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兴宾区红尾白螟的发生为害与防治对策

2015-12-19黄诚华商显坤潘雪红魏吉利欧阳静王伯辉

中国糖料 2015年2期
关键词:蔗区来宾市甘蔗

黄诚华,商显坤,潘雪红,魏吉利,欧阳静,王伯辉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2.广西来宾东糖迁江有限公司,来宾546131)

广西兴宾区红尾白螟的发生为害与防治对策

黄诚华1,商显坤1,潘雪红1,魏吉利1,欧阳静2,王伯辉1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2.广西来宾东糖迁江有限公司,来宾546131)

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甘蔗红尾白螟为害的死尾蔗率平均高达46.27%,表明红尾白螟已成为兴宾区甘蔗的主要害虫。调查结果还显示,死尾蔗的茎径、株高和单产较健康蔗分别下降5.11%、16.49%和25.07%。显著性分析表明,死尾蔗与健康蔗的茎径没有显著差异,而株高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平均株高下降38.33cm,说明红尾白螟为害甘蔗造成其株高显著下降是导致甘蔗减产的主要原因。蔗汁锤度测定发现,健康蔗与死尾蔗的蔗汁锤度没有显著差异。分析了红尾白螟发生日益严重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甘蔗;红尾白螟;防治对策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是我国县级甘蔗种植的第一大县,自2002年以来其原料蔗及机制糖产量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位,2011年甘蔗种植面积达10.6万hm2。但来宾市兴宾区的甘蔗生产也面临着甘蔗螟虫日益严重为害的问题,据2012年兴宾区内的迁江、小平阳及来宾等3家糖厂的田间调查显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苗期螟害枯心率分别为9.25%和14.37%,成熟期的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分别为77.00%和15.34%,可见螟害发生之严重。更令人头痛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仅在广东湛江、海南及广西沿海蔗区发生的甘蔗红尾白螟[1],2009年开始在兴宾区迁江镇蔗区也发现一些甘蔗地受害,到了2012年调查时发现,红尾白螟已在兴宾区各个蔗区普遍发生为害。为了解红尾白螟在来宾市兴宾区的发生为害概况,探寻其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2013年初我们在兴宾区迁江镇蔗区进行了田间调查,并测定了红尾白螟为害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以引起大家对该害虫的重视和进行有效防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在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蔗区调查,选择当地主要类型的旱坡地甘蔗和当地主栽品种新台22号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了两片宿根蔗地和1片新植蔗地的红尾白螟为害概况。

1.2 调查项目与方法

1.2.1 死尾蔗株率调查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即在甘蔗地中部取一个样点,四角各取一个样点(注意避开边行),每个样点连续调查300株,共计1500株,记录调查株数、红尾白螟为害的死尾蔗株数,以计算死尾蔗率。红尾白螟为害的死尾蔗特征为:蔗尾枯死,导致蔗梢生长点以下的侧芽萌动疯长,蔗梢呈扫帚状。

1.2.2 蔗茎产量测定在调查的甘蔗地,随机选择3行甘蔗作为蔗茎产量测定的样点。测产取样的方法为:先在取样调查行中查找到第1株红尾白螟为害的死尾蔗,测量其株高(从地面至最高可见肥厚带,茎长1m以下)和茎径(蔗茎中部),然后在死尾蔗的同一丛甘蔗或其毗邻甘蔗丛中对应地选择第1个未受红尾白螟为害的蔗株(即健康蔗),也测量其株高和茎径。接着,在同一行甘蔗中,按顺序继续查找第2对红尾白螟为害的死尾蔗和健康蔗,测量株高和茎径。依此类推,每行甘蔗一直查找够20对红尾白螟为害的死尾蔗和健康蔗并测量其株高和茎径。同时,每片蔗地调查10m行长的有效茎数(3次重复)和测量5行行距的长度(3次重复),以计算调查甘蔗地的有效茎数。

