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娄底市近65年春季低温对早稻催芽播种及秧苗生长的影响与对策

2015-12-17王艳青周陈栋仁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死苗秧龄早稻

王 萍,王艳青,周陈栋仁

(1.冷水江市气象局,湖南冷水江 417500;2.娄底市气象局,湖南娄底 417000)



娄底市近65年春季低温对早稻催芽播种及秧苗生长的影响与对策

王 萍1,王艳青2,周陈栋仁1

(1.冷水江市气象局,湖南冷水江 417500;2.娄底市气象局,湖南娄底 417000)

总结近65年来春季低温对娄底市早稻催芽播种、烂秧死苗、秧苗生长的影响,并且分析早稻烂秧的原因,提出防御春季低温危害的对策,为防御春季低温、培育壮秧提供农业气象科学依据,供农业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民朋友早稻育秧参考。

春季低温;早稻烂秧;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利用娄底市气象局历年(1957~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历年娄底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平行观测资料与农业部门的试验研究资料,进行气象与早稻播种秧苗生长发育的资料统计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稻育秧方式的演变过程

2.1.1水育秧。20世纪50年代在有水层的秧田中进行育秧是娄底市早稻育秧的普遍方法。利用水层,调节秧田温度、湿度、养料,防御低温寒潮等。其播种育秧生产流程如下:早稻播种下泥后,白天灌浅水增温,夜间灌深水保温,出苗后排水落干3~4 d,昼灌夜排,促使扎根长苗,秧苗2叶后灌浅水,随着秧苗生长加深水层3 cm左右,3叶1心时施离乳肥,移栽前4~5 d施送嫁肥,浅水长秧,移栽前1~2 d灌深水,以利拔秧[1]。

2.1.2湿润育秧。20世纪60年代湿润育秧方式是早稻育秧的普遍方式,即播种后至扎根立苗期采用湿润管理,以后浅水勤灌。其播种育秧生产流程如下:开春后,翻耕水田,施有机肥2 000 kg,春耙10~12 cm深,3月中旬做畦长10~15 m,宽1.3~1.7 m,畦周开排水沟宽20~24 cm,畦深10~12 cm,播种前1~2 d泡田,耙平施入化肥,然后播种,使得种子2/3落入泥中,再塌谷,用木板拍种入泥,立苗期要求引水进沟不上畦,保持畦面湿润、通气促种发芽、立苗,勤灌勤排,要求苗齐、苗壮防烂种芽,出苗后间歇灌溉,以湿为主,3叶1心期施离乳肥,促苗自养,要求扎根促苗防止烂秧,三叶后保持畦面水层3 cm左右,控下促上,防止扎根过深,拔秧前4~5 d施送嫁肥,移栽前1~2 d灌深水,以利拔秧[1]。

2.1.3薄膜育秧。自1965年开始在湿润育秧基础上加盖拱膜(拱高23~27 cm),可提早5~7 d播种育秧,提高成秧率20%~30%以上。其播种育秧生产流程如下:播种后,密封膜面,膜内温度控制在20~30 ℃,沟内灌水不上畦,待秧苗出现1叶1心后,保持膜内温度20~30 ℃,采取逐步扩大通风的办法,使得幼苗炼苗适应,通风时灌水护苗,盖膜时排水,秧苗2叶1心至3叶1心时,若膜内温度高于25 ℃则要揭膜,灌跑马水以防止高温灼伤秧苗,揭膜后按湿润育秧法管理[1]。

