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创造具有时代内涵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历史启示与时代机遇”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5-12-17车海刚张玉雷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1期
关键词:李伟智库一带

本刊记者 车海刚 特约记者 张玉雷

“一带一路”上的大国战略

携手创造具有时代内涵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历史启示与时代机遇”国际研讨会综述

本刊记者 车海刚 特约记者 张玉雷

张玉雷 摄

“吾非属东,亦非属西,吾之胸怀,容纳四海。”2014年12月12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共建‘一带一路’:历史启示与时代机遇”国际研讨会上演讲时,引用了土耳其诗人、哲学家鲁米的这句名言。他说,我们现代文明之人,如果真正有古人“容纳四海”的胸怀,“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将大有希望。

这是在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一年后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次在国外举行大规模的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手国际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中心(CIRSD)、土耳其战略研究中心(SAM)、土耳其政治经济社会研究基金会(SETA)等三家国际智库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土耳其、塞尔维亚、巴基斯坦、阿塞拜疆、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西班牙、英国、黑海-里海国际基金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40多位官员、专家在会上发言,2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研讨会选择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地跨欧亚两大洲、曾以不同名字闪耀于史册的“历史之都”举办,其标志性意义不言而喻。伊斯坦布尔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亚洲终点和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明交集融合之地。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正是通过这里运往欧洲。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里珍藏着上万件经过丝绸之路而来的珍贵中国瓷器。现在,伊斯坦布尔依然是洲际交通和陆海贸易的重要枢纽,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可望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研讨会上,各方代表围绕“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以及“深化‘一带一路’智库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达成了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若干共识,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互鉴、共赢之路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以《坚持互利共赢,携手共建繁荣、包容、可持续的现代丝绸之路》为题,在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李伟首先回顾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他说,丝绸之路是2100多年来亚、欧、非各国人民崇尚和平友谊、坚持互利合作、合力培育的历史硕果,是各国人民共同开拓的文明互鉴、情感交融之路,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贸易通道和合作交流平台。至今,张骞、郑和、

马可·波罗的故事依然广为流传,他们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险、为和平与友谊进行开拓和探索。

丝绸之路何以纵横万里、跨越千年?李伟认为,关键在于它承载和弘扬了开放、合作、互鉴、共赢的理念,开辟和拓展了不同国家人民密切交往、互联互通的通衢大道,造福了沿线各国人民,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李伟说,这是一条开放的道路。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中国的汉唐宋元,还是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无不秉持开放精神,鼓励贸易通商和人员往来,积极维护丝路畅通,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东有长安、西有罗马”,就是沿线国家相互开放交流的硕果。作为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伊斯坦布尔的千年繁华,也与它开放包容的精神密不可分。

李伟说,这是一条合作的道路。丝绸之路绵延数万里,横跨不同的文明和国度,沿途有巍峨的高山,也有浩瀚的海洋。如果没有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丝绸之路就不可能畅通。正是因为有了各国之间的合作,才有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才创造出了不同文明成果传播的条件。有了这样的条件,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欧洲的科技、文学、艺术,中东的香料、种子、算术等才得以突破地域阻隔,广为传播;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和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才得以加快。

李伟说,这是一条互鉴的道路。千百年来,无数使者、商旅、文人、僧侣往来穿梭、不绝于道,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实现了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大文明在丝路上的交融共存。中国洛阳的白马寺就是公元一世纪两位印度高僧翻译经书、传播经文的地方;闻名遐迩的阿雅·索非亚博物馆,见证了不同文明互鉴交融的历史。

李伟说,这更是一条共赢的道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亚欧大陆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最为繁荣、最具活力的地区。据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估算,1500年前后,亚欧大陆主要国家的GDP总量占世界的82%,总人口占世界的77%,经济增长率和人均GDP水平也都长期高于其他地区。应该说,丝绸之路上的经贸往来和合作交流,促进了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也评价说,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一带一路”作为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在主旨演讲中,李伟将目光从古丝路延展到当代。他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持续发展,新技术革命正在孕育突破,人类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同时,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气候变化、金融稳定、能源安全等全球治理议题日益成为世界焦点。在这个发展与危机、变革与动荡、合作与竞争交织并存的年代,我们更需要秉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开放、合作、互鉴、共赢的理念,加强沟通、凝聚共识、弥合分歧、化解矛盾,共同开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李伟说,二战结束以来,各种规模和形式的跨国区域合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这些合作不但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全球经济贸易秩序。这昭示我们,国与国之间的务实合作之路,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

