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5-12-16陈丽静张丽林景卫郭志富李浩戈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陈丽静 张丽 林景卫 郭志富 李浩戈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它的主旋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所需要的创新教育,并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63-02

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历史的新纪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理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的关键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课程,更离不开实践。所以,我国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一定要在实践中应用。

一、大学生应具有科技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我们的大学最首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所需之才,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创新精神是一种能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理解,使其发挥更高的价值。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必须要能挑起国家发展大梁的有用之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能更好的完成艰巨的任务,而目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都不够理想,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来讲及其重要,首要的部分就是能够使学生对创新意识有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超越意识和求胜心理,不怕学生想法新就怕学生没想法,榜样是我们用来学习也是用来超越的,有理想有目标,都能超于自己坚定的信念。其次要培养学生求异的精神,没有求异精神,学生的思维就会成为公式型思维,就像被圈在一个方框里,不可能创造新的东西。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大胆的标新立异,敢于反叛传统,勇敢的向未知的领域迈进。

(二)加强素质教育

在经济知识性时代,高等学府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改革,教育理念要发生质的转变,以人为本,培养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超强的实践能力,有理想、有自信、有能力、有责任心,以及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这是高校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的需要。而课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1.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灵活性的思维教育,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与学的关联中,教的内在含义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快的学。教师是知识的来源,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将自己所学所经历的传授给学生,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方向标,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但是不要一直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不应该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应该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信,也能让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使学生能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惧怕困难,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解决了问题要给予赞扬,使学生有信心并且乐于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大胆想象要支持,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实现这些想法的帮助,最好能够让学生实现这些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局面,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的导师,学生要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教材不应是学生依赖的东西,而是他们发挥想象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应该改变,不应是教师看着学习而是自己想学习,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发挥。要深入了解学生就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发现并加以鼓励,对于每个学生的错误不要排斥,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慢慢的影响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口号的提出者兼问题的解决者,但是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教师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明显就对教师的要求越高,需要教师协调好自己与学生的平衡,不能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也不能使自己的能力发挥受到阻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知识的调控者。

3.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将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在课堂中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既能涵盖我们平时传统的课本教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课本的知识形象逼真地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能够将困难的问题轻易解决。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展开想象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信息技术使教育不再古板变得灵活起来,它在课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使我们现在的教学既轻松,效果又明显,展现了未来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着眼于现实,不断地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才能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而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渴望,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和发展。

(三)创建多方面评价体系并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

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基本上是通过考试评价制度,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不能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我们要建立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相一致的评价体系。体系是能力提高的保障,但是理想是内在动力,人的一生是拼搏奋斗的一生,人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否则人活得就像木偶一样,活得漫无目的。在上大学之前,学生斗志昂扬希望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可能由于大学的生活太舒适了,没有人管教,一切全凭自觉,逐渐的学生就忘记了以前的理想。大学四年学生们就这样轻轻松松的度过了,但当他们快要毕业进入社会面临着很多选择的时候才发现他们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他们浪费了许多时光。那个时候学生们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样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学生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生活的目標。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人们奋斗的力量,人仅仅有眼前的目标是不够的,应该有对未来的憧憬,有未来生活的画面。每个人都有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义务与权利,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做到有坚定的理想,并且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而人才的类型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第一种类型的人才是对理论知识研究较深的人才,能够快速的发现理论知识及其规律,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对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应用型人才则是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去,通过自己动手研究实验得出规律和结论,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创新的能力,能够将自己想的结合到实践中去,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异想天开”。并不满足于理论,一定是眼见为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必备要求。在现阶段我国还处在应试教育的时期,偏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还很弱。实践是创新精神的源泉,实践是大学生体验生活、踏足社会的首要途径,实践能够使学生將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实践能够充分的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是培养科技创新精神的前提,所以,实践是现在所有高校都要实行的教育。

三、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主题。进入21世纪,人才毫无疑问将成为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作为一名优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必备的素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科技创新能力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科技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科技创新一般都需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科技创新也是一项综合素质,需要多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我们只有大力培养紧跟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勾画出祖国以后更加宏伟的蓝图。

参考文献:

[1]王守华,纪元法,孙希延.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因素分析与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15,4(4):10-310.

[2]胡艳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方法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27(6):75-77.

[3]王海江,崔静.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5,32(2):124-126.

[4]李吉生.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4,(3):13-14.

[5]许晓冬,孙晓程,范晓男.转型期高教理念重构与协同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研究,2015,21(4):7-8.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