2.1.4旱育秧。采用拱膜棚保温,苗床保持湿润状态无水层。这是山区常用的早稻育秧方法。其播种育秧生产流程如下:秋翻20~25 cm深,开春后春耙12~15 cm深,再做畦长10 m,畦宽1.2~1.6 m,畦间开沟40 cm宽,施腐熟有机肥5~10 kg/m2、过磷酸钙100 g/m2、硫酸铵78 g、硫酸钾50 g/m2,溶水1 000~1 500倍敌克松溶液喷床面,播种密封5~7 d,棚内温度保持在28~32 ℃,出苗后至1.5叶膜内温度控制在28 ℃以下,60%秧苗见绿时通风,日落前保持湿润,1.5叶时用2.5 g敌克松对水1 000倍,喷畦面防治立枯病,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 ℃,当秧苗达到1.5~2.5叶时若膜内温度超过25 ℃则要通风,当秧苗早晚无吐水现象时要灌透水1次,秧苗达到2.5~3.5叶时要全天通风,夜间温度高于15.0 ℃时才揭膜,每4~5 d灌透水1次,2.5叶时施送嫁肥(尿素5~6 g/m2),拔秧前7~10 d完全揭膜炼苗[1]。

2.1.5盘土育秧。选用有软垫的盘土进行保温旱育秧,适于工厂化育秧,苗床保持湿润状态无水层,按秧苗生理需要,控制棚内温度、湿度小气候指标,可防止低温寒潮危害,培养壮秧,节省用种量。其播种育秧生产流程如下:播种后密封保温,棚内温度控制在25~35 ℃,出苗到1.5叶时密封保温,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 ℃,秧苗1.5~2.5叶时棚内温度保持在18~21 ℃,每天增加通风时间,每盘施尿素3 g,受旱时灌透水,秧苗2.5~3.5叶时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 ℃,逐步做到昼夜揭膜,移栽前2~3 d全揭膜,起秧前灌透水。

2.1.6无土育秧。在透光温室厂房内,将种子播在盘内,不铺不盖,人工加温、加湿,室内培育6~7 d,当叶龄2.5叶、苗高10~12 cm、白根结块时,经过3 d以上大田寄秧再分根炼苗后移栽。其生产流程为:播种后,温度保持在34~35 ℃,在相对湿度95%左右高温发芽,出苗现青后至1.5叶时温度控制在28~32 ℃,相对湿度80%左右,促根迅速生长盘结,秧苗1.5~2.5叶时温度控制在25~28 ℃,相对湿度70%左右,降温控湿,促绿壮苗,秧苗2.5~3叶时移栽寄秧田[1]。

2.2 早稻育秧基本环节

2.2.1种子处理。用浓度1%石灰水浸种3~4 d或强氯精500倍液浸种2~3 d或浓度10%多菌灵300倍液或浓度50%克菌丹500~1 000倍浸种2 d,催芽,使3 d内发芽率>90%。

2.2.2秧田准备。选择背北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块,结合耕地施足底肥,起沟做畦,耙平后放水浸泡,进一步把畦面抹光。

2.2.3确定播期。露地育秧,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 ℃时播种,旱育秧和盘土育秧在日均气温稳定通过8~10 ℃时播种。

2.2.4播种量。湿润育秧250 g/m2,旱育秧300~350 g/m2,盘土育秧800 g/m2,杂交稻旱育秧250 g/m2。

2.2.5秧龄的确定。育大秧的秧龄占该品种整个生育期天数的1/4,一般25~30 d,秧苗具4~6片;育中秧龄20~25 d,叶龄4叶。中晚熟品种育秧一般采用旱育秧或盘育秧,秧龄20~25 d,叶龄3~4叶。

2.3 壮秧标准

2.3.1湿润育秧。叶短挺健,基部扁粗无黑根,秧龄早熟种25~30 d,中熟种20~25 d。

2.3.2旱育秧。中秧秧龄20~25 d,苗高12~13 cm,单株有白根11~13条,茎基粗≥0.3 cm,带蘖率≥30%;大秧秧龄25~30 d,苗高13~15 cm,单株有白根13~15条,茎基粗≥0.3 cm,带蘖率≥50%。

2.3.3盘育秧。叶短上挺,秧龄20~25 d,苗高13~15 cm,单株有白根12~14条,根系盘结良好。

2.4 早稻烂秧的气候原因早稻的烂秧死苗统称烂秧。

2.4.1烂秧。主要指烂种和烂芽。由于致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烂秧的症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种子生活力丧失或浸种时受烫伤、药害而造成哑谷;催芽时根芽折损或高温烧芽;秧厢过于软糊,谷种沉陷闷芽;秧厢长期淹水,水中含氧量不足0.3%~0.5%,造成缺氧,使得物质转化效率降低,根的生长受阻,致使芽长扎根不稳而产生“跷脚”倒苗[2];秧田有机肥料未经腐熟,且用量过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或灌溉水源为矿毒水,毒害根系导致黑根烂秧等。但是,大面积的早稻烂秧往往与早稻播种期间的天气条件有直接的关系。

