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语言媒介的异同与英语听说教材设计

2015-12-16孙旭春

关键词:书面语英语教材语料

孙旭春

英语语言媒介的异同与英语听说教材设计

孙旭春

英语语言媒介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英语书面语是口语的文字体现,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探讨了在英语听说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下,如何选择和呈现英语听说材料问题。指出不论是中学英语教材的听说部分还是大学英语的听说教材,都应提供真实的英语听说材料,突出英语口语的主要特征。

英语教学;听说教材;语言媒介;口语;书面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增大,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英语教学既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又要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由于自然英语环境的缺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习得语言的机会很少。对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教材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语言媒介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口语非正式且句法简单,习语、俚语甚至禁忌语不乏其中;书面语正式、庄重,且用词标准,语法规范,句子相对复杂一些。正是因为英语书面语的标准性而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主要学习对象。本文首先讨论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然后探讨在选择英语听说材料时如何在口语语料和书面语料之间取得平衡。

一、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毋庸置疑,在语言教育或者社会科学中,语言与社会在许多方面是紧密相连的[1]。据文献研究,最初的语言是以口语的形式存在的,有了文字之后才出现了书面语。世界上有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没有文字的语言。

(一)英、汉口语与书面语的共同点

语言和它的书面形式组成了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而书面语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表示了前者[2]。索绪尔认为,书面语只有两个系统:表意系统和表音系统。在表意系统中,一个字由一个唯一区别性的符号代表,和它的发音没有关系,如汉语;表音系统则代表单词中产生的一系列语音,如英语。汉语的符号与意义之间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即一个字代表一个意义(当然也有一字多义的现象),发音时也是每个字都发得清晰、有力,平均分配力量。因此,汉字是它对应的口语语音的真实体现,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不明显。

对于独立的英语单词来说,它的发音和书写也是对等的,如big发音为[big],put发音为[put]。但是,英语属于表音系统,一个句子里每个单词的读音不像汉语那样平均分配力量,它存在汉语口语所没有的连读、重读、弱读、失去爆破等现象,如He’s a big boy[hi:z藜謖bi(g)b蘅i],Please put on your coat[謖pli:z謖put蘅n j藜謖k藜ut]等句子,但这些句子发音中的重音、连读、失去爆破,从它们对应的英语书面文字无从看出。所以,从英语句子层面来看,英语语音与记录该语音的文字之间存在不对称关系。

(二)英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除了上文提到的英语句子层面的不对称关系之外,英语书面语在风格上比口语更正式,使用的语言词汇应当是社会公认的标准英语词汇,句子结构复杂,而且相对较长,词汇比口语中的要大[3]。而口语多为短句,有的句式不规范,常使用习语、俚语。如下面的句子:

例1.The cops say you were pickled last night. True?

例2.The policemen say you got drunk last night. Is that true?

例1中的“cops”,“pickled”为俚语,分别表示“警察”和“喝醉”之意;“True?”是省略be动词和主语的陈述疑问句,具有典型的口语特征。例2为书面语,风格正式,用词标准,语法规范。

口语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疑问语气的陈述句:“You like it?”“Youdidn’t get it?”

(2)省略句子成分:“Says who?Y’mom?”

(3)语气词和填充词多,词汇重复:“Well,every,every Thanksgiving um,we used to have a touch football game called the“Geller Bowl”.

(4)使用委婉语、禁忌语:“Well,it’s not like I went to Spain.I went to the bathroom,you knew I was coming back”.“Get the hell out of the way”

(以上例句选自电影《老友记》)

(5)在语音层面,有些句子常用约音,书写为下列形式:“Whaddaya say?”(What do you say?)“But I think I’m gonna have to go back to Estelle”.(But I think I’m going to have to go back to Estelle.)“Wotcha won,Jim?”(What do you want,Jim?)“Do you wanna play football?”(Do you want to play football?)

此外,俚语的使用也成了口语的一大特色。过去,俚语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俗低级的语言。在美国曾经有语言教师拒绝教授俚语,而事实上她本人一开口就用到了俚语。有人认为,学生不学习俚语,就融入不了英语世界,眼前将一片漆黑[4]。其实,并非所有俚语都是粗俗的,而且有些俚语已进入正式语言的行列,如cool,Ok,jazz,clumsy,bogus,strenuous,hold up和A-bomb[3]57-74。

(三)两种不同的英语口语对话呈现方式

英语口语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比较合适,不同的呈现方式是否对学生的听说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问题似乎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为了方便编写和印刷,我国的英语听说教材大都采用书面语的方式呈现。例如:

I’m Emi.My husband is going to be forty at the weekend.It’s a special birthday,and in England we say:“Life begins at 40.”He’s going to have a big party with all his friends and relatives,but he doesn’t know that.It’s going to be a surprise.What am I going to give to my husband?I can’t say.That’s a surprise,too.(Exercise 1-1,Part A,Unit 3.College English FOCU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3,TEACHER’S BOOK,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29.)

