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总体思路研究

2015-12-20但新球白建华吴协保吴照柏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3期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生态

但新球,白建华,吴协保,吴照柏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2.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长沙 410014; 3.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 100714)

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总体思路研究

但新球1,2,白建华3,吴协保1,2,吴照柏1,2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2.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长沙 410014; 3.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 100714)

在剖析石漠化土地防治现状和防治任务的基础上,定位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为国家生态与民生工程。通过研究,提出了科学处理三大基本关系,确立了“积极治理、全面保护、综合施策、系统保障”的石漠化系统防治思路,明确了工程治理范围、对象、重点与主要建设内容,制订了科学分区、分类施策的防治战略。

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总体思路

前言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启动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区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三级大地貌单元,集中于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面上,98°36′—116°05′E,22°01′—33°16′N,涉及我国西南地区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省(自治区、直辖市)451个县(市、区)[1]。

2014年受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委托,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思路研究,以便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

1 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分析

1.1 石漠化土地防治现状

自2008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以来,到2010年在100个石漠化县启动了试点示范,试点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完成治理面积41.67万hm2,其中林草植被建设41万hm2、坡改梯0.67万hm2、棚圈建设57万m2,基本实现了试点规划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2011年扩大到200个重点工程县,中央预算内投资16亿元,完成治理面积47.33万hm2,石漠化治理步伐显著加快。据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国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底的12.96万km2减少到12.0万km2,石漠化防治成效初步显现。

2012年,工程治理扩大到300个重点工程县,中央预算内投资18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7.1万hm2;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21.0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8.6万hm2;2014年扩大到314个工程县,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7.6万hm2,已实施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县占到455个石漠化县的69.0%。三年共完成治理面积113.3万hm2,其中建设林草植被面积112.1万hm2,石漠化治理工作有序推进[2]。

1.2 石漠化防治任务分析

根据2014年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资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指导意见》,其中生态环境重大工程中,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任务为2015年和2016年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80万hm2,年均完成治理面积40万hm2,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亿元,则单位面积投资标准为5万元/ hm2。2012年国家发布的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仍有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 200.2万hm2,而2012—2014年三年间完成的治理面积为113.3万hm2。但是,据国家石漠化稽查与中期评估调查,2012—2014年真正实施在石漠化上的面积约70万hm2,占治理面积的60%左右。因此,截止2014年底,我国现阶段仍有11.3万km2石漠化亟需治理。如按现行治理投资标准与速度推进,则至少需要投资565亿元和28年的治理期限,特别是随着石漠化治理的持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石漠化治理难度不断增加,单位面积投资标准亦将逐步提高,则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际治理期限与投资将远远高于测算数据,石漠化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2 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思路

在充分总结与吸纳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理论武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总体规划设想。

2.1 科学确定工程的性质

石漠化综合治理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石漠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建设为第一要务,坚持以植被恢复为主,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系统设计石漠化“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战略,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调整石漠化地区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梦想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2.1.1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国家生态工程

岩溶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石漠化问题是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事关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在国家层面定位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大纲》(2006—2015年)的指导思想中明确“以造林育林发展森林资源,保护、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为主要手段”,表明石漠化防治的核心是恢复石漠化区域林草植被,减少区域水土流失,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

因此,首先应该确定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为国家生态工程(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要严格遵循国家生态工程的客观规律与要求来进行规划。

2.1.2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国家民生工程

石漠化区域涉及到我国1/9的国土面积,区域内有人口近2.2亿,覆盖7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66个,占8个石漠化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66.1%,贫困人口超过3 000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3%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落后、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如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15个地(市、州)、91个县(市、区),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交织,工程建设同时面临治理生态和治理贫穷两大难题,是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中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2012年,习近平在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报告上的批示中指出:“石漠化是生态建设方面的严重问题,石漠化地区扶贫任务也很重。”

石漠化防治必须坚持兴林与富民相统一的理念,把群众增收放在重要位置。既要加强石漠化防治,又要充分发挥石漠化地区水热资源和荒山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林下经济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多种需求。实现在治石中治穷,在兴林中富民,让石漠化治理成果更直接地惠及人民群众,更好地改善民生。

因此,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兼具改善生态和扶贫攻坚重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2.2 正确处理三大基本关系

2.2.1 正确处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

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我国扶贫攻坚集中连片区域,自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坚持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兴林(农)与富民相统一的理念,把群众增收、农村脱贫致富放在重要位置,将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让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的石漠化地区人民。

