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梅花害虫种类及防控建议

2015-12-18李洁曹永哲刘锦王建伟李镇宇王爽

中国森林病虫 2015年2期
关键词:北京地区梅花害虫

李洁,曹永哲,刘锦,王建伟,李镇宇,王爽

(1.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 100091;2.天津市河西区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天津 300061;3.杭州植物园,浙江 杭州 310006;4.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5.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梅花Prunus mume Sieb.Et Zucc.隶属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是中国传统名花,以其清雅俊逸、疏影横斜的神韵和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明载体[1-2]。

中国是梅花的野生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梅花是我国第1个获得国际品种登录权威的栽培植物。梅花原产我国西南地区,主要以长江流域栽培为盛,喜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距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和应用史[3]。北方常遇春寒,本不利梅花生长发育。1957年前,人们一直尝试“南梅北移”但均未成功[4]。在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院士的带领之下,我国学者经过60余年的系统研究,在梅花抗寒引种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摆脱了“北方无梅”的历史,在北京、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露地栽培成功[5-6]。

北京地区梅花栽培较具规模的是鹫峰国际梅园和北京植物园梅园,其它如颐和园、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公园、紫竹院、明城墙遗址公园等也有种植。鹫峰国际梅园展示了国内外栽培的200个优良品种,其中北京露地抗寒优良品种约30个[7]。由此可见,北京地区梅花的研究和生产事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世界梅品种的研究中心和重要交流窗口。

关于梅花病虫害及其防治的研究多局限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随着梅花品种的增加和栽培区域的北扩,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梅花发展,也给梅花的健康生存埋下了隐患。梅花在北京地区露地栽培的历史不长,种植面积有限,而且一直未有病虫危害严重的报道,所以有关北京地区梅花病虫害的研究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作者自2005年起,对北京地区露地栽培梅花的虫害及天敌昆虫种类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形成北京地区梅花虫害名录;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建议,为梅花在我国北方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1 梅花虫害种类及天敌名录

累计调查到刺吸害虫11科25种,食叶害虫8科12种,蛀干类害虫3科4种,种实害虫2科3种,地下害虫1种(表1)。天敌昆虫共11种,以瓢虫为主(表2)。

表1 北京地区梅花害虫名录

表2 北京地区梅花害虫天敌名录

2 北京地区梅花虫害发生概况

北京地区危害梅花的众多害虫中刺吸类害虫较为常见,种类也最多,尤以蚜和蚧发生最为频繁(表1)。在所调查的梅花种植区域内该类害虫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养护工作较为细致的,刺吸害虫种类及数量较少,仅在个别植株上有零星发现,对梅树的生长及观赏均不构成威胁。管理较为粗放的梅树,蚜、蚧数量较多,危害较为严重,且叶螨、叶蝉的虫口密度也较高。种植品种较为单一的紫竹院公园,蚧的种类有8种之多。鹫峰梅园蚜、螨、蚧、蜡蝉、叶蝉、蝉等均有发现,但园内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较好,虫口密度都相对较小,且地处山区,气温较市区低,刺吸类害虫的发生也较市区迟。刺吸类害虫的天敌种类和种群数量较多。蚜虫发生初期天敌以食蚜蝇为主,后期则以瓢虫为主,期间姬蜂也较为常见(未能鉴定到种)。在朝鲜毛球蚧雌虫介壳上发现有蚧星举肢蛾寄生。

蛀干类害虫在调查中发现的数量不多,但对梅花的危害较重。桃红颈天牛在树干上蛀食的坑道是螺旋状,具“梅活一线”的特征,只要树干不是被环圈蛀食,梅花就可以存活,开花、长叶、结果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如在梅树上发现小蠹,则该树很可能已经死亡;小蠹是在树势下降后侵入的,树木本身的抵抗能力已经降低,无法抵御小蠹的危害。

食叶类害虫在市区零星发生,在鹫峰梅园内种类较多,其中黄刺蛾发现次数较多,枯叶蛾类发现的次数虽然较少,但危害较其他种类严重。种实类害虫种类较为单一,仅零星发现。而地下类害虫,因具隐蔽性,只在林大苗圃发现1次。

