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亲密接触

2015-12-17特别策划本刊编辑部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12期
关键词:马兰留学生

特别策划/本刊编辑部

第一次亲密接触

特别策划/本刊编辑部

8位留学生徒步穿越沙漠,真实感受治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

浓烟四起,火光冲天。头戴密实的面罩、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背负十多斤的氧气瓶,全副武装的马兰与队友一起奔向火场,合力将水枪对准起火点。“衣服被火一烤,加上喷水之后产生的水蒸气,那种滋味很难受的。”来自罗马尼亚的她说,以前也参观过消防队,但并没有亲身体验,因此从来不知道做消防员有多难。这一次,她不仅进入“神秘”的中国军营,还参加训练、住集体宿舍、模拟地下室救人,深入了解消防武警的真实生活与内心世界。

贵州安龙县,大山深处,南盘江畔,马兰和毛草坪小学的10岁小学生徐山共处了两天一夜。读徐山的日记时,马兰被孩子对妈妈的思念和爱所感染,流下了眼泪,更为他小小年纪就要自立而心酸:“他爸爸外出打工,妈妈也离开了家,家里就是他和爷爷奶奶,他非常自立。我们拍摄节目要用电,他悄悄和我说,‘马兰姐姐,你们还要拍多久啊,你看那个表一直走’。他是担心电表走得太快了。我之前在中国旅游,也见过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住茅草房,光着脚丫到处跑。但这次,我真正看到了他们的辛苦,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放学后要做饭、喂猪、放牛,他们的懂事和坚强更令人心疼,那种艰苦的环境,他们还是那么积极乐观。”

马兰是16个被选中的在华留学生之一。这个夏天,来自15个国家的16位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12个地方,从偏僻的贵州山村到繁华的大都市深圳,从武当山上的功夫到工厂里的流水线,从义乌的网店到恩格贝的沙漠绿洲……他们与留守儿童、年轻创客、网店老板、消防员、治沙人、烤鸭大厨等各种普通的中国人深入接触,共同生活、共同奋斗,以陌生人的视角去体会、认知一个真实的中国。

全景呈现这一过程的,就是央视国际频道(CCTV-4)7月至9月周播的大型互动节目《2015“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以下简称《第一次亲密接触》)。节目由中央电视台和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联合推出,具体策划、录制这一节目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出品方实力文化。“这是一档眼睛盯着现实、带外国人在中国大地上行走的节目。”实力文化创始人、节目总导演关正文说。没有明星,没有特技,没有花哨的搞笑游戏,这个节目只有外国留学生与普通的中国大众的深入接触,真心的感受。

深度体验

到达义乌之前,印度尼西亚的林宜龙觉得开网店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许多外国留学生也以为,网店老板和员工可以天天在店里玩电脑、打游戏。当他们经历了客串服装模特、设计网店页面、商品上架发货、做客服解答问题之后,才发现当初对网店的浪漫想象和事实距离甚远。德国的安东雷发现网店最辛苦的工作不是搬运大件的健身器材,而是守在电脑旁回复客户的问题:“一直有人跟你说话,你要看得很快,反应要很快,特别累。”

在深圳的国际创客周活动上,来自波兰的严立行走进了吕力超的创业团队并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后者发明的智能穿戴设备“意念头箍”卖力推销。严立行穿上了一个充气的“大白”,胸口是产品二维码,在会场来回走动希望更多人来关注“意念头箍”。“互联网时代公司没有大小之分,小公司如果有创意,完全可以挑战大公司的地位。”这些典型的“理工男”对创业的执着和对未来的规划深深感染了同龄人严立行。当天深圳31℃的高温,在大白里边更是憋闷,结束后,严立行全身大汗淋漓,但他还说:“我可以再坚持一会儿的。”正是从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身上,留学生们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第一次亲密接触》强调更多的是体验和接触,每一期每一位选手都要进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他们发生情感关联。“只有接触才能了解,才能感受,才能沟通,才能互动,才能建立情感,这是节目最核心的元素,是我们想要呈现的内容亮点。”关正文导演说。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王复生刚进到丁贵河的家里时,对方并没有敞开心扉接纳他。晚上住一起时,他表演了一段精彩的口技,结果逗得这个内向的孩子笑倒在床上。孩子的父亲给家里打来电话,王复生和他聊完之后就挂了,事后觉得特别懊丧:“我当时为什么没想起来让他和孩子说两句啊?”

