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康复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5-12-18薛晶晶晶张彩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枢性姿势康复训练

赵 斌 薛晶晶 高 晶张彩侠

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 淮安 223002

中枢性协调障碍(zentrale koordination storung,ZKS)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患儿出现的一组特异性运动姿势异常,主要表现为Vojta姿势反射异常并可伴肌张力的异常[1]。对于脑瘫患儿具有早期或超早期诊断的重要价值。部分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患儿最终出现脑瘫表现。近年来早期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小儿的治疗意义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肯定和认可。我科在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认知训练、物理因子治疗、中医传统治疗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开展康复训练指导进行家庭康复对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科2013-01—2013-11住院治疗的4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年龄3~24个月;男27例,女15例。按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治疗时间3个月。2组均符合中枢协调障碍的诊断条件[2],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 n 性别年龄(月)男女对照组21 13 8 7.57±4.42治疗组21 14 7 9.95±4.95

1.2 方法 2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认知训练、物理因子治疗、中医传统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指导,接受康复训练指导后进行家庭康复,康复训练指导的内容包括:疾病临床症状及预后情况介绍、康复训练项目(仰卧位抬头训练,躯干伸展、旋转训练,前臂支撑训练,翻身训练,手支撑训练,坐位训练,四点支撑姿势训练,爬行训练,跪立位训练,蹲起站立训练,体位转换训练,独走训练,上下台阶训练,跑跳能力训练)、康复期情况及应对措施、姿势(睡觉的姿势、喂养姿势、玩耍的姿势、抱的姿势、坐位姿势、站立姿势、走路的姿势等)管理等。将这些简单、家庭中可操作的训练方法应用贯穿到患儿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加其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并每周总结、反馈并纠正错误,并适时作出评定指导下一步训练。指导方式:由治疗师做示范并指导家长学习,治疗师每周指导1次。康复训练项目要求家长在家中每天坚持做2~3次,20~30min/次,反复强化训练。

1.3 疗效评定 采用PDMS-GM量表[3],在治疗前、治疗后各测定1次粗大运动功能,对2组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康复治疗,2组治疗前后GM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GMQ测量结果比较 (±s)

表2 2组治疗前后GMQ测量结果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d值(治疗后-治疗前)对照组21 86.24±9.64 89.33±9.85°4.62 ±4.35治疗组21 84.10±11.91# 93.38±10.10△° 7.67±5.00△

3 讨论

随着婴幼儿急救技术的提高,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数量不断增多。一方面要防止中枢性协调障碍过度诊断,一方面也要重视此类患儿的康复治疗。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脑的功能代偿性、可塑性大,尤其对0~2岁患儿。儿童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脑发育的关键期概念是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4]。因此,早期干预是促进康复的关键。神经发育疗法、中医推拿、水疗等早期干预方法通过刺激本体感觉神经或其他感受器,经感觉中枢整合后协调中枢神经兴奋性,促使神经运动功能恢复[5]。

由于医疗康复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各项运动功能的促通、姿势的管理等治疗时间明显不足,家庭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起到增加其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规范化、系统化的康复训练指导项目开展,干预治疗疗效确切,通过较理想的医院内康复技术,培训指导患儿家长进行有效地家庭康复,把有限的医疗康复资源最大程度的延伸[6]。当然,考虑到患儿的功能水平不一、家长学习操作能力的参差不齐、康复技术的专业性等情况,康复训练指导要体现个体化、特异性,切勿千篇一律。

临床发现大多数家长对中枢性协调障碍缺乏认识,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康复训练指导还为康复治疗师随时了解家长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提供了可能。向病人介绍中枢性协调障碍临床表现、预后等知识,并采用相应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为家长提供帮助,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确保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全方位康复的最好效果[7]。可见通过康复训练指导,教给家长一些即简便又易于掌握的训练项目,并根据患儿存在的具体问题及不同发展时期小儿运动发育的特点制定训练及指导计划。这样既可以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又能使家长在亲身体验中知道怎样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并看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潜力,从而提高家长对治疗的兴趣和信心,增进亲子感情。本研究显示,家庭康复对提高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1]李树春主编.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9-229.

[2]胡幼芳,邓静云,徐柏荣,等.早期教育对小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5):300-308.

[3]李明,黄真主译.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

[4]Wynder EL.Introduction to the report on the conference on the“critical”period of brain development[J].Prev Med,1998,37:166-167.

[5]梁秋雁,张盘德,杨杰华,等.高危儿脑瘫婴幼儿早期康复干预对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2):1 137-1 139.

[6]李迥,吴莉青,尚淑玲,等.远程家庭康复指导与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572-573.

[7]陈艳萍.康复训练指导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67-68.

猜你喜欢

中枢性姿势康复训练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国产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疗效评价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