水稻幼苗对低温的忍受能力随秧龄增长而迅速降低。出苗的幼芽可经受短时间-1~-2 ℃的气温和土温,出苗至三叶期温度0 ℃就会受冻,三叶期以后低于5~6 ℃的气温就可使叶片受冻伤变白。秧苗对低温的忍受力与低温持续时间有关。低温虽未到致害温度的极限低值,但由于低温持续时间长,幼苗生活力下降而虚弱,易引起土壤和谷壳病原菌侵害而诱发病害的发生。

实际上,大多是持续低温与淹水的综合危害,如秧厢不平,低洼处积水,或基肥未腐熟,造成点片的土壤还原性强,在长期低温连阴雨天气条件下易成为烂秧的暴发点。因此,生产上早稻播种采用“冷头浸种,冷中催芽,冷尾播种,晴暖扎根”的措施较为适合。由于早春晴天可利用较强的太阳辐射,秧厢显著增温到11~12 ℃,故抓住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上,有3~5个以上晴天播种对秧谷扎根立苗有利。

2.4.2死苗。早稻秧苗2~3叶期受害致死的现象称为“死苗”。死苗有2种现象。一是青枯死苗,是从心叶开始萎蔫,进而转为针状。苗基不烂,由于死苗时叶绿素尚未分解,常表现为急性青枯死苗[2]。另一种是黄枯死苗,是从老叶至嫩叶逐渐变黄褐色,苗基腐烂。由于死苗时叶绿素已分解,表现为慢性的黄枯死苗[2]。

早稻秧苗死苗是由低温和病菌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低温导致早稻秧苗烂根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低温造成秧苗代谢活动能力较弱,吸收合成受抑制,生长停滞,抗病能力降低;二是由于低温引起原生质透性增加,氨基酸、糖等营养物质从根部向外渗透,为腐霉菌侵入根部创造营养条件,又由于腐霉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较低,4 ℃以上菌系就能迅速蔓延,于是低温就为腐霉菌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而旱育秧为腐霉菌生长提供较好的通气条件。因而,低温时间越长,温度越低,土壤通气越好,越易引起腐霉菌侵袭,越易导致青枯死苗[3]。

早稻秧苗在三叶期前后处于营养转折阶段。秧苗的抗逆力和根系活力较弱,此时若遇低温,则根系吸水力会受到限制。但是,由于此时蒸腾量低,水分矛盾不会立即激化,若天气突然转晴增温,水分代谢“入不敷出”,则常造成急性青枯死苗,农民总结为“低温得病,高温送命”,“秧苗不怕旱,就怕断奶寒”[1]。

2.5 青枯死苗的农业气象指标在天气急转晴的升温当天,日较差10 ℃以上;在降温过程中,最低气温低于10 ℃以下。在转晴的第2~3天,最高气温高于35 ℃以上,最低气温在10 ℃以下。早稻烂秧的天气可分为4种类型。①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型。在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持续5 d以上,温度低于水稻生物学下限温度10 ℃以下,阳光不足,根系不能生长。秧苗的光合作用和生活力大为减弱,养分消耗后得不到补充,使秧苗不能扎根、养分失调而枯黄死亡。这是当地早稻烂秧最多的类型。尤其是在扶针时烂得多,“秧烂一根针”就是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发生的[1]。②高温骤变天气型。在持续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结束后,天气突然转晴,最高温度陡升到35 ℃以上,水分供应失调,秧苗萎蔫而造成青枯死苗。尤其是在薄膜育秧和机械化、工厂化育秧方式下,发生此类烂秧死苗现象更多[1]。③冰雹、大风、暴雨天气型。在清明节至谷雨节之间,气温回升,对流旺盛,常形成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出现暴雨、大风和冰雹,使得秧苗受害而死苗[1]。④湿害与病害混合危害型。由于长期低温阴雨,日照不足,薄膜内通气不良,湿度大,绵腐病滋生蔓延,常诱发秧苗发霉和绵腐病的危害,造成烂秧死苗[4]。