李伟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沿线国家充分商讨、共同建设和提供“一带一路”这项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既是对古老的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更具有新的时代内涵。他从三个层面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首先,“一带一路”的合作,是高度平等开放的全球性合作。受交通、贸易条件等因素制约,过去的合作所覆盖的空间范围相对有限。“一带一路”的合作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但又不仅限于这些国家和人口,只要有合作发展的意愿,任何国家都可以参与;任何国家都可以通过参与这一合作,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可以说,这是一种“地无分南北、国不问贫富”的平等、开放的合作。

其次,“一带一路”的合作,是立足共同发展的战略性合作。过去的合作主要是互通有无,也多表现为自发的合作。“一带一路”

的合作是各国求和平、谋发展的合作,是主动的合作。沿线各国都愿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统筹考虑沿线各国共同利益和相关国家特殊利益,为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搭建公共平台,也为深化南南合作、拓展南北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一带一路”的合作,是进一步优化全球治理机制的合作。过去的合作多是松散的、缺乏机制安排的合作。“一带一路”的合作面临众多跨国界、跨洲界、跨领域的治理问题,需要消除治理机制低效率、碎片化的现象,需要沿线各国积极主动参与,需要探索建立机制化的合作途径,为优化全球治理机制作出贡献。

李伟说,共建“一带一路”,符合新形势下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不是一国的事,而是沿线各国共同的事业,更是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伟大事业。这尤其需要增进彼此互信,凝聚广泛共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战略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在总体思路上要考虑各国发展的现实,使之具有充分的包容性和务实性,各方可以自主选择参与领域、参与方式、参与深度;另一方面在具体推进方式上,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注重寻找利益契合点和结合部,做到稳妥有序推进。

李伟说,推进“一带一路”合作重在互联互通。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强调,互联互通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的互联互通。李伟认为,习主席的这一战略设想可以作为“一带一路”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基本路径。“政策沟通”用以消除认识分歧和政策、制度障碍,使各国发展规划更好地衔接起来,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设施联通”旨在提供交通、通讯、能源等硬件基础设施保障,为人员、商品、信息的流动创造更便利的条件。“贸易畅通”覆盖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优势互补的必然要求。“资金融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突破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是合作深化的具体体现。“民心相通”在于通过多领域的合作增强各国政治互信、深化人民情感交流,实现持续合作。通过三位一体、五大领域协同推进的互联互通,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郁红阳大使说,构建“一带一路”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地衔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线各国的广泛支持。

构建21世纪的繁荣、包容和可持续的现代丝绸之路

“政治家们为共建‘一带一路’勾画了蓝图,明确了方向,‘一带一路’建设正进入从倡议到行动、从蓝图到现实、从理念沟通到务实合作的新阶段。今后的工作需要各国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具体的合作领域和方式。”对此,李伟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第一,把经济繁荣作为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坚实基础。

李伟说,改善人民生活,消除贫困,应对气候挑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区安全,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社会才能充满欣欣向荣的活力;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府才有足够的财力投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灾害预防,人们的生存环境才能得到持续改善;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民心才能思定,社会才能稳定,各种极端主义才会失去存在和繁衍的土壤,世界和平的秩序才能得以维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人均国民总收入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6.4%。因此,通过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应是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首要目标。为此,一要加快合作平台建设,协力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推进新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中巴、中新等陆上经济走廊建设;以产业园区和港口合作发展为依托,推进海上经济走廊建设。二要强化金融的支撑作用,扩大本币互换和结算,发挥金融对贸易的重要支持作用;加快建设并利用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融资平台,发挥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持作用。三要研究建立较高水平的贸易投资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稳定透明的通商合作环境。四要提升经贸合作层次,

