后图文监管平台系统。把所有批回土地的批、供、用等情况都呈现在一张图上,做到一目了然,并随各县(区)批、供、用情况变化及时变更,将各县(区)的供地率、征地率自动排名,把批后监管工作纳入日常化动态管理。

吸引小型企业的标准厂房园区——立达创业园

记者:有了完善的机制就为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那么,漯河市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李新桢:近几年,按照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结合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闲置土地专项清理、土地综合整治等专项活动,着重从“转、活、升、立、腾”五个方面入手,搞好内涵挖潜,节约集约高效用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省厅的肯定。前不久,胡存智副部长到漯河调研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是做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让集体建设用地转起来。比如,临颍县每年的用地总量中占用计划指标不足40%。2011年至2014年,全县共报批各类建设用地7300亩,仅占用计划指标1800亩,占报批总量的24.7%,其余的5500亩全部靠挖潜解决。

二是通过租赁入股,让存量土地活起来。一些产业集聚区针对早期引入的项目因各种原因停产半停产,土地低效利用的状况,鼓励企业采取租赁场地、以地入股等方式,引导新上项目入驻,真正使老企业有财路,新项目有地用。如开发区的王老吉、今麦郎等8个项目,总投资达12亿元,使用低效用地企业的土地,没有新增1亩土地。仅这8个项目就节约土地近3000亩。

三是提高投资强度,让土地承载力升起来。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国内500强企业6家。中粮集团、美国嘉吉、可口可乐、台湾旺旺、统一食品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先后入驻我市,大项目聚集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这种“零增地”扩建,不仅没有影响企业生产,反而加速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如开发区内的喜多多食品公司,投资1.1亿元,在原厂房上加盖一层、新建一栋10000平方米的三层标房,容积率由0.5提高到1.3,投资强度由333万元/亩提高到940万元/亩。美国嘉吉投资4.7亿元,仅用地70亩,亩均投资680万元,节地200余亩。

四是加速标准厂房建设,让用地空间立起来。在引导各地通过制定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的同时,我们引导企业进驻标准厂房。如特驰电动车项目投资5.8亿,原申请用地100亩,经引导使用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现已开始生产,既节约了成本,又提前了开工时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厂房400多万平方米,入园企业800多家,仅此一项节约用地1万多亩。

五是实施旧城改造,让多余土地腾出来。我们以沙澧河综合开发为契机,强力推进旧城区、城中村改造。截至目前,已改造完成旧城区、城中村5000多亩。未占一分耕地,建成了36公里长的沙澧河公园,建起40多个休闲广场、29个主题公园、20多个住宅小区,扩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整个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公共设施配套更为完善。

记者:谢谢李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让我们分享了漯河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经验。

李新桢:不客气。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真心希望你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占地只有17亩的卫来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值达8亿元

猜你喜欢

漯河漯河市集约
漯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民生实事工作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漯河市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漯河探索
漯河:依法履职的坚定足印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
你仍未娶 我仍未嫁——漯河女孩苦等40年 63岁终和去台湾的初恋情人结婚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非高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SEM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