3 北京地区梅花害虫的综合治理建议

3.1 源头治理

3.1.1 抗性品种选优 北京地区种植较为广泛的梅花品种主要有丰后Prunus mume“Fenghou”和美人梅P.blireana cv.Meiren。丰后一般枝干粗壮,长势较好,如若后期修剪跟不上,会因枝叶过密,影响通风透光,给蚜、蚧的发生创造条件。美人梅食叶类害虫种类较多,根癌病的发生较重,根癌的发生易造成树势衰弱,继而引发天牛、小蠹等危害,严重的还导致梅树死亡。因此尽管美人梅有许多自身独有的特点,如叶果紫色,开花迟,常见虫害发生较轻,但综合考虑其抗病虫能力不如丰后梅。丰后梅只要养护工作及时到位,其抗病虫的特性将会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3.1.2 适地种树、合理配置 1)梅树喜光、忌湿、怕污染[5],一般道路两旁、人为干扰、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地方不宜种植梅树。在种植之前要对周边环境进行病虫害调查,选择无病土壤作苗圃,避免重茬,或施用微生态制剂改良土壤。2)许多专一性不强的病虫害能够危害整个属甚至整个科的植物。因此在配置园内树种时要尽量避免与近缘种如山杏Prunus armeniaca var.mandshurica、杏P.armeniaca、山桃P.davidiana、光核桃P.mira、桃P.persica、李P.salicina等混种,多规划和栽植抗性或耐性较强的植物。在我国古典园林造景中,常将松、竹、梅搭配种植,以营造“岁寒三友”的景象;而且松、竹、梅非近缘种,很少有共同的病虫害发生,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3.1.3 植物检疫 北方地区梅花已发生的害虫种类与南方相比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再有新的害虫出现。如刺吸类害虫,一般虫体较小,活动能力不强,主动迁移的距离有限,主要依靠苗木调运传播。而北京地区的梅花主要依靠引种来丰富品种及数量,因此在调入不同品种时,要提前了解原产地梅花害虫的情况,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以防止新的害虫传入。北京地区梅花种植区之间在调运时也应进行严格的检疫,避免区域性有害生物(如根癌病等)进一步扩散。

3.2 过程治理有害生物的“过程治理”即治理植物的生态环境,实质就是利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把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管理过程中。梅花的健康生长需要4个基本生态条件: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空气清洁和背风[3,5]。这也是以后梅园管理及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出发点。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梅花长势差时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病虫枝。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危害的环境条件。

3.3 末端治理

3.3.1 刺吸类害虫的防治建议 1)叶螨类。杂草是第1代若螨孵化的场所[35]。冬季应做好清园工作,深翻改土,或刨树盘,清除濒死老树及虫害残株,尽可能清除植株周围的杂草、枯草以消除螨源。叶螨有下树越冬的习性,对重点梅树,早春可在若螨孵化前,在树干基部涂胶环,阻碍叶螨上树危害。若螨抗药性较成虫低,如有必要可使用专一性较强的药剂,如阿维菌素等,挑治中心虫株,压低虫口基数。2)蚜虫类。在秋季梅花自然落叶之前(10月20日至11月15日)采取人工除叶控蚜技术,阻止叶片上的蚜虫到当年生枝条的花芽、叶芽附近产卵越冬,不需喷洒化学药剂就能使梅花免于蚜虫的危害,而且不影响梅花的花期及观赏效果[36]。在树皮缝中越冬的蚜虫种类,可结合冬剪,刮除树干粗皮降低虫口密度。蚜虫大发生时,可喷施专一性强、毒性低的化学药剂,如吡虫啉。但化学药剂对天敌杀伤较大,应慎用。3)蚧虫类。蚧虫活动能力不强,可人工清除。春季梅树发芽前,用硬毛刷刷掉枝干上越冬雌成虫,结合冬剪剪除虫枝,集中销毁。食蚧瓢虫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而且对蚧虫的控制作用强,被广泛应用于蚧虫的生物防治。药剂防治宜在1~2龄若虫盛发期采用,此时若虫蜡质较少,药剂易渗入体壁。

据资料记载,刺吸类害虫的天敌约有40多种,北京地区的初步调查中也发现了天敌10余种,因此应重视天敌在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如人工释放平腹小蜂Anastatus sp.防治茶翅蝽[37],释放异色瓢虫防治蚜虫[31],在园内合理配置四季花木,增植蜜源植物给天敌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3.3.2 食叶类害虫的防治建议 北京地区梅花的食叶害虫集中在鳞翅目,部分种类的越冬虫态容易发现,比如刺蛾的茧、黄褐天幕毛虫的“顶针”形卵块、袋蛾的袋囊、毒蛾的毛绒状卵块等,可以在春秋修剪时,人工摘除,集中销毁;清理梅花下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越冬的场所;在成虫羽化盛期,可以用黑光灯在晚间诱杀,在灯光比较充足的地方,建议采用糖醋诱杀。食叶类的鳞翅目幼虫对药剂敏感,在危害期喷除虫脲、苯氧威、苦参碱等无公害农药,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3.3 蛀干类害虫的防治建议 对于天牛和小蠹等蛀干害虫的防治,首先在种植前要考虑物种的合理搭配。北方梅花的砧木多为山桃和碧桃Prunus persica f.duplex,而桃树正是桃红颈天牛的喜食树种,当桃树无法满足天牛繁殖的需要时,天牛有可能转移到梅花上。所以在种植时,需要把梅花与桃树分隔种植。如果暂不能改变梅花与桃树混种的现状,在防治桃红颈天牛时应一起防治,不能只治梅不治桃。可在枝干上涂刷石灰硫磺混合涂白剂防止天牛成虫产卵,幼虫期结合人工堵洞局部注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生物防治可采用释放肿腿蜂、虫生线虫等。

