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2015-12-17陈小荣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灌输受教育者道德教育

陈小荣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陈小荣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途径四个方面论述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即以重视主体性、引导自主性为教育原则,构建生态文明判断结构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要与受教育者生态认知水平匹配,采用混合教育方法。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判断结构;生态文明教育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规范研究结合实证研究的成果,是当今西方最有影响的德育理论,对美国及西方的道德教育有着很深的影响,不断地被其他国家吸收,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生态文明教育是全新的道德教育

1.1 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内容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主要靠内心的自觉来维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了我国道德的内涵:以往的道德调节的是人际关系;生态文明调节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旨在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与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相比,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是全新的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生活的全过程,所有公民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包括如何做人、处事、待人等,还包括如何对待自然、与自然相处。

1.2 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相应的教育方式

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方式为教育方式,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教育方式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灵活的、多样的、符合个体要求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教育的对象分布于各个岗位、各个年龄段,接受教育的能力和时间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和行动,灌输模式无法发挥全部作用。通过比较,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比较适合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2.1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是指道德认知与道德发展的关系。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发展是指道德教育的目标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认知和发展是该理论的精髓。理论认为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的发展水平不会超越认知的发展水平。一个人的道德发展首先源于道德认知,然后根据认知对事物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行为,道德也就自然发展了,即道德是按照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发展的逻辑顺序发展的。

理论中提出两个观点:一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发展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教育应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而不是背记道德规范或条例;二是认知的发展是儿童的认知结构与环境结构之间的一种对话,参与社会活动能提高道德的认知水平。[1]

2.2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理论注重道德的层次性,“道德发展存在一定的阶段”的观点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不同的道德阶段有着不同的道德判断以及做出此判断的道德认知框架,道德阶段对应着道德判断的结构水平,也对应着道德认知结构。

理论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对道德发展进行阶段划分的。判断内容是对事件的看法,判断结构是形成判断内容的过程,是对事件看法的理由和证据。对同一个事件,处于不同道德阶段的人的判断内容可能会相同,但判断结构却不一定相同,科尔伯格的“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

理论中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认为道德阶段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按照序列逐级向上发展的,较高阶段是对较低阶段的加工重组。

2.3 学校道德教育思想

理论指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步培养、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或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然后激发学生内心在道德上的冲突和分歧,最后向学生揭示比他现有水平高一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2]

针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发展机制,不能靠外在的灌输或强制力量来发展,理论先后提出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和公正团体法两种教育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各种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力发展。公正团体法主要是利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作用:给学生营造有着道德氛围的、公正结构的团体,一方面使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发展团体中的自我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内在道德的认知发展。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德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都有明显帮助。

3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着自己发展的时代背景:起源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求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潮流背景,主要研究学生及学校的德育,反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现状不同,因此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时不能生搬硬套,应有选择地借鉴学习,不仅要考虑到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还要考虑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研究对象。

3.1 教育原则:重视主体性、引导自主性

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头至尾都是为个人主义服务的,理论中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选择权,反对权威的道德灌输。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但理论中尊重个体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的理念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多样的社会,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个性带来了发展的空间,人们越来越自我,更加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在一个社会中自由是相对的,如果完全地放任自主,那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应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还应引导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积极地接受教育内容并内化,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观。杜威曾说,想让一匹马饮水,可以将马牵到河边想方设法让它主动低头饮水,而不能强按着马头逼它饮水。重视主体性、引导自主性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会让受教育者感到反感、不适,因而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效果。

3.2 教育目标:构建生态文明判断结构

理论中对判断结构的重视应该被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借鉴。理论从多方面指出道德判断的重要性:道德判断的发展与认知发展的阶段是相平行的;道德发展的水平是根据判断结构划分的;不同的判断结构产生的行为有着不同的意义等。重视判断结构符合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要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最终选择,更是最终选择的原因。例如,一个公民为了自己家喝的水不受影响而制止自家附近的环境污染行为,另一个公民出于对环境的保护而制止某环境污染行为,这两种行为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这两种行为的性质是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例子中的第二种判断结构,这种判断产生的行为是持久的,有利于我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学会判断、选择,是我国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3.3 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生态认知水平匹配

虽然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但从我国道德教育的过去来看,教育者往往将成年人的道德强加于未成年人,忽略了未成年人的需要和认知,造成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脱节,影响德育效果。科尔伯格曾指出传统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对学生的道德判断产生重大影响,就在于它忽视了匹配问题。为了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我国应该借鉴阶段论的观点,将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对应起来,促进受教育者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逐级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首先判断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态文明层次,然后向其提出高于现阶段的要求,来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3]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所处的层次与年龄之间不是对应的关系,个体生态文明认知水平受到理智和社会角色承担的制约,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对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来说,如何划分和判断受教育者的生态文明层次、如何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按受教育者的层次呈现给他们,是需要探索的难点。

3.4 教育途径:混合教育

混合教育就是将多种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3.4.1 传统灌输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

理论中的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是目前被广泛采用并且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既有利于判断能力的培养,又很好地贯彻了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原则,应该运用到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中来。现代科技的发展拓展了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应用,为之提供了更多的讨论途径,以更多的方式组成团体,如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站、手机、微信及QQ等社交平台,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教育,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参与讨论或接受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不但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还应保留并发扬传统灌输的教学模式。理论中否定了传统灌输,然而传统灌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生存土壤。不管是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还是构建判断结构,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可避免地要传授相关的知识、经验、意识,传统灌输这种直接传授的教学模式就既有必要又简单易行。灌输被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历程和建设实践已证明这个原则是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在运用灌输模式时要遵循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原则,不能强制性灌输。

3.4.2 生态团体教育法

理论指出团体对个人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正团体法使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是科尔伯格划时代的贡献。[4]重视道德学习环境,创设隐性环境已成为道德教育研究的一种趋势。我国有着较强的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生态文明教育面对的是全社会,有必要利用生态团体的作用来开展教育。生态团体教育法就是在一个团体中,利用生态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的设施环境营造出生态的氛围,并让成员们分别承担一些角色参与民主管理,通过环境的耳濡目染、参与管理的责任感、群体的规范和榜样、教育者的引导等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团体可大可小、没什么特别的要求,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企业、一个社区、一个地区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团体。

3.4.3 实践教学法

实践体验教学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教育中。理论研究证明了道德与实践的关系,指出德性发展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承担一定的道德角色才可能发展道德判断的水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文明教育应设置实践的环节,通过实践来发展和巩固教育效果。

[1]冯增俊.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建构观的探讨[J].外国教育研究,1994(2):1—5.

[2]刘永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13—115.

[3]王红军.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70,172.

[4]万正维.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学校德育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7):67—69.

(责任编辑:杨阳)

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cognitivemoral development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hina.Firstly,the paper introduces the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And then,the paper relat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theory to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The enlightenment comes from four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including the principle,the goal,the content,the educationalway.

moral judgment struc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cognitive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G417

A

1672—9536(2015)01—0015—03

2015—08—1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2015SJB653);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南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2014CNT031)

陈小荣(1975—),女,江苏如皋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灌输受教育者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