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发展视角下高职德育环境建设的原则探析

2015-12-16肖国香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原则高职

肖国香

摘要: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构建优质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德育环境理论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建构和优化必须遵循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精神文化环境和物态环境建设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系相统一等原则。

关键词:高职;内涵发展;德育环境;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37-02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是以反映高职院校本质属性的办学定位、育人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就业服务等各个要素的深层次发展,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和特色办学理念的坚持是内涵发展的核心。以注重内涵发展求生存的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构和优化德育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常态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优化高职德育环境的理论依归

教育者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引领教育对象认知,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高校德育环境是一切物化形态环境和隐形精神文化环境的综合体,它影响和制约高校德育活动的有效性和大学生的成人和成才。高校德育环境包括外部社会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物化的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各种物化形态的建筑、景观和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等。学校制度环境是指学校自身组织的建构和运行的岗位职责及相互关系界定,以及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是指通过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风、师风、学风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师生精神面貌等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德育环境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理论为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重视德育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创造人”阐明了环境决定人,人生活在环境中,人的发展也受环境制约。马克思在充分肯定环境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认为人不能消极被动的受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阐明了人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能动性,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生产性。高校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和导向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也习染成一种符合环境的特性,并被环境同化,形成健全的社会人格。

二、内涵发展视域下高职德育环境建设的原则

只有科学和谐的德育环境才能带来积极效应,追求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特别重视建构和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导向和育人功能。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德育环境理论,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遵循德育生成规律和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优化和建构具有高职特色和积极效应的校园德育环境。高职院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依照以下原则来进行。

(一)把握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育人导向

如今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和焦点就是大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大学生”是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首要问题。大学教育具有政治属性,高校德育总是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为一定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为此,高职德育环境建设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反对和抵制各种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和各种社会思潮,以文化人,以优良的校园德育环境育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长期砥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

高职德育环境建设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的同时,还要实现德育环境建设内容、方式的科学性和德育结果的价值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德育教育规律,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统筹规划,运用现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将心理学、社会学和运筹学等学科有机结合,立定德育环境建设的整体构架,不断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在改造传统环境中,赋予时代气息,并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优化组合物质德育环境、制度德育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达到功能互补的强化和教育合力的形成。

(二)坚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物态环境建设相统一的原则

由校园生态环境和有形的物质环境构成体现学校“硬实力”的物态环境,在学校的办学岁月中累积而成。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典雅别致的教育教学设施、风景优美的校园风光等会带给师生生机盎然、神清气爽、优雅从容的精神颐养。

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不可淡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校园物态环境建设需要规划和设计,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等融入其中。校园的长廊雕塑、楼堂馆舍、学校LOGO、校园路标等要蕴含大学文化、职业文化,要充满着人性关怀,让物化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心境、意愿和灵感等无形资源,给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做到每一个学习生活场景都能育人,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求。

(三)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突显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另一层类。高职院校有别于普通的综合性大学,兼具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和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还要用文化熏陶和感召学生,只有技术技能教育沟通人文素质培养、专精兼取博学才可构成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学校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高职教育的个性、校本个性。

高职院校在优化校园德育环境的过程中,要体现高职教育个性。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应用”、“技术”等个性化的特征,在校园物态环境的构造、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要彰显出技术文化体系的文化取向。例如金融职业学院修建金融文化长廊、货币金融博览馆,校园楼宇由广义金融行业的企业冠名等,如此种种,打造出了金融职业特色校园,营造了金融行业氛围,加强了金融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

每所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都要寻求自身的校本特色,避免校与校之间相同元素太多、个性不足、文化气息太少的缺陷。虽然每个学校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累积了自身的办学成果和历史文化底蕴,但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还需与时俱进,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学生教育活动等方面寻求特色、打造品牌。例如金融职业学院打造“三维文化”(即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育人体系,在校园物质德育环境建设和学生文化活动的开展中融入“三维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坚持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针对性

校园德育环境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内的诸要素只有在主导目标下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产生1+1>2的效能。如果教育中各种教育因素零乱且缺乏协调性,就会出现“短板效应”,教育的总效应复归于零,甚至使学生产生思想混乱,发生教育影响的负效应。因此,高职德育环境建设必须把握住系统性的特点,树立“大德育”观,战略谋划、整体协调,全盘统筹,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在大众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的不同学业经历,会使他们在身心发展、学识技能基础以及教育需求上都存在着差异。在教育需求方面,有的需要获得大专学历;有的需要专升本,提高学位层次;有的需要解决就业创业问题;有的只想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等等。面对需求各异的教育对象,高职院校的管理应当采用不同的应对模式。在德育环境建设中注重层次性的考量是为了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

(五)坚持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原则,力求实效性

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使得多元文化呈现碰撞和交融,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交织着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失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也带来了高职院校生源的危机,生源危机使得招生来源多样化。如此的社会万千镜像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德育工作者要面对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坚持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特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优化和开发校园德育环境建设,随“变”而“变”,注重环境教育的时效性,这也是高职院校注重内涵发展,应对生存危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德育环境已不再是单一的现实环境,还包括虚拟的网络环境。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必须拓展新阵地,开辟新载体,要充分利用微信公共服务平台、短信、电子邮件、QQ群、人人网等多种新媒体开展网上聊天互动,传递正能量。当今高职教育要回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常态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就必须由“技能本位”回归“人格本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良知、职业操守等“软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在注重时代性的同时也不能淡化对历史传统的继承性,要实现二者的统一。高职院校担当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功能,以育人为天职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适应时代潮流,因时而变,因势利导,汲取传统经典文化中的营养,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田建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视角[J].山东电大学报,1997,(l).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宋俊骥,李莲英,王安邦.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11).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原则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