2.2.2 正确处理保护与生存关系

既要加强石漠化防治,又要充分发挥石漠化地区水热资源和荒山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林果业、林药业、特色畜牧业、特色农业、生物质能源、森林旅游业和林下经济等,重点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将石漠化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多种需求,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途径,实现在治石中治穷,在兴林(农)中富民,让石漠化治理成果更直接地惠及广大民众。重点以喀斯特地貌景观、生物景观及人文资源为依托,建设一批国家级喀斯特公园、喀斯特治理示范小区等生态旅游载体,推进区域生态旅游业发展,减少对石漠化土地的直接依赖。依托岩溶土壤碳库与岩溶生态系统的强大碳汇功能,利用国际上全球气候碳汇交易规则,在碳交易市场中寻找突破口,培育碳汇产业,拓宽融资渠道,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战略支撑。

2.2.3 正确处理治理与预防关系

现阶段全国除有12万hm2的石漠化土地需要治理外,还有13.3万km2的潜在石漠化土地急需防治,如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等其恶化为石漠化土地后再进行治理,将大大增加治理投资与难度。历经7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程区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因工程投资标准低,人地矛盾突出,石漠化发生诱发驱动因素依然存在,极端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难以避免,而工程后期管护与运行经费缺乏,补植补造等后续措施难以跟上,治理好的土地极易退化为石漠化,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石漠化治理成果巩固难度。针对石漠化治理基本完成的县级单位,参照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成果巩固模式,对完成石漠化土地治理的工程县安排治理成果巩固专项资金,促进治理成果全面巩固,将治理后的森林资源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畴,并实行石漠化治理成果巩固工程县的退出机制。

2.3 确定石漠化系统防治思路

继承与坚持一期工程形成的“石漠化治理以植被恢复为核心,以生态改善、民生改善为基本目标,采取多措施组合、多部门联合、多渠道投入等方式,对石漠化区域持续实施工程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二期工程确立了“积极治理、全面保护、综合施策、系统保障”的系统防治思路[3]。

一是对石漠化土地进行积极治理。通过扩大治理范围,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坚持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坚持巩固已有治理成果、治理与巩固并重,坚持治石富民、治石与治穷结合,提高治理成效,减少石漠化土地面积,降低石漠化程度。

二是对潜在石漠化土地进行全面保护。通过对潜在石漠化土地进行全面保护,预防岩溶土地石漠化;建立潜在石漠化土地全面保护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潜在石漠化土地的预警,并通过建立潜在石漠化土地预警系统等措施防止岩溶土地石漠化与生态环境恶化。

三是对岩溶地区采取综合施策。通过加强农村薪材替代(生态)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缓解人地、人水矛盾;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养畜,减少牲畜野外放养,防止林草植被破坏;合理利用岩溶景观资源,加大旅游开发利用力度缓减岩溶地区的生态压力。

四是系统保障。建立工程管理标准系统和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系统,保障工程的科学实施。

2.4 合理确定工程治理范围、对象、重点与主要建设内容

2.4.1 治理范围

严格按照经过国家对外正式公布的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确定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63个县级行政单位为治理范围,工程区国土总面积为107.1万km2。

由于全国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将于2016年进行,治理范围需要调整时,要依据第三次全国石漠化监测公布的结果,按照程序进行调整。

2.4.2 治理对象

遵循“生态优先、防治并重” 原则,针对不同的土地类型,按照“积极治理、全面保护、综合施策”的要求,确定治理对象。

根据所确定的治理对象,主要对12.0万km2石漠化土地面积进行积极治理,对13.3万k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进行全面保护;对45.0万km2的岩溶土地进行综合施策,从而实现全面推进,突出治理重点,逐步构建稳定、和谐的岩溶生态经济环境。

2.4.3 治理重点

一是坚持以“一片二江”为重点,进行集中治理。以“一片二江”为重点(一片:滇桂黔;二江:长江、珠江),优先治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重点水源区,重点关注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县。二是科学测算治理重要度,确定治理重点工程县与优先治理顺序。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重点水源区、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县等为重要度主导因子。

采取专家经验评价与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各主导因子在石漠化防治中的权重,详见表1。

表1 石漠化治理县重要性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权重(W)计算结果表因子权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0 3649区域重要水源地0 2682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0 2561少数民族自治县0 1108

以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的各县石漠化土地程度与面积为基础,依据测算的权重,计算石漠化治理县的重要度值;按照重要度数值将463个治理县划分为极重要、重要、次重要和一般重要四个层次。根据石漠化治理县的重要度值与等级状况,确定石漠化治理重点对象与优先顺序,为任务量安排、投资分配与分类施策等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了石漠化治理资金使用效率与石漠化防治成效。

2.4.4 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必须坚持以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为主的防治战略,把林草植被恢复放在优先位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因地制宜地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水源水利工程、农村能源与易地扶贫等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协同增效,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环境的良性发展[4]。

1) 林草植被措施。除继续推进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与草地建设外,二期工程规划要扩大岩溶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力度,并考虑增加退耕还林还草、植被管护、森林抚育等提高林草植被盖度与质量的经营措施,实现石漠化区域林草植被的保护与建设同步推进。

