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015-12-17蔡慧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技能职业

蔡慧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 江苏 常州 213164)

论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蔡慧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 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大势所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和职业技能,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工学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宗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现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在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 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必要性分析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或者说是指大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目前,学术界的职业素养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1]。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学生的特色,是高职学生发展为职业人所必须的基础,是推动高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影响当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求职的重要筹码,也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已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一方面,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更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即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一个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职毕业生,往往更受企业的青睐,这样的学生不仅角色转换快,适应能力强,而且有责任感、善于团队合作,能在岗位上很快地发挥潜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职场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职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应当具有必备的知识技能外,更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活动。[2]工学结合作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这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核心是校企合作。

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新形势下举办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辟了新视野、新境界,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育人功能。二是工学结合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使教育工作更贴近职业、贴近岗位、贴近社会。三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赋予了新载体,突出了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促使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和职业技能。具体表现为:(1)员工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主体育人,学生在学校里,身份是学生,在实习单位,身份则是员工。因此,在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具体而言,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是企业对员工从业的基本职业要求。责任即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保持负责的态度,保证工作目标的及时完成。合作即员工要有团队意识和配合协作的能力,共同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作为职业人,这两种意识关系到个人和企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效率和利益,也是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是高职学生从业的基本要求。学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今后的从业需求,在校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认证,比如机械工程师、会计师、人力资源师等。这样不仅使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同时,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征是综合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综合考量,本文仅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重点强化员工意识和职业技能,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1)通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体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想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等课堂教学,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逐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养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技能实训中,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训练中提升职业素养。各系根据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和实训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行为训练,加强职业教育的渗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2)通过校企合作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大力推进实施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文化交流方面的互动和融通。以企业订单培养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实施全程、全面人才培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适应企业人才需求,适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和企业联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积极发挥企业在学生的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和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在学技术、练技能的同时,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培养熏陶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渗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突出技术文化特色,营造尊重科学、崇尚技术、德技兼修、学以致用的技术文化氛围。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在全校师生中大力营造学习技能、苦练技能、创新技能、层层比赛、人人参与的浓郁氛围,通过参加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使各级各类大赛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平台和提升学院影响力的窗口。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活动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培训等传播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入学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明确职业定位,增强职业意识,形成职业规划。立足校园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全面开展实践、实训、实习、竞赛等体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实现与企业人的对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当下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大趋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系统科学的育人体系。

[1]曾湘泉.变革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4—06—23(5).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责任编辑:文涵)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of high-qualit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bination of study and work,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consciousness of the staff and occupation skills,form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mbination ofwork and study;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ofessional quality

G715

A

1672—9536(2015)01—0048—02

2015—06—20

蔡慧(1982—),女,山西大同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职管理。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技能职业
盐工学人
——宋辉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职业写作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我爱的职业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