深化供应链、价值链合作,优化贸易分工格局,多渠道、多方式地提升该地区的发展能力。

第二,把文化包容作为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必要前提。

李伟说,没有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上的相互包容、在民心上的相互认同,就不会有国家之间的深度合作,也就谈不上共同建设。沿线各国文化传统各异,发展诉求也不尽相同。实现彼此互信、文化包容和民心相通,需要各国携手做出艰辛的努力。沿线国家应秉承丝绸之路精神,正视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以海纳百川的情怀摒弃成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寻求共识,从造福人民的需要出发扩大利益交集,探索建立平等互利的新型国家关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这样的新关系,不仅是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各国人民的责任。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也大大提升。推进民间交往,有助于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彼此感情,巩固合作基础,实现持久合作。沿线各国应探讨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沟通机制,就相关议题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以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增强彼此互信;应深化智库、媒体等各界交流和人文教育合作,通过采取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联合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等措施,扩大人员往来,推进文化交流,以交往促交流,以交流促交融,推动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繁荣,推动各国人民在真诚交往中实现相互理解,为现代丝绸之路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根本保障。

李伟说,无论是亚特兰蒂斯的传说,还是楼兰古城遗失的史实,都清楚地说明,如果不能善待地球家园,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人类必将遭受严厉的惩罚。丝绸之路覆盖三大洲,穿越无数崇山峻岭,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许多地方面临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土地退化、海平面上升等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川加速消融,到2045年左右,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可能会面临河流径流明显减少的局面。要避免类似楼兰古国悲剧的重演,我们必须从今天做起,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方面面,要从沿线国家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共赢的思维、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领域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承诺,计划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同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中国愿与各国一道,把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上议事日程,妥善处理跨界河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推广节水农业,加强海上环保合作,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共同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打造可持续的现代丝绸之路提供坚实保障。

第四,把设施联通作为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突破口。

李伟说,中国有句民谚,“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路,人难畅其行,物难畅其流。构建合作发展的大格局,离不开相互联通、衔接流畅、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部分国家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最新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列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跨境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程度也远远不够,现已连接的设施存在着严重的“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现象,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迫在眉睫。同时,也要看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共识最多、最能立竿见影的领域,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突破口。中国愿与沿线各国一道,加快推进铁路、公路、管道、港口、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代交通和信息化技术对落后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交通设施技术、信号、指令标准化和兼容化水平,突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瓶颈制约,形成互联互通的新格局,实现设施联通的早期收获。这一领域的合作已经实质性展开。

“简而言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五通’为目标,秉持‘开放、合作、互鉴、共赢’的理念,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政策沟通常态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人员往来便利化、文化交流机制化、生态保护协同化,促进沿线各国繁荣稳定和共同发展,努力构建21世纪的繁荣、包容和可持续的现代丝绸之路。”李伟说。

沿线各国有着对“一带一路”的共同期许和参与意愿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旦变成现实,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它涵盖

44亿人口,GDP规模达到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东道主,土耳其已初尝“一带一路”的惠泽。李伟和郁红阳都介绍道,目前,中国与土耳其联合修建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高速铁路已经建成通车。这既是中土友谊结出的硕果,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收获已惠及土耳其人民,也为沿线国家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提供了示范。

在研讨会上,来自土耳其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政要和学者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予了积极评价和热切回应。

土耳其总理达武特奥卢在致会议的欢迎贺信中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土耳其有共同的期许,土耳其愿意承担振兴丝绸之路的历史使命。他说,伊斯坦布尔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土耳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非常紧密的合作,“一带一路”将为各国带来新的合作机遇。他还建议,“一带一路”建设除开展基础设施和经济领域合作外,还应促进人文交流,提高沿线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国家关系。

国际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席耶雷米奇在致辞中说,共建“一带一路”能够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共赢。他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关注地区安全,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二是拓展已有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三是通过更紧密的、“双赢”的模式实现“一带一路”这条经济纽带的可持续发展。

土耳其战略研究中心主席乌苏尔在致辞中说,“一带一路”是新的发展模式,它将为沿线国家带来巨大的机遇,刺激区域发展,创造繁荣的经济带。“一带一路”的项目是开放的、包容的,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巨大的潜力。

土耳其政治经济社会研究基金会主任杜兰在致辞中说,丝绸之路曾连接欧亚大陆,是文化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推动了各国经济、社会、文明的发展。在当前多极化的社会中,新丝绸之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土耳其的外交战略高度一致。

黑山共和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卢克西奇在演讲中说,古丝绸之路曾在历史中扮演重要的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的角色,沿线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对话,增进了友谊,带来了财富。在新世纪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让西巴尔干地区国家重新觅得与其他遥远国度紧密联系的机会。他表示,黑山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建立更好的平台,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