有的教材编者也注意到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口语的某些特征在听力文本中有所体现。例如:

W:What’s keeping you from joining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M:You’re gonna start bothering me about that again?Didn’t Mom and Dad tell you to leave me alone about this talk?

W:We’re grown people.Mom and Dad can’t order me to do anything I don’t want to do.

M:Or stop doing something,either,right?But really,I don’t want to be bothered with environmental movement.…

M:OK,OK,OK…Think of it from my perspective.If the world is going to be end for people,time is even more precious,right?(Task 1,Homework,U-nit 6.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3,Teacher’s book,Second Ed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92.)

上例中Man的话语里出现了“gonna”,“right?”等口语形式。但是,同一个人的话语,有的地方标记为口语形式,有的地方则标记为书面语形式,如:“want to”,“going to”等。录音跟文本一样,标记为“gonna”的,说成[謖g蘅n藜],标记为“going to”的,说成[g藜uin t藜]。这样就显得前后不一致,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混乱。

Nunan,D.[5]针对口语与书面语的呈现专门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并提供了口语呈现的不同例子:

A Marina calls Jane downstairs‘me Tarzan’.

A&C(laugh)

B who?…Jane?

C you know Jane?

B no:which Jane?

C the lovely old woman

A oh,she’s mad

C with the glasses(:)she’s lovely

A and she dyes her hair

C and she

B what Jane?

C sits(.)you know where the switchboard’s there(.)I’m si(:)I sit like that and the switchboard’s there she sits on the desk

再看另一对话呈现:

Tom,Kate,Jeff,Anna are sitting around the table.

Tom:It’s only 7 o’clock.Let’s go out.

Kate:O.K.Where shall we go?

Jeff:I’d like a beer.

Tom:That’s a good idea.

Kate:Oh,no!I hate going to the pub.It’s so boring…

There’s a good film on in the city.

Tom:No!I don’t want to go to the movies.…

(四)英语听说材料以书面语形式呈现的利与弊

除了英语专业的语音教材外,其他英语听说教材中的语料大都是以书面语的形式呈现。这种呈现方式的好处在于:语句清晰,结构整齐,易于学生辨认。以书面语形式代替口语形式,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尤其突出。这些教材没有口语教材和读写教材之分,往往是听说读写综合在一本书中。如果在学生接受正规英语教育的初始,就给他们留下一个英语口语与书面语完全相同的印象,那么,将会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如书中录音是按照书面语形式朗读的,其弊端在口语使用时就暴露无遗。笔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的听说能力访谈中,学生反映自己说的英语和本族语者的英语在发音方面明显不一样,同样一句简单的话,能看懂,但“老外”(英语本族语者)一说出来,自己却一下子懵住了——听不懂或反应不过来。

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学生接触地道真实的英语口语较少这一事实。如美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有:“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you?”回答一般是“Good/Not bad”等。另外,“What’s up?(回答Not much)”和“How’ve you been?(I’ve been good/great)”等也比较常用,但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体现得不够充分。在信息时代,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城市已经普及,而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还是通过一本教科书、一盒磁带(一个光盘)和老师的一张嘴在学英语,而且农村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整体来说还不十分地道。要让学生接触鲜活的英语口语,练习地道的英语口语,英语听说教材从选材到呈现就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

二、英语听说教材的语料选择

不论是中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口语材料还是大学英语听说教材,都应当在选材方面偏向真实地道的英语口语,保留材料的原汁原味,这样才能使学生课堂内外的差距缩小,有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语言使用的环境之中。

(一)使用真实英语语言材料的理由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6]。布罗斯纳等人提出了教学中使用真实阅读材料的理由:第一,语言是自然的。为教学目的而简化、改编语言可能会去掉意义线索而使阅读更加困难;第二,为学生提供处理包含有完整意义信息的小篇幅文本的机会;第三,为学生提供利用非语言线索的机会(如图片、符号和事件发生的自然背景),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第四,成人要能看出他们在课堂上所做的和课外需要做的事情之间的直接联系,阅读真实生活材料能使这种联系突显出来[5]56-58。布罗斯纳等人提出的使用真实阅读材料的理由同样适用于听说材料的选择。我国英语听说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的语言交流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向课外的真实世界迁移,比较流利、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使用真实的语料和口语标记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关于真实英语语言材料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使用,国外研究比较早,且比较成熟[7]。如语言学家纽南根据听力研究得出结论:“系统地接受真实听力输入的学生要比那些只接受非真实材料的学生优秀。”到目前为止,国内相关研究还很匮乏,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显得有些滞后。

(二)选择真实英语语言材料的标准

真实英语语言材料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不同教学情境要求真实英语语言材料选择的标准有所不同。

