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丹书艺术理论专著述评

2015-12-16孙茂华

中国美术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术史解剖学劳作

[内容摘要]姜丹书先生是我国民国时期图画手工教育家、书画家,出版了多部艺术理论专著。先生撰写的《美术史》《美术史参考书》《艺术解剖学》和《透视学》是国内当时最早的美术教学理论书籍。《劳作学习法》《小学教师应用工艺》更是我国早期手工艺教育和劳作教育先驱的见证。本文重点梳理了姜丹书已出版的艺术理论专著,凸显姜丹书在艺术教育史上的特殊历史地位。

[关键词]姜丹书 艺术理论

姜丹书,字敬庐,别署赤石道人。1885年出生于江苏溧阳县西乡南渡镇大敦村。1911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画手工科。历任教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华东艺专等院校。1962年6月8日患心肌梗塞卒,享年78岁。

先生初授西画,后从事中国美术史、艺用解剖、透视等课程教学,均为中国之首创。亦喜作国画,尤长于画红柿、红叶。工诗,健谈,传世作品有《黄山图》,图录于《现代书画集》。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和教育事业中,姜丹书出版了诸多艺术专著,都填补了当时国内艺术教科书籍的空白,这几本书在当时是有筚路蓝缕之功的。

(一)《美术史》和《美术史参考书》

民国元年9月,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令,其中师范学校规程的第二章第二十二条就要求开设美术史课,由于当时没有师资,也没有教材,只能是“得暂缺之”。姜丹书曾言,我的老师没有把这个衣钵传给我,也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美术史教科书。于是他积极收集资料,边学、边教、边编讲义,经几年努力,编撰完成《美术史》(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追溯20世纪初的各类美术史著作,大多数缘起于教学需要,或被各级学校采用为教科书。这些出版物为新型的美术院校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美术史或外国美术史以及教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姜丹书先生的《美术史》在编写体例方面独树一帜,在美术史通史研究上开了先河。它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采用通史体例,分别叙述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的嬗变和各自的艺术特征。上篇讲述“中国美术史”,不用朝代编年的方法编写,而是按照艺术门类分类编写:第一章论建筑,第二章论雕刻,第三章论书画、印章,第四章论工艺美术。下编讲述“西洋美术史”,按照历史发展分为上、中、近世期三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依次介绍了埃及、东方列国、希腊和罗马等国;第五、六章介绍中世纪美术和宗教美术;第七、八、九章介绍近世纪美术史。不仅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初盛和衰退,还分别论述了中欧和西欧的德意志、荷兰、西班牙、法兰西以及英吉利的美术,最后总结并附上《世界美术系统图》。书中介绍的西洋美术史为国内最早的关于西洋美术史方面的著作。这本《美术史》将中国美术史置于世界美术史的讨论范畴,为学习者开拓视野,不再限制在中国传统书画史的范围中,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他将工艺美术提高到美术史的高度,为学习者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范畴。在新兴的美术学科萌芽时期出现这样一部美术史专著,把世界美术分为中国和西洋两大体系,使得我国美术史研究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并为美术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全书虽简略、较杂,但不失其第一著作的位置。

为了使学生在课外更好地学习美术史知识,翌年,姜丹书又出版了《美术史参考书》。这是百年来我国出版最早的具有现代美术教育意义的教科参考书。书中还收录了《巴拿马运河图》,此图为先生任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时设计,由学生吴善蕙刺绣而成,此图曾在1915年巴拿马运河落成典礼中荣获万国博览会荣誉奖。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新美术教育的发展,传统画史画论、美术理论、美术史等教学和研究也相继开展。

据目前史料显示,姜丹书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工艺美术”专有名词的。所谓工艺美术,《美术史》中提到:“工艺之带有美术性质者,即合有装饰的意味者也。其主要品类为陶瓷、铸造、染织、刺绣、髹漆、琢金玉诸工。”姜丹书在那时就把这些器物定义为工艺美术。从“美术”来源考订来看起源于日本。然后,美术与工艺的结合演变成“工艺美术”一词。先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得风气之先,吸收融合西方艺术、科学、工艺、技法等各方面知识,结合本土文化,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撰写了《美术史》和《美术史参考书》,为我国美术史论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功不可没。

(二)《艺用解剖学》

除了早年编著的《美术史》和《美术史参考书》外,他在杭州国立艺专和上海美专教授艺用解剖学和透视学时,又孜孜不倦地写出了国内出版最早的《艺用解剖学》和《透视学》。

追溯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历史,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至“医乃仁术”,不能刳剥人体,还往往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至于绘画上的人体解剖问题,更是没有多少现存的理论。随着西方科学的崛起,人体解剖成为医学中的研究内容。如何将医用人体解剖与艺术表现结合起来,显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问题。中国的艺用解剖学的发展步履艰难,始终未形成一种独立的体系,发展非常缓慢。