1.2.3 蔗汁锤度测定与蔗茎产量测定的工作同步进行,即测定每一对死尾蔗和健康蔗的株高和茎径的同时,相应地测定蔗茎中部的蔗汁锤度。

本研究中的数据通过DPS软件系统[2]进行处理分析。

表1 甘蔗红尾白螟发生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兴宾区红尾白螟的发生概况

从表1可知,调查的3片甘蔗地,红尾白螟为害的死尾蔗率分别为68.40%、32.00%和38.40%,3片甘蔗地的平均死尾蔗率高达46.27%,这说明红尾白螟在来宾市兴宾区已成为甘蔗的主要害虫。结果还显示,同是宿根蔗的1、2号片蔗地,两者的死尾蔗率相差达36.4%,表明红尾白螟在蔗区的分布有明显的局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死尾蔗率与甘蔗的有效茎数有呈正相关的趋势,即有效茎数越多,死尾蔗率越高,这可能与红尾白螟多产卵在甘蔗叶背面,其幼虫孵化后通过吐丝悬挂随风扩散到毗邻蔗株为害有关,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2.2 红尾白螟为害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知,甘蔗受红尾白螟为害后,甘蔗茎径、株高和单产的平均降幅分别为5.11%、16.49%和25.07%,可见红尾白螟为害对甘蔗产量的影响之大。t检测的显著性分析显示,健康蔗与死尾蔗的茎径没有显著差异,但两者株高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抽样调查的3片蔗地死尾蔗株高分别较健康蔗下降34.32cm、38.45cm和42.22cm,株高平均下降达38.33cm,说明红尾白螟为害甘蔗造成其株高显著下降是导致甘蔗减产的主要原因。

表2 红尾白螟为害对甘蔗主要性状的影响

2.3 红尾白螟为害对蔗茎中部蔗汁锤度的影响

由表2可知,甘蔗受红尾白螟为害后,田间蔗汁锤度和蔗糖分的平均降幅分别为-2.92%和-4.61%,健康蔗与死尾蔗的蔗汁锤度进行t检测分析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红尾白螟为害后甘蔗糖分下降0.57%~1.76%的结果相反[3],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前,红尾白螟主要在海南、广东的湛江及广西的北海、钦州等蔗区发生为害[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兴宾区甘蔗红尾白螟为害的死尾蔗率高达46.27%,并导致单产下降25.07%,表明红尾白螟已上升为兴宾区甘蔗的主要害虫,同时也表明红尾白螟的分布为害已由原来的沿海蔗区扩散到内陆的蔗区,应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尽早组织开展协同攻关研究和统防统治工作,以控制该虫的进一步扩散为害。

4 红尾白螟发生为害严重原因与防治对策

4.1 红尾白螟发生日益严重的原因分析

4.1.1 蔗种调运是红尾白螟扩散的主因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原来生产条件较好的福建闽南和广东珠三角蔗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其他产业的竞争,甘蔗糖业在这些地区迅速萎缩,甘蔗的主要种植基地也因此转移到了自然条件相对干旱的广东粤西、广西桂中南及云南滇西南地区[4]。主产蔗区的转移势必导致蔗区间的大量引种、调种,由于缺乏区域间的调种检疫制度和预防措施,使得红尾白螟随蔗种调运而迅速传播扩散。

4.1.2 有效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使红尾白螟为害日益严重红尾白螟的种群数量为世代递增型[5],第一、二代发生数量较少,对甘蔗苗期的影响一般较小,容易被人们忽视对其防治,到了第三、四代,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并造成甘蔗死尾和扫把尾,严重影响甘蔗产量、糖分和留种。而在红尾白螟的第三、四代正处甘蔗生长的中后期,甘蔗株高林密,各种防治措施特别是化学防治难以实施,从而导致其田间种群数量处于高水平状态,为害加重。

红尾白螟主要在其为害的甘蔗梢部以老熟幼虫[6]或蛹(黄诚华等,未发表)越冬,并于第二年的2月下旬或3月初开始羽化。而广西蔗区的大部分糖厂于3月中下旬才停榨,因此部分越冬的红尾白螟在甘蔗入厂压榨前已羽化出来,成为次年第一代甘蔗红尾白螟的虫源。另外,广西来宾蔗区农民有用蔗梢留种的习惯,而多数新植蔗的蔗种未经杀虫剂药液浸种消毒,这也增加了红尾白螟的虫源基数。

4.1.3 气候条件有利于红尾白螟的发生据统计,来宾市兴宾区的秋旱、冬旱发生频率高达40%~50%,是广西典型的旱区[7],同时来宾市兴宾区的12月、1月和2月的月均温分别为13.1℃、9.9℃和13.6℃左右,这样的气候特点给第三、四代红尾白螟大量发生和安全越冬提供良好的气候条件。研究表明,红尾白螟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129℃[8],而来宾市兴宾区除12月、1月和2月的月均温较低外,其余月份的月均温均高于15℃[9],这有利于红尾白螟的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的增长。