麦格拉思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英语语言材料的选择[8]:第一,相关性,即语言材料和大纲、学习者相关。第二,话题/主题的内在趣味性。麦格拉思指出,相关性是必要条件,即使语篇非常有趣,如果它没有主题、体裁或语言特征上的关联,不符合大纲要求,或者与预定的学习人群的学习需求不符甚至相悖,这样的语篇就不能用于教学。第三,文化合适性。在特定的语境中,文化合适性的标准是没有冒犯社会、政治、宗教习俗等。第四,语言要求和认知要求。语篇在语言和认知上的要求必须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学生的能力包括已有的语言能力、认知成熟度、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等。认知因素包括对内容、关键概念、抽象程度和语篇信息排列、突出的话语标志的熟悉程度。从这一点来看,对于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真实英语语言材料的选择要更加容易和方便。第五,质量作为运用模式或作为语篇类型的代表特征,语篇不仅可以提高听/读技能,学生也可从中学习语言知识。因此,选择的语篇应包括特别语言特征的范例,也就是说语篇应该是合适的语言运用的范例和样本。另外,语篇的长度、易读性、易听性也是选择语言材料的因素。

根据上述标准,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水平的材料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些材料可以是来自各种英语动画片、英语广播、英语电视节目及电影等,其丰富的语境和场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机会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而且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所学目标语言项目的语用功能以及它所传承的文化。

三、英语听说教材的语料呈现方式探讨

(一)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口语材料呈现

中小学英语教材都是综合教材,融听说读写于一体。因此,在听说部分(即对话部分)应该突出口语的特征,对句子中有连读、爆破、重音和缩略的地方等进行标记;对只用于口语的词汇(如俚语等)进行提示,并通过录音体现,使学生明白英语口语和书面语并不都是等同的,而是有所区别的。笔者到有些中学听课时,发现这些学校的初中学生不论是英语会话还是朗读课文,完全是一个单词接一个单词地念,跟念中文一样,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口语的流利性。所以,通过对口语的标记,可以提示教师和学生,说英语或朗读英语句子时,不能像说中文和朗读中文句子那样,每个字词都重读,平均分配力量,英语有自己的发音规则。

有些教师为了省事,课本上没有突出的内容,他就不教。如音标,因为在新教材的单元中没有专门列出(只列在书后附录里),所以教师在教生词时,也就仅仅带学生读几遍,不把该生词的音标呈现出来,更不用说去告诉学生这个单词的读音是怎么拼读出来的。至于其他如单词间的连读、失去爆破等则是很少提到。

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从源头抓起。如果学生没有系统的语音知识,他在学习中遇到生词,不会读也不会说,这样就会造成学习障碍,出现“哑巴英语”。中小学英语教材应该恢复这方面的内容。

(二)大学英语听说教材中的口语材料呈现

如果学生在中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对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有了正确的认识,掌握了系统的语音知识,那么大学阶段的英语听说材料选择,只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考虑语料的真实性和难度的层次性。关于语料的真实性,提倡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英语广播、电视节目、英语电影对白等和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目标语文化息息相关的题材;根据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以及语音材料的语速、长度、生词量、信息量、语法等因素对所选择的语料进行难度分层,供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呈现不同难度层次口语语料的最好媒介,将不同层次的英语听说材料(如一般难度、较难、更难)放入不同的模块,并设置相应的入口,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从哪个模块开始学习。学习起点不一样,但终点相同,这样就照顾了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克服了“齐步走”、“一刀切”等忽视学生差异的弊端。

图1中的学生听说能力分类是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中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英语语言能力七级目标中听和说的能力目标为分界线,将大学一年级学生分为三个听说水平层次,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水平一”是指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低于语言技能七级目标中的听说分目标;“水平二”指英语听说水平达到了语言技能七级目标的听说分目标;“水平三”指英语听说水平在语言技能七级目标的听说分目标以上。当然,这三个层次水平之间的界限不是清晰的,界限的前后有重叠交叉现象,这符合中介语发展的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无法给学生贴上一个具体的标签而规定他学习某一难度层次的材料,只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难度层次的材料学习。

图1 大学阶段英语听说教学分层

四、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材以书面语的形式呈现,对于读写教材,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对于听说教材,则需要引起重视。为什么经过长期的英语学习,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现象?笔者认为,除了语言环境、师资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外,可能跟我国的英语教材有一定关系。中小学英语教材过分强调语言的标准性,语法的准确性,即过分重视书面语而忽视引入真实的英语口语素材,导致课内与课外乃至真实英语世界的差距。因此,给学生(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听说材料,突出英语口语的主要特征,应该成为英语听说材料选择和设计的发展方向。

[1]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191.

[2]Saussure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44-45.

[3]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56.

[4]Burke D.Without slang and idioms students are in the dark [J].Crazy English,Teacher’s Version,2005(10).

[5]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56-58.

[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7]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10.

[8]McGrath I.Materials Evaluation and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107.

(编辑:文汝)

G642.0

A

1673-1999(2015)02-0112-04

孙旭春(1970-),女,博士,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11-10

猜你喜欢

书面语英语教材语料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