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电气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探究

2015-12-16许诺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许诺

摘要:电气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程种类多,面向学生层次多、专业多,且开设的实验很多以电源为载体,对学生操作要求高,实验危险性大、事故突发性强,由此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高、难度大。文章针对高校电气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05-02

一、绪论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中的核心和关键学科之一,其应用实践性强、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电气实验室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活动场地[1]。电气实验室按其面向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教学实验室,包括电路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等,主要面向校内本科1~2年级全部工科学生开放;另一类是专业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包括电机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验室、控制理论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等,此类实验室主要面向以电气学院为主包括信息、机械、能源、生仪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可见电气实验室开设的实验种类多,面向的学生层次多、专业多,由此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如何针对电气实验室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电气实验室安全隐患分类

论文[2]将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9类,在电气实验室中,涉及到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有火灾事故、电气设备伤人事故、设备损坏事故、失窃事故等。根据多年实验室安全检查的情况,引起这些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安全隐患可分为以下几类。

1.插座使用不规范。在检查中发现,有些实验室师生安全意识不强,已经破损的插座、从墙上脱落的插座用胶带纸粘一下继续使用,甚至已经烧黑的插座还在继续工作,这极易引起发热从而引发火灾事故。

2.接线板使用不规范。在检查中经常发现破损的接线板用胶带纸粘一下继续使用;木质接线板、万能接线板、串接使用接线板还在使用;空调、微波炉、冰箱等大功率电器未使用固定墙插,而是通过接线板连接使用;更有甚者几个大功率电器共用一个接线板;接线板直接放在书、纸盒等易燃物上。这些都是接线板的不规范使用情况,极易引起接线板发热,引发火灾事故。

3.电气设备使用不规范。有些实验室的师生没有规范地按要求使用电气设备。如将烘箱直接放置在木质桌面上;未经允许直接使用明火电炉;用热得快模拟电路负载时,热得快直接放在塑料桶中将塑料桶都烧化了;功率负载未经绝缘材料隔离而直接搁置在地面上;在实验室使用取暖设备;使用早已禁用的花线;将纸盒堆积在大功率设备上;饮水机干烧;充完电后手机充电器未拔。这些不规范的使用情况,极易引起火灾事故和触电、爆炸等电气设备伤人事故。

4.学生以实验室为家。这种现象在以研究生为主的科研实验室比较普遍。因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老师又对学生比较关怀,将实验布置得比较温馨,学生渐渐就开始在实验室烹饪、留宿,这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烹饪时容易产生明火,就易导致火灾;食物残渣易引来老鼠,老鼠进入实验室就会咬破电线等,导致短路等设备事故发生。实验室按规定不能留宿,一般在深夜11:00以后实验楼大门就会上锁,因此若晚上发生火灾的话,学生就将被困在楼里,非常不安全。

5.其他的一些不安全行为。另外学生的一些不良实验习惯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如在实验室使用明火蚊香,这极易引发火灾;在实验室的消防通道中堆放杂物,给火灾逃生带来很大的隐患;在实验室中乱拉乱接电线,一个不注意就容易引发触电事故。

三、电气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教育趋于淡化。因现在的高考科目设置是不强调实验操作的,更不用提实验的安全教育了,因此大学生在入学以前没有系统接受过实验室安全教育。而在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电气实验室之前安全知识很薄弱,安全意识也不强。如电类实验中常用到的电烙铁,用完后忘了切断电源,是新进入实验室学生常犯的错误,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安全工作人员缺少职业训练。由于高校的安全体制问题,具体到院系和实验室时,安全工作基本上都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兼任,他们本身有很繁重的实验教学任务,很难花较多时间与精力在安全管理上。学校对安全工作人员也缺少训练,使他们职业素养普遍不高。而电气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对专业性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的安全职业素养,其安全管理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3.安全制度只为应付检查,没有落到实处。随着高校对安全工作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但很多制度是为应付检查和评审而制订的,没有专门针对电气实验室的特点来制订,没有根据每个实验室的要求、仪器设备的安全要求来制订。因此虽然有一整套的制度,但没有很强的可执行性,也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和记录,形同虚设。

4.安全检查流于形式,缺少后期跟踪。由于安全工作人员缺少训练,安全制度没有落实,使实验室安全检查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问题,或发现了安全隐患也没有在后期进行跟踪,使得问题不能得以解决。

5.实验室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上述四点主要是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在实验室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验室用房紧张且布局不合理;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等安全设施配置不足且陈旧。例如:有些实验室存在供电线路老化现象,而作为电气实验室,每年都会新增大功率的用电设备,造成用电负荷大量增加,存在火灾隐患;有些实验室内拥挤不堪,室外安全通道被挤占,使高压电器设备与学习区域不能完全隔离,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电气工程类实验室中用电设备产生静电是无可避免的,但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爆炸、火灾、电击伤人等安全事故,有时还会使电子元器件误动作,造成其他安全事故。

四、高校电气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对策

1.明确安全责任,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建立院系一级的安全管理体制,明确具体负责人,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责任到人。

2.分类制订和落实安全工作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电气工程实验室种类多,有弱电、强电,还有高压实验室等,而安全操作规程的使用者很可能是对仪器使用不熟悉而又临时要用到该仪器的师生。因此要针对各实验室的特点制订可执行性强、明确易懂、便于查阅的安全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且层层贯彻落实,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3.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实验成为自觉行动。实验室安全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力争从源头上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

安全教育应全程化、规范化。安全教育需始终贯穿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进入电气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校外参与实验的人员都必须接受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不同层度的安全教育。对于进入电气基础教学实验室的人员,因人数多,实验仪器、实验类型比较标准化,且是弱电实验,可由实验员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实验教育。而对进入专业实验室的人员,因实验仪器多样,实验种类多变,专业化要求强,有些甚至是强电实验、高压实验,因此对实验人员的安全要求更高,要根据所进入的实验室及所进行的实验进行针对性的安全培训。

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可开展安全咨询日活动、安全报刊设计、安全知识竞赛、应急预案演练等多种形式,增加安全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师生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4.安全检查到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目前安全检查流于形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检查本身缺乏可操作性,检查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因此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队伍,制订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安全检查内容,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使检查人员能逐条对照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出恰当的安全隐患整改方案。

5.制订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根据电气实验室的特点,制订科学、完善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使得在突发事故时,能及时、有序、高效地做出反应,使事故能及时得到处理,伤员能迅速得到救治。

6.尽可能地改善实验室安全硬件条件。物是安全系统中的基本因素。尽管实验室经费紧张,用于安全管理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但还是应尽可能地改善实验室的安全设施,经常检查设备的安全情况,建立设备档案。利用有限的经费,有计划地对陈旧的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换,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牵涉到强电实验的实验室都应配备容量合适的漏电保护装置;功率较大的电气设备,使用专线,以避免由于超负荷而引发火灾。

五、结语

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是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安全的实验室才是最好的实验室,因此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切实落实安全制度,健全安全责任体系。相信只要上下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志强,郑帅,陈翠丽,等.高校电气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7):293-296.

[2]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

猜你喜欢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