4.2 防治对策

4.2.1 加强区域间蔗种调运的检疫区域间的蔗种调运是红尾白螟的远距离传播扩散主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蔗区进行调查,以了解红尾白螟在蔗区的分布,以划分红尾白螟发生区(疫区)和非发生区(非疫区),为调种检疫提供基础数据;二是根据红尾白螟的发生分布,在进行区域间蔗种调运时,特别是由红尾白螟严重发生区调种到非发生区时,要严格进行调种检疫,并对调运的蔗种进行杀虫剂药液浸种消毒,以杀死蔗种内的白螟,达到减缓红尾白螟传播扩散的目的。

4.2.2 人工采摘卵块和割除枯梢在第一代红尾白螟的产卵高峰期,发动群众采摘卵块,这是有效防治措施。同时,根据第一代白螟为害造成枯梢易于辨认,可采用人工割除枯梢的方法防治,这样可有效降低此后各代的虫源。但上述措施,必须在大面积同时进行,才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针对红尾白螟在蔗梢越冬的特点,在发生严重的蔗区,应在2月中旬以前优先安排收获并入厂压榨,以消灭大部分的越冬虫源,从而减少次年的第一代虫源。

4.2.3 化学防治针对红尾白螟幼虫孵化后选择甘蔗心叶基部中脉背面蛀入为害的特点,在幼虫孵化始盛期,选用渗透性强的阿维菌素、啶虫脒等杀虫剂兑水喷雾防治。在甘蔗新植下种或宿根蔗破垄松蔸时,施用克百威颗粒剂并盖土,也可达到减轻红尾白螟为害的效果。

4.2.4 合理间作和轮作红尾白螟主要为害甘蔗,其他寄主还包括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和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a)等禾本科植物[10]。因此,可进行甘蔗与西瓜、大豆、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间作,以减轻白螟的发生危害。在红尾白螟发生严重的蔗区,可通过与其他非禾本科作物轮作达到防治的目的。

[1]曾万秋.红尾白螟卵和枯梢分布型调查及取样方法比较[J].甘蔗糖业,1987(5):43-46.

[2]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9-62.

[3]任大方,梁路,邓其锐,彭立才.甘蔗红尾白螟性外激素的初步研究.玉性外激素的田间生测和提取[J].甘蔗糖业,1980(9):30-33.

[4]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7.

[5]冯奕玺.雷州半岛蔗区甘蔗螟虫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糖料,1999(3):35-38.

[6]曾万秋,邝乐生.甘蔗白螟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甘蔗糖业,1975(9):14-19.

[7]谭宗琨.甘蔗生产气象监测与评估[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135.

[8]魏吉利,黄诚华,潘雪红,等.甘蔗红尾白螟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J].中国植保导刊,2012(6):38-40.

[9]黄志巧,黄晞,周志和,等.浅谈来宾市2011年甘蔗螟虫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广西植保,2013,26(1):23-25.

[10]S.B.Singh,G.P.Rao,S.Easwaramoorthy.Sugarcane Crop Management[M].Texas:SCI TECH PUBLISHING LLC,2002:539.

Control Measures of Scirpophaga excerptalis in Xingbin Area

HUANG Cheng-hua1,SHANG Xian-kun1,PAN Xue-hong1,WEI Ji-li1,OU YANG Jing2,WANG Bo-hui1
(1.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530007; 2.Qianjiang Company of Guangxi Dongtang Sugar Group Co.Ltd,Laibing 546131)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incidence of top-dead cane caused by Scirpophaga excerptalis was 46.27%,and Scirpophaga excerptalis has become a major pest in Xingbin county of Guangxi. Stalk diameter,stalk length and cane yield of top-dead cane were 5.11%,16.49%and 25.07%in comparison with the healthy can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lk diameter,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talk length.The average stalk length of healthy cane was 38.33 cm more than the top-dead cane,and Scirpophaga excerptalis was the key factor which leading to decreasing stalk length and cane yield los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ne juice brix between healthy cane and top-dead cane.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on the major reasons leading to Scirpophaga excerptalis outbreak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sugarcane;Scirpophaga excerptalis;control measures

S435.661

A

1007-2624(2015)02-0063-03

10.13570/j.cnki.scc.2015.02.025

2014-08-18

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桂科青0832002Z),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04-4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0-2-3)。

黄诚华(1974-),男,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甘蔗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研究,E-mail:chenghuahuang@sina.com

猜你喜欢

蔗区来宾市甘蔗
来宾市中学篮球教学影响因素研究
广西糖料蔗种植区干旱遥感时空分析
境外蔗区(缅甸佤邦勐波县)土壤理化状况分析与评价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黑熊吃甘蔗
逆境菩萨
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
孩子心中的亲奶奶:记来宾市兴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梁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