2.6 防止早稻烂秧、培育壮秧的措施

2.6.1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与品种特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最适宜的早稻播种期。水稻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0~12 ℃,故一般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后有3~5个晴好天气作为早稻适宜播种期的农业气象指标。根据当时的天气预报抢住冷尾暖头播种,是防止早稻烂秧培育壮秧的关键之一。

2.6.2育水秧。掌握天气变化。科学排灌,以水调温,作好防寒护秧工作。从一叶一心期即可适当保持浅水层,一方面可以抑制腐霉菌生长(菌丝生长因缺氧受阻),另一方面可灌水保温,常利用“日排夜灌和晴排雨灌”的管理方法,以调节秧田水热状况。当寒潮侵袭时,气温剧降到10 ℃以下,必须灌深水护苗;寒潮过境后天气回暖时,逐渐降低水层;中午晴热高温,为防止卷叶萎蔫,要灌跑马水,以避免青枯死苗;三叶期施断奶肥,以确保秧苗生长需要。

2.6.3薄膜秧和温室育秧。根据天气变化做好通风透气工作,以防病菌滋生蔓延。当晴天中午高温在25~30 ℃以上时,要做好通风换气和喷水降温增湿工作,以防止高温烧苗。

3 结论与讨论

(1)早春是冷暖空气在当地势力相当的相峙时期。北方冷空气南侵后,常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湘中地区停滞,形成持续的阴雨低温寡照天气过程,给当地的早稻播种、育秧工作造成极大威胁。这是当地早稻培育壮秧和造成烂秧死苗的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2)抢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是早稻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有效措施,也是确保双季早、晚稻高产丰收的第一个关键性环节。根据多年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当地双季早稻的适宜安全播种期是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到10 ℃以后有3~5 d晴好天气的春分边至3月底为宜。

(3)薄膜育秧和机化育秧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做好通风透气工作,防止病菌滋生蔓延危害秧苗;在晴热高温天气的中午,要做好通风换气和洒水降温工作,防止高温干旱、秧苗脱水而造成青枯死苗。

(4)纵观近65年的早稻育秧方式的演变过程,以薄膜覆盖、工厂化育秧为最佳方式。这不仅可以防御春季低温阴雨危害,而且可以人为地调控秧田的温湿度变化,节约劳动力,提高成秧率,节省育秧成本,应大力推广。

[1] 陈耆验,娄底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早稻物候观测与早稻分期播种试验研究资料汇编[G].1957-1998.

[2] 南京农学院.作物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 周燮,曹显祖.早稻烂秧及其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4] 松昌省.水稻栽培新技术[M].肖连成,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in Spring on Early Rice Seeds Sprouting, Seedling and Countermeasures in Loudi City in Recent 65 Years

WANG Ping1, WANG Yan-qing2, ZHOUCHEN Dong-ren1

(1. Lengshuijiang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engshuijiang, Hunan 417500; 2. Loudi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oudi, Hunan 417000)

The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in spring on early rice seeds sprouting, seedling, rotting seedlings, and seedlings growth in Loudi in recent 65 years were summarized. The causes for rotting seedlings were analyzed, countermeasures for preventing low temperature hazard were put forward. The study will provide the agrometeorological basis for cultivating seedlings and preventing low temperature damage,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arly rice seedling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farmers.

Low temperature in spring; Rotting seedlings; Countermeasures

王萍(1963- ),女,湖南湘乡人,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气象服务工作。

2014-11-11

S 426

A

0517-6611(2015)02-050-03

猜你喜欢

死苗秧龄早稻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秧龄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及产量影响
机插秧移栽秧龄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水稻旱育秧死苗de成因与对策
早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