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机制研究

2015-12-16汪丽张鸿雁乔富强张海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运行模式功能定位特色

汪丽 张鸿雁 乔富强 张海明

摘要:近年来,农业科技园不断涌现。目前,农业科技园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园区过度依赖政府的投入,主要原因是农业园区的定位和产业功能相脱离。本文通过总结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的运行管理模式,并分析其功能定位、技术与管理特色,拟为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北农科技园;运行模式;功能定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77-03

农业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不仅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供了基地,同时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1]。

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业科技园不断涌现。2001年,科技部为规范引导现有各类农业科技园的健康发展,开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截止到目前,由科技部牵头分四批认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共73个,省级命名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00多个,全国县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超过了6000个,园区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有政府主导、科研院校主导、企业主导、国际或者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科技园[2]。2013年1月5日科技部公布了第九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共98家,其中农业大学科技园所占的比重较低,仅7家。

为努力加强我校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我们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实际,努力开拓创新,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以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资金支持,但农业科技园能按照设计正常经营的不多。目前,农业科技园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区过度依赖政府的投入,且经济效益亟待提高。一旦政府的资金断缺,园区就只能望农兴叹,维持不下去。在全国,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农业园区的定位和产业功能相脱离。建园之初,特别是作为出资方的政府,希望园区具备“展示”功能,所以园区一味追求硬设施上的“洋、大、新、高”,而忽视了产业功能的内核。这种金玉其外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堪一击,政府的资金一断,那些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现代洋设备,由于运行成本极高,就都被闲置了。

从1991年开始,我国就引进以色列的模式,大量建造温室,然而20多年过去了,众多引进来的温室设备都因运营成本极高而被关停或转做它用了。比如在北方温室里种植西瓜,价格要比从南方调运过来的西瓜贵两三倍,销售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产品卖不出去,园区就维持不了。再加上项目结构比较单一,就不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各大农业科技园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试图从全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赔本桎梏中摆脱出来[3]。北农科技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科技园发展的运行管理模式,着准定位且努力开展特色创新,为农业科技园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北京农学院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简称“北农科技园”)于2009年12月被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按照“一园三区”的构架,已建设成占地11300亩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继2009年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后,北农科技园先后被授予“北京设施农业主题公园”、“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等称号。

北农科技园运行模式是“学校统一规划建设园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分项目(平台)引入企业运行,教师提供技術支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企业也从中获益,为园区的运营提供资金保障,使园区的技术示范得以持续开展,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目前北农科技园依托企业达到平均亩产值3000~4000元,基本能维持运营。

(一)学校统一规划建设

在北京农学院的统一规划建设下,科技园内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上下游产业,已建成各类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设施面积共9.574万平方米,由以下三个功能区组成。

1.技术配套(孵化)基地与成果示范展示区(百亩市场):该区位于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学校主校区内,占地面积约270亩。技术配套(孵化)基地是依托“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农业部北方重点实验室”等35个研究机构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科技综合楼(40000平方米)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企业技术配套(孵化)基地使用面积达15000余平方米,为师生科技创业和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孵化提供有效的保障。成果示范展示区(百亩市场)已经建成了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2万平米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品集中展销中心(中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北京展销中心)、数千平米的零售展销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以满足相关学校教学科研、实践实习与企业服务需求。

2.技术转化孵化区(千亩农场):该区位于昌平区马池口镇亭自庄村,占地面积约1023亩。已建成各类经典农业样板日光节能温室、联动智能温室、农业加工设施及有机奶牛养殖场等,形成集设施种植、养殖、加工、循环等科技展示为一体的技术转化孵化区。

3.山区林场技术转化区(万亩林场):位于怀柔区宝山镇四道河村,占地面积10044亩。分为综合服务区、林下经济示范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综合服务区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完备;林下经济区建有高寒区半坡式节能日光温室、15亩林下种植区和4万平米林区生态养殖场,主要用于山区设施蔬菜、花卉、果树、食用菌种植和鸡、兔、猪等动物养殖。通过整合宝山镇四道河村林业、生态、社会、经济、农业等沟域优势资源,构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集山区沟域教学、科研、实践、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北京沟域经济示范基地。

