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高校工科学生的就业工作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2015-12-16任涛秦志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苏南地区工科

任涛 秦志凤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目前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每年毕业生数量都在递增,太多的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工科大学生就业面向生产企业,而我国的制造业相对较多,所以就业形势相对好一些,但在当前的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在就业中地域差异是一个大的因素,我国南北方企业发展模式不一样,所以工科生的就业方向也不一样。本文就苏南地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特征与现状做以分析,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苏南高校;工科学;就业;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25-02

一、苏南地区工科学生就业特点

(一)就业面向生产型企业

工科院校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我国工业生产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科生是生产企业急切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在苏南地区,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南方地区工业的发展,所以目前在苏南地区有许多生产型企业,他们对人才是极其渴望的。因此这些地区的地方教育,也在为对学生未来就业考虑,大量开展与企业需求相近的专业课程安排。据相关数据统计,安徽省的工科院校中有35个本科专业,工科专业有17个,另外工科专业招生规模也占总招生规模的70%左右。目前苏南片区的生产型企业正处在发展的高峰期,效益规模化大,多数厂子是批量性生产,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技术要求高,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而高校培养往往可以实现技术的精准化,大学生的素质较高,好管理,这也是工厂愿意接受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二)就业形式乐观,但也存在结构性矛盾

相对而言,工科学生就业的环境是比较乐观的。据中国人事部发布的消息,我国的工科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35%~45%,高校就业需求排名前十名的专业50%都是工科,而且前十名专业中需求大学生的数量也占到总需求的36%,因此,总体而言,供求是比较平衡的。近年来,高校加大了工科教育的力度,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的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有可能是现在市场形式变化太快,慢慢的需求和供给失去平衡了,高校开展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结构产生了矛盾。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打开了我国的工业市场,我国苏南地区的经济也在随着世界经济形式不断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和专业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高校开展专业教育要严密重视和企业的联系。一般的教育都需要2~3年的校园培养,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可能现在急需的人才,过几年就不那么需要了,所以目前工科院校在学生就业的结构上还需要再改进。

(三)不同群体的就业期望不同

苏南地区的工科大学生也与其他各地区的大学生一样,在就业期望上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较想往大企业发展,特别是对外企的期望值很高;而来自小城镇的大学生,多会选择离自己生源地较近的地方工作。另外,男、女生在选择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女生相对选择在外企或政府机构的较多,而男生更愿意接受挑战,多会去国企或工程型企业工作。

二、苏南地区工科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开放,经济发达,尤其是南京及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区。有数据显示,这些地区,每年接纳38.44%的毕业生。大量的毕业生选择来南方工作,也增加了苏南地区工科学生的就业压力。目前苏南地区工科学生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就业人口剧增

我国2013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699万,2014年毕业生数量是727万,2015年毕业生数量是749万,数量还在逐年递增,这其中还不算每年没有就业的人数以及以其他形式就业的人数。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现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民担忧的问题。尽管苏南地区有自己的就业优势,但是在全国就业环境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苏南地区也同样面临着供大于求的状况。这与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即企业在不断地改革中,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中,而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的滞后性,学生进入社会的技能不是当下企业最需要的,往往会造成就业困难,目前已就业人口中多数是专业不对口的。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提高。不少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过得太放松,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实践技能只是在应付考试,这是教育事业的失职。在当前竞争残酷的状况下,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就业依然是个大问题。

(二)就业单位招聘减少

因为经济危机,我国苏南地区大多企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特别是IT、机械和汽车等制造行业,而工科生多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企业选择大学生来工作,其实也会有一些顾虑的,毕竟每个企业都希望员工创造价值。大学生刚出校门,只是对技术原理掌握较多,虽然工科学院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但是具体的工作经验还是欠缺的,可以给企业创造的价值有限,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企业还是愿意去选择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才。近几年来,工作竞争压力比较大,许多在职人员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他们准备随时换取更好的工作,这也是加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三、工科学生就业指导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当前就业环境如此激烈,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工科学生的就业指导要针对工科学生的自身的特点以及就业期望做出合理的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就业需要做出合理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实现合理的期望。分析就业市场的发展,更加要关注市场的具体要求,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时间做出较为准确预测。学校教育严格根据市场要求改进,为每个学生制定合理的就业指导意见。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自身期望的正确引导,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分析,如学生在就业中可能会考虑多个因素,比如地理位置、企业模式、薪资待遇等,就业指导就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二)苏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苏南地区的发展是相当重视的,2011年12与19日,温家宝同志在苏州考察,提出了以苏南5市为整体而谋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想,在苏南地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苏南地区形成高新科技、生态环保、现代服务为主的产业集群地。苏南地区有非常优越的人力资源和地理环境,是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集中地;这里有一批国际水平电子理论与实践技能,领先国内外的科研院校和高等院校,相对而言这里的劳动成本较为低廉;苏南地区水路、陆路交通便利,又紧邻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极大的便利条件供各个行业发展。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式给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让工科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工科学生就业指导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加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形成,这无疑是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苏南地区的工科学生也面临就业困难,这其中教育的方面需要反思,如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思想有没有贯彻在教育中,对于工科学生就业指导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有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现代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对于自身课程的设计与企业发展方向之间有没有一个好的链接,这是最关键的。

在贯彻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的时候,高校首先要明白,不论是高校教育还是企业需求,它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创造价值。就业最大的资源就是企业,地方发展中企业选择的方向,一定情况下就是教育的参考方向,学校教育要早一步了解企业未来需求动向,提前开设相应专业实践,这样才不会造成人才及资源的浪费。同时校企合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模式。高校与企业联手,高校教育应该从解决科技难题、构建科技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开展工科教育。高校要真正从企业需要的实处实现教育事业,这样工科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会增多,教育也可以节约更多资源进行新的科学研究,来更加全面的促进企业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再添资本。但需要注意目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是为了让学生更了解企业工作模式,积累工作经验,而不是满足一些贪图者的私心,令他们赚取外快。另外,企业也要明白,实习生就是企业未来的主力军,他们不是廉价劳动力,需要给他们公平的待遇。

四、结语

苏南地区当前的就业环境也是相当严峻的,但是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地方经济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于苏南地区的创新示范园区,国家投入的资金、技术和重点科研项目力度十分大,这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另外,各大高校也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对工科应用专业教育实行更加准确地的定位,对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在不断进行调研,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思想正在深入教育机制的方方面面,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从意,袁兴国.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基于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5-6,20.

[2]张秀荣.地方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拓宽就业门路的主要措施——以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理论观察,2014,(2):156-157.

[3]张晓卫,张华,仲荣慧,等.浅析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及对策——以南通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6):16-17.

[4]李佩桦,谭永宏.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训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5):62-64.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苏南地区工科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高职工科学生工程项目实施能力提升研究
面向工科学生的高职工程学通识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