在末端治理中,应大力强化以“无公害防治”为主的生物防治。梅花对某些药剂比较敏感,采取化学防治时要特别注意,如乐果等农药对梅花易产生药害,导致焦边或提前落叶,不宜使用[17,38]。

志谢:本研究是在陈俊愉院士热心关注下启动的,陈俊愉院士生前不顾山高路远,亲临鹫峰梅园传授经验,指导调查。感谢北京林业大学武三安教授、徐明慧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研究员、北京农林科学院虞国跃研究员协助鉴定部分标本。感谢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谨以此文献给陈俊愉院士和我国的“南梅北移”事业!

[1] 王彩云,陈瑞丹,杨乃琴.我国古典梅花名园与梅文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S1):143-147.

[2] 许联瑛.北京梅花引种与梅花文化欣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S1):158-163.

[3] 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11-116.

[4] 陈俊愉,张启翔,李振坚,等.梅花抗寒品种之选育研究与推广问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S2):1-5.

[5] 陈俊愉.梅花研究六十年[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224-229.

[6] 楚艳玲.引种梅花品种在库尔勒地区常见病虫害及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40-141.

[7] 陈俊愉.梅品种国际登录的五年——写在《中国园林》系统刊登梅国际登录品种彩照专页之前[J].中国园林,2004(1):45-46.

[8] 李长安.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ål)的生物学研究及其防治[J].山西大学学报,1982(1):82-84.

[9] 邱强.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0] 章士美.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三十一册 半翅目(一)[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5.

[11] 王绪捷.河北森林昆虫图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2] 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中国果树病虫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

[14] 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5]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6] 张广学,钟铁森.为害果树的瘤头蚜属新种和新纪录[J].昆虫学报,1976,19(1):72-76.

[17] 褚孟,夏起洲,章镇,等.中国果树志:梅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8] 杨子琦,曹华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9] 夏希纳,丁梦然.园林观赏树木病虫害无公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0] 谢映平.山西林果蚧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1] 高士武.北京平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2.

[22] 黄保宏,邹运鼎,毕守东,等.梅园昆虫群落特征、动态及优势种生态位[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2):307-312.

[23]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第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4] 娄杰,张铁利,张明宏,等.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蠹虫发生危害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4):32-35.

[25] 邱强.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6] 廖定熹,李学骝,庞雄飞,等.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三十四册 膜翅目 小蜂总科(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7] 王新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试验站害虫监测系统的建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8] 张欣,李修炼,梁宗锁,等.不同环境温度下大草蛉对黄精主要害虫二斑叶螨的控害潜能评估[J].环境昆虫学报,2012,34(2):214-219.

[29] 赵琴,陈婧,刘凤想,等.大草蛉对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捕食作用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3):220-223.

[30] 任顺祥,王兴民,庞虹,等.中国瓢虫原色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1] 曾斌.异色瓢虫人工大量繁殖与田间释放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32] 庞雄飞,毛金龙.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四册 鞘翅目 瓢虫科(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3] 黄春梅,成新跃.中国动物志:昆虫纲 第五十卷 双翅目 食蚜蝇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4] 植保系昆虫教研组.华北灯下蛾类图志(上)[M].涿县:华北农业大学,1977.

[35] 马晓牧,张青文,杨章华,等,防治棉花叶螨的几点体会[J].植物保护,2005,31(2):90-91.

[36] 李菁博,熊德平,陈进勇,等.人工摘叶控制梅花蚜虫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北京园林,2010,26(1):46-49.

[37] 侯峥嵘,梁洪柱,陈倩,等.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茶翅蝽田间应用效果[J].中国森林病虫,2009,28(4):39-43.

[38] 徐映明,朱文达.农药问答[M].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北京地区梅花害虫
害虫的克星——七星瓢虫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明清北京地区传统色彩嬗变与成就探析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梅花
歌华发布
梅花引
高温干旱下的夏播玉米田害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