智库为“一带一路”搭建机制化的合作交流平台

李伟在主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加强智库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他说,在建设繁荣、包容和可持续的现代丝绸之路过程中,智库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智库不仅在政府决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民心相通方面也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当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库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努力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领域和力度,是我们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李伟向与会的各方代表倡议,推进智库之间、智库与政府部门、智库与企业等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智库国际合作网络。他表示,期望与各国智库一起,开展重大问题联合研究,共同传播合作理念,为建设繁荣、包容、可持续的现代丝绸之路,贡献智库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国际研讨会,正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这方面所做的重要尝试。与国研中心联合举办研讨会的三家外方机构,均为有分量的国际智库。国际关系和持续发展中心(CIRSD)是一家总部设于贝尔格莱德和纽约的跨国智库,以增进国家间和平交流为使命,以推动建立更开放包容、繁荣安定的国际体系为职责,以倡导联合国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己任。土耳其战略研究中心(SAM)和土耳其政治经济社会研究基金会(SETA)是东道主土耳其的两家知名智库,前者主要为土耳其外交决策者就相关议题提供深入、科学的评估,并从长远角度审视土耳其的外交政策,后者的主要任务是为决策者和大众提供有关政治、经济、社会 和文化环境变化方面的专业咨询。

经过一天紧凑、扎实的交流和讨论,研讨会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总结发言中,用四个核心词对会议成果做了概括——交流、共识、建议、平台。

一是交流。张军扩说,“丝绸之路”历史上就是东西方交流互鉴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需要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疑

惑,这是十分正常的。这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土耳其等13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40多位官员、专家做大会发言,2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达到了充分交流、沟通的效果。中国的李伟主任和郁红阳大使代表中方全面介绍了中国方面的想法和意见。各位专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谈了对新形势下共建丝绸之路的看法和意见。与会代表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丝绸之路精神的体现。

二是共识。张军扩说,这次会议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共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八条。

——建设“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共同的发展需要。大家一致认为,古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的历史遗产,新时期促进丝绸之路复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愿望,是一件带有全球性意义的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沿线国家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和平等自愿的理念。这既包括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开放和包容,也包括对沿线之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和包容。

——“一带一路”的合作,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合作,也包括文化教育、发展政策、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合作。

——经贸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目标。通过经贸合作,扩大资源要素的配置空间,充分释放沿线各国的发展潜力,有助于给沿线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有助于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提。货物、人员和信息的交流都要依托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没有这样的网络,就难以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不仅能够为其他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础,也有助于我们获得早期收获。

——文化包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保障,是“一带一路”有效合作的基石。“一带一路”跨越不同的国度,各国都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只有让这些文化相互包容、交流互鉴、和谐相处,“一带一路”的建设才能获得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长期持续地推进下去。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且重要性日益凸显的方面。“一带一路”不仅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且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智库合作应当也能够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建议。张军扩说,在取得广泛共识的同时,各位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值得各方重视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为了有效推进沿线区域的经贸合作,沿线各国需要推进各自内部改革,营造开放、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提升自身产业和经济的竞争力。

又如,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区域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应当鼓励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更多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促进制度和政策层面的互联互通。

再如,在规划互联互通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高度重视其对生态和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要从综合成本的角度评价其建设成本。

此外,专家们认为,共建“一带一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更多发挥私人部门的作用。有些专家还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政策提出建议,比如应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应更多关注软实力的构建等。

四是平台。张军扩说,这次会议还对构建“一带一路”机制化的合作交流平台展开了讨论。其中,重点讨论了建立“一带一路”智库网络的构想和途径。会议开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交流的先河,但智库合作交流不会就此止步。共建“一带一路”是项长期的事业,智库合作交流也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智库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做出更大的贡献。

“每当我念及丝绸之路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2100多年来,中外先辈们不畏坎坷、不辞辛苦、满怀激情,奋力拓展人类社会发展繁荣之路的光辉业绩,敬慕之心难以言表。今天我们要奋力推进的共建‘一带一路’事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可能不亚于当年。”李伟在其主旨演讲的最后,再次引用了中土两国的古语,“正如中国古代学者彭端淑在《劝学》中所说:‘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土耳其也有句名言,‘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这启示我们,只要不惧艰难、矢志不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会向共同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李伟智库一带
“田”野里的乐趣
“制造”年兽
民居智库
孟母三迁
“一带一路”我的梦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中政智库“五朵云”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喜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