2) 基本农田建设。继续实施坡改梯工程,配套引水沟渠、蓄水池等工程拦蓄地表水,通过引、提、堵等措施合理利用地下水,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强化坡改梯后耕地地埂、沟渠等绿篱、生态防护林带及小型水保措施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3) 草食畜牧业。以草地改良为主,稳步推进林下种草以及高效人工草地建设,合理确定生态承载量,配套建设圏养基础设施,鼓励合作社、大户养殖等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严禁散养。

4) 农村能源工程。因势利导,以现有户用沼气池巩固为主,以光伏太阳能热水器、电磁炉、燃气与电热水器补偿或补助为补充,建立符合农村发展的新型能源结构体系,减少薪材在农村能源中的比重。

5) 生态移民与劳务输出。重点通过政府引导,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降低石漠化严重区域的人口压力,构建岩溶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

6) 后续产业。重点依托岩溶地区良好的水热资源与种质条件,发展特色林果业、林药业、特色畜牧业、特色农业、生物质能源、林下经济等生态经济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并以喀斯特地貌景观、生物景观及人文资源为依托,引导建设一批国家级喀斯特公园、喀斯特治理示范小区等,带动区域生态旅游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5 总结一期工程经验与模式

2.5.1 科学分区,分区施策

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仍沿用一期规划治理分区,需进一步摸清各区自然地理基本特征与社会经济状况,查清石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规律和防治的主要制约因素,认真总结区域石漠化防治的成功经验与技术模式,分区制订科学的防治对策与措施,加强新技术、新工艺与成功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提高防治成效[5]。

2.5.2 总结经验,加强推广与普及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石漠化状况实际,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设计与推广石漠化治理技术模式。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提高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进程,构建绿色生态经济产业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交通偏远、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度以上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育草;对于山高坡陡、植物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中度以上石漠化宜林区域则以营造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为主的生态修复模式;对于高海拔草地石漠化区域,实施围网封草、草地改良,发展草食畜牧业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如贵州威宁与晴隆种草养畜模式;对水源充足、人地矛盾突出的轻中度石漠化区域推行以坡改梯为主导、配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如贵州花江砌坎造地的治理模式;对于城镇周边区域的轻度宜林荒地与坡耕旱地石漠化区域则重点培育优质经果林、中药材及特色农业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型产业,如毕节核桃、湖南隆回金银花、广西平果火龙果、田阳的吊丝竹等生态经济型模式;对于重要风景区周边石漠化土地则着重以建立喀斯特生态公园等为载体,带动生态旅游业等三产业发展,如重庆南川山王坪、广西桂林漓江和乐业天坑、贵州百里杜鹃等生态旅游模式。

3 结语

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石漠化治理现状及下阶段任务量,明确提出了二期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为全国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指明了方向。

通过剖析石漠化土地防治现状和防治任务,定位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为国家生态与民生工程,提出了科学处理三大基本关系,确立了“积极治理、全面保护、综合施策、系统保障”的系统防治思路,明确了工程治理范围、对象、重点与主要建设内容,制订了科学分区、分类施策的防治战略。

同时,通过对各地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治理经验、技术模式进行总结与提炼,加强技术交流,尽可能地将一期工程的成功经验、模式进行推广与普及,提高二期工程治理成效与速度。

石漠化区域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石漠化治理不是简单的植被修复与造林项目,应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长远生计,着重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治石与治贫”相结合,实现岩溶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美丽家园”梦想。

[1] 但新球,屠志方,李梦先,等.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分析(待续)[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32(1):59-62.

[2]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思路研究[R],2014.

[3] 吴协保,屠志方,李梦先,等.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32(4):68-72.

[4] 吴协保,孙继霖,林琼,等.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林业建设思路与内容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28(4):346-350.

[5] 吴协保,孙继霖,林琼,等.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土地生态建设分区治理思路与途径探讨[J].中国岩溶,2009,28(4):391-396.

ResearchontheGeneralIdeaoftheSecondPhaseoftheRockyDesertificationComprehensiveTreatmentProject

DAN Xinqiu1,2,BAI Jianhua3,WU Xiebao1,2,WU Zhaobai1,2

(1.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 2.Rocky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Center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 3.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Management Center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714,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tuation and tasks,the nature of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as national ecological and livelihood project;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the three basic relations,establish the system control idea of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positive governance,comprehensive protection,comprehensive measures,system security",make sur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cope,object and the emphasis and main content of construction,and set the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scientific division,classification of policy implement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comprehensive treatment;the second phase of the project;the general idea

2015—02—13

但新球(1963—),男,湖南沅江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石漠化监测和研究工作。

X 171.4

A

1003—6075(2015)03—0062—05

10.16166/j.cnki.cn43—1095.2015.03.015

猜你喜欢

石漠化岩溶生态
穿越岩溶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