(二)分项目(平台)引入企业运行

在平台建设方面,不是一味追求“洋、大、新、高”,而是做到“土”“洋”结合。产业布局上,坚持种、养、加结合,循环可持续发展,做到上下游结合。

目前,北农科技园依托大田作物区、果树种植区、设施种植区、园林树木区、园林花卉区、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食用菌示范区、再生能源示范中心、综合服务保障中心等功能区,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循环这四个基础产业的平台。种植主要有大田种植、设施种植、温室种植,种植种类有蘑菇、蔬菜、果树等;养殖种类主要有鸡、牛、猪、马、羊等;加工业主要有乳品加工和酒类加工。乳品加工主要是酸奶、鲜奶、奶酪,酒类加工主要有白酒、啤酒和红酒。做到种植养殖相结合,种的为养的服务,养的为人服务。比如牛场的粪便可以用作沼气发酵,变成生物能源,用来烧水和温室加温;沼渣沼液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通过各类平台引入各类企业。

截止2014年12月,科技园入驻企业已达96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生物工程、食品检测等多个领域。通过企业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为项目(平台)提供资金和人力保障。

(三)教师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园着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将学校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园区,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市场敏锐度引入园区,通过政、校、企三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撑,逐渐形成集成研发优势,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着力突破都市型现代农业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4]。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加工、园林等相关学科的63项科研课题在园区实施,学校广大专家教授和学术创新团队依托园区开展科学研究,分别在园区内建立科研试验点、研究室与研究成果的示范展示区。

同时,科技园还通过把教师科研成果的技术示范权委托给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打造成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如北京山水都市林业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农学院各行业专家近十人,连续五年承担北京市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示范推广项目八项;永业集团依托我校专家做矮化葡萄及樱桃栽培指导,并为周边农民进行培育,指导草莓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同时,我校教师通过大学科技园,与昌平区镇街进行科技成果对接,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发展,解决当地村民就业,带动村民致富。

(四)学生参与实践教学

科技园的建设始终紧密围绕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的目标需求。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及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要求,科技园设立了大田作物、露地蔬菜、芳香植物、温室观光等总面积达489余亩的教学实习区,约占园区总面积的47%,每年完成北京农学院各专业学生1500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程,逐渐形成了四年不断线、八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4]。同时,科技园内入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向学校开放的各种实习窗口,每年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实践。

2009年6月至今,先后接待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园林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等467个班次学生实习,累计学生人数15395人次。在这里,来自北京农学院各专业的同学都可以参与到相关专业的实践与实习中,有效地将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本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三、北农科技园功能定位、技术与管理特色分析

(一)都市现代农业的园区定位及技术特色

1.功能定位。围绕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建设和社会的需求,以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四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为平台,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生产,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科技先导,高端引领等先进理念[5],建设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特色,设施农业、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山区沟域经济为主体的集教学科研、技术孵化、生产示范、科普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大学科技园。

2.技术特色。循环、优质、安全、高效是园区建设的技术特色。运用生态循环原理和绿色环保技术,实现了农业低碳生产的方式。利用园区养殖厂的粪污及农作物的废弃物建设沼气池,并配有风能、太阳能发电装置形成循环农业的示范模式,园区运用生态循环的理念和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及研发团队、规范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与高效生产。

(二)北农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管理特色

园区管理上探索性采用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与农业高科技孵化“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较好解决了园区运营管理体系问题。

入驻北农科技园的企业负责人有三个职务,首先是教学的厂长或者试验站站长;其次是项目孵化和对外合作的注册经理人;第三是項目研发的合作伙伴。园区的企业兼有运行管理公共专业平台的职能,平时负责专业平台的日常管理和企业自身的生产示范,优先为教学服务。当有项目进入需要展示和孵化时,这些企业承担着项目转化和示范的功能,是科技项目转化的专业合作伙伴。此外,这些企业又是独立注册的法人,在经营和市场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这种“场(站)长、经理、科技伙伴”三位一体的科技园管理模式是北农科技园的管理特色,较好解决了国内多数农业科技园有建园经费而无运营经费、教学与科研争资源、产业化与服务社会的矛盾。

总之,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决不能盲目地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标准、新要求。应以效益为中心,合理统筹规划与建设,协调部署,不断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原野,陈士俊.我国农业科技园建设管理及发展新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35-4436.

[2]李昶罕,秦莹.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J].农业与技术,2013,33(2):6-7.

[3]程桔华.北农科技园:全产业链突围[J].中关村,2014,(01):38-39.

[4]高东,杨宝东,秦岭.大学科技园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中国高校科技,2012,(4):8-10.

[5]张祖群.高校科技园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2,(12):18-19.

Abract:In recent years,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ASTP)emerged constantly.At present,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STP development is relying too much on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The major reason is the orientation and industrial functions from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we sum up the experiences of the operational mode and analysi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feature of BUA Science Park,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STP.

Key words:ASTP,BUA Science Park,operational mode,functional orientation,feature

猜你喜欢

运行模式功能定位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
我国水域将按功能定位分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