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南

2015-12-16丁德良李娟章临婧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方略支点

丁德良++李娟 章临婧

[摘要]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基于继往开来的历史方位,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地位及其意义;突出强调改革的正确方向及原则要求,使全面深化改革有了前进指针和基本遵循;阐释了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所要达到的“总目标”,从治理、改革、现代化三向维度立起了撬动中国改革发展的支点;既探索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又给出了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的可行方略。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意义;方向;支点;规律;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改革问题进行阐述,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包括: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思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思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于改革核心问题的思想;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关于改革目的及条件的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关于改革的市场导向的思想;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关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关于改革力量源泉的思想等。这一系列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继续改革”、“要什么样的改革”以及“如何推进改革”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指南。

一、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基于继往开来的历史方位,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地位及其意义,为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拓展中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开宗明义把改革摆在了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回顾历史,党领导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1978年,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当时作出这一决策,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是: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受严重损失和挫折,政治局面混乱,国民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出路只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起来,振兴中华民族;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党、国家、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上层建筑看,民主法制走上正轨,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思想解放、政治稳定、教育勃兴、文化繁荣、科学昌明;从经济发展看,社会生产力极其解放,社会财富极其增长,人民生活极其改善。习近平对改革的历史意义作出断定:“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2]

今天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怎样诠释改革的意义?不仅“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而且“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4]“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要义在“深化”,关键在“全面”,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系统、整体性改革。站在新的起点上,需要赋予改革全面深化的时代特征。

这是打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场大决战的时代需要。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中关键一步。21世纪第二个10年,是圆梦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能不能迈出新步伐、有没有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确实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5]

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6]全面建成小康在本质上是发展的问题,这个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小康梦的升级版,为中国梦注入更多鼓舞人心的内容,同时,也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言,其基本特征是“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7]这势必要求构建起一整套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8]

这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问题的迫切需要。进入“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中国的问题确实“不比发展时少”。习近平对“中国问题”进行了冷静剖析。一是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9]二是现有体制存在弊端。“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10]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11]三是国际国内的潜在风险。“当前,我国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12]要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抓紧推进全面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也是改革深化进程逻辑的自身需要。30多年的改革历程,使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出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时至今日,我们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3]改革越深入,就越要触及深层体制弊端,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利益主体多元,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制约。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习近平告诫,“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改革不能再是单项推进,只有全面深化,才能解决面临的矛盾,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总之,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几个“是”表明当代中国正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改革的地位与意义,同时也表明改革正在进入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这种“壮士断腕”般的“自我革命”,彰显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社会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改革必将进一步诠释其战略意义。

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突出强调改革的正确方向及原则要求,使全面深化改革有了前进指针和基本遵循,必将导航“中国号”巨轮过险滩闯激流劈波斩浪续航万里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不仅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其敏感程度、复杂程度也前所未有。当前,如何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毫不动摇地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回首30多年的改革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正在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习近平首先对改革进行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4]并非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其次,强调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保持政治定力。“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5]“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16]再次,坚持改革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要坚持如下原则要求:一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7]二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8]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明确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弦易张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体制改革向何处去,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19]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要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做到“三个进一步解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20]因为这不仅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条件。只有做到“三个进一步解放”,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个进一步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

习近平对改革的方向及原则要求的强调,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澄清模糊认识的重要武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们既不能盲目推崇西方“普世价值”,也不能脱离实际、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一定要准确把握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按照中央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那些能改的、该改的,要一改到底;对那些不能改的,要始终坚持,一以贯之。毛泽东曾经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旗帜就是方向。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方向问题都至关重要。通过方向正确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使中国模式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反复阐释了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所要达到的“总目标”,从治理、改革、现代化三向维度立起了撬动中国改革发展的支点

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多次使用“治国理政”、“制度建设和创新”等概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则明确将改革的目标概括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后又多次进行系统阐述,深刻揭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及其相关要求。[21]

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提升到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并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熔铸为改革的“总目标”,这样的顶层设计,不仅是一个充满战略意义的改革擘画,更是人类制度文明建设的全新征程。其深远意义在于:一是丰富了现代化的内容,提升了现代化的高度。对现代化的理解,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周恩来曾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后来进一步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习近平则进一步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表明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因素。由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飞跃,一个国家对制度现代化要求越高,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也相应越高。一个国家可能拥有现代工业文明却缺失现代制度文明,而一个拥有现代制度文明的国家则不可能缺失现代工业文明。二是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抓住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治本之策。怎样成功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即使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的时代巨人,也无法给我们提供现成答案。一些国家由于这方面的不足而社会动荡、政衰人息。我们党在执政60多年的治理实践中,走过弯路,更开辟了新路,积累了经验。逐步认识到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总体值得肯定。然而,相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正义的关系……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让我们以全新角度思考国家治理问题。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牢固基础。三是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新构想。如果说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正式发动,1984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1993年是改革进入制度创新时代,那么,现阶段的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就不仅是制度创新,而且是涉及各个领域的制度变革;是依据系统思维,关注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起一整套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改革;是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机结合、共同完善的改革;是从治理理念到治理结构、从治理机制到治理效率全方位深层优化的改革。总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丰富的改革意蕴,概括来说,就是“六个紧紧围绕”的改革路线图。

中国的改革正在开启一条制度现代化之路,“变则通,通则久”,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只要聚合13亿中国大众的民心,化为在中国道路上驱动改革的神力,中国充满活力的治理转型,必将成为21世纪制度文明的变革典范。

四、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高度重视改革举措的落实,既探索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又给出了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的可行方略

全面深化改革是个复杂艰巨的工程,要善于从纷繁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不断探索和把握其内在规律。习近平多次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先导,但切忌异想天开,实事求是是目的,要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要注重改革措施的整体效果,但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要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也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随着改革的深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二者要辩证统一。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要稳扎稳打。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这六个方面的关系,反映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深邃的政治智慧,是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之门并将其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向前进的金钥匙。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改革集结号已然吹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正是这“最后一公里”的落实环节在考验着我们的“胆”、“识”、“才”、“能”。一要果断拿出改革勇气。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会碰到困难、遇见阻力,这无疑对改革者提出了“胆”的要求。习近平指出:“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22]全面深化改革,呼唤改革者的政治勇气,要求在其位必谋其政的责任担当。敢于突破既得利益,才能让改革措施落地。二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对改革者提出了“识”的要求。不仅领导者个人对改革规律要有认知,善于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更要善于在人群中化为共识。人心齐泰山移,何况正值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之时,统筹兼顾任务艰巨,凝聚共识难度加大,整合意识更加必要。要加强学习,致力宣传,强化引导,及时回应。三要重视探索改革方法。习近平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做了一系列论述。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的“三性”: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3]在突破方法上,有“四从”选择: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差异性政策的关系”。[24]四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就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就要对中央精神融会贯通,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把全局改革部署对接具体现实、付诸具体实践。

[注释]

[1][2][3][8][9][10][12][13][15][16][17][18][19][20][21][22][23][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4-9-3.人民日报,2014-9-4.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3-12-26.人民日报,2013-12-27.

[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北京:半月谈,2012(22):6-33.

[1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2014-9-5.人民日报,2014-9-6.

[1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江西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14ZB06)。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方略支点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给自己一个支点
论用“势”的方略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
西周开国方略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