消防兵周星宇负责带严立行,告别之际,他给严立行准备了一个装有解暑口服液及感冒药的绿色军用包,以及一双母亲亲手缝制他却一直舍不得穿的鞋垫。备受感动的严立行问:“我能给你什么呢?”,周星宇的回答是“回忆是你给我的最好礼物”。难怪当韩国的郑霓瑟带领7名留学生为消防官兵们跳完骑马舞、集体立正行军礼致敬时,两列人眼眶中都有泪光闪动。

真实的中国

中国在世界的眼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又如何让外界认识自己?《第一次亲密接触》试图在这方面作出某种努力:敞开胸怀,邀请你进来,进入我的真实生活,然后建立你自己的观点。我不是只把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给你,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耀感,而是把我面临的难点、困惑、努力都毫无遮掩地呈现出来,最终达成理解与共识。

关正文说:“我们特别强调的是让这些学汉语的留学生去感受现实的中国。尽可能贴近真实,尽可能地跟中国的普通百姓发生亲密接触,而不只是那种概念上的中国。这个是我们的核心出发点。比如选择乡村教育,因为这代表着一个数量广大的人群,是我们中国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乡村教育这一期的责任导演介绍说:“乡村教育是很早就确定下来的一个选题,关导坚持一定要做一个乡村教育的主题。” 在12期节目里,乡村教育更是排在第一期播出,很多网友评论说,最后看哭了。“其实我们一开始并没有说一定要做留守儿童,但是找到贵州,留守儿童的现象比较普遍,几乎都是,我们就考虑要不要回避呢,觉得也没有必要回避,就让他们真实地去体验就好了。之所以选择贵州,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最美乡村教师杨元松老师在那里坚持了好多年,他帮我们挑选了一些比较活泼外向、积极开朗的孩子。杨元松老师的故事也特别感人。”

来自多哥的留学生东方祺,第一次跟与他结对的孩子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坡实在太陡了,大概有60度吧。我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了了,因为平时我只能走20分钟。”一看就是长在大城市的留学生于中美,放牛的时候被牛舔了手,感觉特别新奇。“这也是我和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呢!”她说。

在有最美渔村之称的福建霞浦,留学生们发现尽管喂鱼、晒海带等劳动很辛苦,生活方式也很简单,但渔民们仍舍不得离开自己居住的岛屿。来自法国、也靠海边的秦恩第一次住在渔排上,她发现每个渔排上的居民都是很好的朋友,像大家庭一样,见面会打招呼、有需要时会主动互相帮助。来自挪威的卡米拉则担心:在县城长大的小孩子对东安岛的感情难免会逐渐淡薄,他们长大后有多少人会继承父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很难说。

外国留学生们去的12个地方,当然不是随意确定的。有贵州、福建霞浦这样的山乡和渔村,也有北京、深圳这样的大都市;对应的选题既有功夫、美食这样的中国特色,更有网络电商、创业大会这样的时代热点。关正文说:“在外景地选择上我们努力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选题方面力求接地气、不虚饰。我们希望让参与者能够从真实的生活里去感受中国的脉动和力量。”

节目希望提供一个看中国的不同角度。“这套节目首先是做给中国观众看的。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外国人会形成和我们中国人的普遍认知具有差异性的感受,这种感受反过来也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关正文说,“事实上,我们带老外去看的这些东西,许多中国人都未必真正见过和了解。”

来自多哥的东方祺被这个名为Uarm的机械手臂所吸引

学霸型选手

节目组介绍,之前“汉语桥”是大学的留学办公室推荐学生,汉办基本上会推荐孔子学院拿奖学金的那几个学生。这次,节目改成了类似真人秀的这个形式,于是节目组就设计了一个海报,“16个颜值高的帅哥美女,我带你去看中国12个地方”,一天的报名就有3万,北外、北语、二外、北师大几个学校,那个时候才知道中国原来这么多留学生。然后节目组又从上海、广东挑选了一些,马兰和严立行就是从上海选出来的。最后做了一个最终选拔,选了16个人出来。

被选中的这16位留学生,被大家笑称都是“学霸级”的,从他们流利的汉语就可以看出一二,于中美的京腔、马兰的成语都非常地道。

除了汉语要说得够好,在选拔选手的阶段,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标准。关正文说:“我们鼓励他们真实独立地思考,也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接触、去了解、去认知,哪怕有不同的意见。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和胸怀坦然面对世界的眼光。”

为了让每个留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节目组摒弃了真人秀的惯用套路,没有设置淘汰赛制。出发之前,他们可以选择12个体验地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但每次只有8个人最终成行。节目一开始,主持人鲁健就告诉16位选手,第一站目的地是贵州农村,大家要体验乡村教育,但16个选手只有8位选手能参加,他们要自己报名,相互协商确定哪8人参加这一期。

作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当家主播,鲁健一向表情严肃地出现在《中国新闻》、《新闻60分》、《今日关注》等节目中,但他这次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鲁健坦言,虽然自己的主阵地还在新闻,但期待这类型节目很多年了,“特希望能够完全变换一种角色”。不过这个节目不是简单的娱乐,有一定的人文性,“提供认知价值”。他注意到,“那些善于交流、很快能和中国人成为朋友的留学生,表现得很突出。”

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所说, 中国,对于许多只是在书本上学习和了解的年轻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好奇、充满疑问的国家。中国历史太悠久,中国文明太灿烂,中国疆域太辽阔,中国经济太神奇,从哪里入手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呢、一个完整的中国呢?《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满意的答案,这就是到当代中国的现场,到中国普通民众那里,一切问题都会找到答案。(感谢节目组为本期特别策划提供相关材料和图片)

猜你喜欢

马兰留学生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迟到的贺卡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我帮爷爷放绵羊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