先生于5月在《<艺用解剖学>卷头语》(于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写道:有位朋友说:艺术解剖学,在今日的我国已十二分需要了!因为……幸而,近年有一个促进的机会,就是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和西湖国立艺术院,因为暂时没有礼聘到呱呱叫的角儿的时候,姑且叫我来承乏几天。我想,不承乏则已,既承乏了,就不应该空口讲白话,弄得学友们连那校正笔记的张本也苦于一些没:所有实行尝试的勇气,忽然涌将出来。……再,本书题名,初从一般熟语,称为《艺用解剖学》。旋与老友徐志摩君作逻辑的讨论,以为“艺术解剖学”本是Anatomy is Art之意,然若门外人就字面解释,亦误作Anatomy of Art之意,则大谬矣。按,“艺术解剖学”拉丁文当做Anatomy Artibus。首先依汉字译题书名者,属诸日本著作物,其中有称“艺用解剖学”者,有称“艺术解剖学”二名之中,我国艺术界沿用,固以后者为普遍;然顾名思义,则以前者为妥适,犹之“农用化学”及“药用植物学”等类云尔。……故改作今称。关于此点,当深感徐君。

1958年,根据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姜丹书再度整理编著了《艺用解剖学三十八讲》。《艺用解剖学》,乃将“人体解剖学之应用于艺术方面者也”。姜丹书的这部著作,可谓资料翔实,阐述细腻,且论理科学,自成体系,颇具民族特色。是我国美术技法基础理论的权威著作之一。

(三)《透视学》

在美术技法理论中,透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新式美术教育中引进了西方绘画理论,如在风景、静物、场景等绘画作品中对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就有透视的学问,所以当时对绘画透视学的掌握成为学习美术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普遍重视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也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自然。那么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以及表现就要求掌握科学的技巧和方法,掌握透视学是把自然表现出来的必要前提技法和条件。

民国二十年12月,姜丹书从现实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编著完《透视学》,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透视学》,1935年再次出版。透视学比艺用解剖学所涵盖的艺术范畴更宽泛,其中人物绘画、建筑透视、舞台布置都和透视的空间表现相关。先生在卷头讲:透视学,是图学上和画学上一种重要的法则。譬如不懂文法而作文章,当然做不好……先生于1935年自述中认为“余致力国画,固已垂三十年。而前十五年中,亦同时致力西画。觉得西画有助于国画的三个方面分别是:构图、线条、渲染,认为:中西画法之关系,非路人,乃是通家。非但通家,乃是姊妹花”。姜丹书以亲身实践现身说法,以西画学习为启蒙入国画的路径,有别于传统的教法。

《透视学》阐述透视学上诸多问题,每个章节中都有图例说明,主要以例题的方式说明各个规律中的各种情况,类似数学教科书的例题。如,第一章关于正方体的研究,第二章,直线消失于视点时的定律,用十一个例子说明各种情况,先是设置疑问,然后给出解答,说明方法和理由。这样编写,简单明了,方便学生在掌握各定律的同时了解如何用到具体情况中。本书的意义在于他对绘画基础技法的重视,更强调了绘画创作本身的重要性,它是我国现代绘画透视学的开山之作。姜丹书曾言:“这两本简陋的书,都是在教学时的教材编辑而成的,也算是最早开辟道路时所建筑的小小的桥梁。……这样,这本小册子的谫陋,自是当然的,希望大家指教。再,本书各图,承吾友邱玺君费神制绘,附此致谢。”此是先生为此书写的卷头语,更是教学和研究的心得与教学方法。先生的这两本著作被称为姐妹篇,在国内西画界有很强的辅导价值。谢海燕认为这两本书“都是国内最早且较好的专著”。

(四)《劳作学习法》和《小学教师应用工艺》

另外,由先生撰写编著的《劳作学习法》(初中文库丛书之一)和《小学教师应用工艺》更是我国早期手工工艺教育和劳作教育先驱的见证。

先生对手工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尤为突出,他的一生正是对“图画手工课”的演绎和实践。如,在《劳作学习法》序言中写道:教育上的修养和训练必须兼顾着“心、身”两方面。欲人能够勤其四体,劳其筋骨,这是“修身”的说数。欲人知道何以要勤其四体,劳其筋骨,这是“正心、诚意”的说数。这是说应该先“心”而“身”,也就是先“致知”而后“力行”的说数。他把手工劳作学习摆放在中国本位教育的学习程序中,如此重视手工劳作课程为数不多。

尤其是其中关于“手的教育”,姜丹书在《小学教师应用工艺》卷头语中,解释了生活教育与生产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手,是人类独有的天生的万能的工具。……不受教育,不过是“脚的哥哥”罢了!先生认为手工教育是从根本上教人、育人能“换饭吃”的好方法,还利用假期为各地方的中小学手工劳作教师讲学、培训,提高各地的手工师资力量。先生希望能通过从小学、中学到中等、高等师范甚至是美术专门学校,都能有手工劳作教育和发展的空间,以培养公民良好的劳动习惯,改善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

先生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教育生涯:“我们当教师的,好比是育婴堂里的奶娘,婴儿要吃奶,就投在我们怀里,一旦能吃饭,就把我们忘掉了,到了他们长大成人,有的还不认得你呢!所以,他们以我为师也可以,不以我为师也可以。”他编著的这些美术教材和艺术理论书籍不正是现代美术教育急缺“奶娘”哺乳时代的醇馨的乳汁吗?先生如此坦荡和豁达,不计较名利,是一位值得后学崇敬的艺苑良师。

(孙茂华/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博士)

猜你喜欢

美术史解剖学劳作
致敬爱的祖母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探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春暖劳作花相伴
刍议解剖学与临床全方位结合的教学实践
郭诗奇作品
画学学科设立与技法成熟关系略论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