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岗遗址的旧时光

2015-12-16冯梦龙

躬耕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遗址文明

◆ 冯梦龙

初春时节,我又一次站在谭岗上,桃花红,梨花白,碧绿的麦苗遍野,无边的春意似乎要将我淹没。谭岗是一道中原地区普通而常见的土岗,海拔不高,起伏不大,但横亘在平原上,仍显得突兀。它自西北逶迤而来,消失在前方的赵河边,远远望去,犹如探头饮水的蛟龙。这座名叫谭岗的土岗位于河南赊店城西、谭营村的东南,这也正是谭岗得名的缘由。

谭岗最早的原住民出现在大约7000年前。他们依岗而居,临水而生,树叶遮羞,兽皮御寒,种植黍、粟,驯养牛、猪,用石犁耕作,用石斧生产,取土制陶,烧窑成器,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在人类的长河中,不知他们最初来自何方,也不知他们最终走向何处,但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生活的履迹和痕记。他们生活的履迹现在叫文化遗址,他们生活的痕记叫文化层,他们曾使用的农具、器物叫文物。

谭岗遗址的规模不大,东西长400米、宽300米,从文化层面上考证,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谭岗遗址的考古挖掘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早在清道光年间,附近村民取土时已经发现不少红色和黑色的陶片,并出土不少石器、骨器和带有花纹图案的陶器。起初这些器物并没有引起注意,翻出来的斧、凿、镞等石器被耕地的农人当做坷拉、疆石随手堆在一边,只有那些成型的高领罐、敛口钵、宽沿盆、尖底瓶等被像捡破烂一样拾捡起来。后来这些破瓶烂罐被来赊店的南方生意人发现,他们低价收购,并带回家乡。

这一信息后被当地富商——赊店商会会首蒙古族人王铎探知,他虽不知这些陶片意味着什么,但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些东西不同寻常。于是他嘱托人将这一块地买下,并指派专人保护,禁止开挖。他死后,交代后人埋葬于此。正是因为这位富有远见的老人的重视,这片传递着文明信息的遗址才没有被破坏,得以完整保护并传承至今。

遗址是文明的密码,考古就是解读文明的DNA。《史记》记载,中华文明始自三皇五帝,三皇中太昊伏羲为“百王之先”、三皇之首,他们生活的年代迄今5000余年。五帝中成就最大者为黄帝,他驯养牛马、发明舟车,教人挖井,为后世奠定了生存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创造了文字。然而这些只是上古传说,并不为史学界认可。国内史学界认可的中华文明源头在于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废禅让开创夏朝,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然而由于缺乏实物证据,西方的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此持异议者较多。他们认为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是从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开始的。证据就是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大型的殷墟遗址。正是殷墟遗址,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据,也正是殷墟遗址,从那些出土的甲骨、陶器、青铜器及其铭文上,后人得以重构那个王朝的生活场景。商原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一年四季漂移不定。由于游牧民族的机动灵活,战斗力强于以农耕为主的夏部落。最终,在黄河边一个叫鸣条的旷野上(今开封一带),商一举击败了夏的军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定都于毫(今商丘)。商王朝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青铜文化,殷墟不仅完整保留了商朝的旧都城和殉葬坑,而且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拓片,这就是对文明的记载,更是文明的象征。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因而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考古热,陆续发现的周口店、西阴村、殷墟、城子崖等遗址,都为“黄河中心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然而,中华文明黄河中心说的多米诺骨牌被一个名叫施昕更的年轻人无意间推倒。

施昕更原名兴根,1912年农历6月20日出生在余杭良渚镇一户家道中落的人家。施昕更出生时,由于家中一场官司所累,耗尽祖传家产,家境渐趋贫困。他自幼聪颖,7岁时进入杭县瓶窑区立第二国民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3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辍学在家,后因校长多次上门劝说,施昕更的母亲才借钱送施昕更到杭州第一中学上学。1926年,施昕更考入浙江省高级工艺学校艺徒班,以半工半读学完绘图专业。1929年毕业后,被聘为西湖博物馆自然科学部地质矿产组助理干事。1933年赴孝丰一带发掘生物化石,采回三叶虫、贝类、鱼类等古生物化石数箱。也正是这次考古发掘,使他对考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隐约的感觉自己喜欢上了这片隐秘的世界。1936年5月,施昕更参与发掘杭州古荡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孔石斧因曾在良渚见过,乃于7月回良渚,在枯涸池底捡得石器数件,又在地面发现许多陶器碎片,其中有陶鼎足。施昕更认为很有研究价值,于是他请求上级报请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批准,决定在良渚一带进行考古发掘。11月初,再赴良渚,在棋盘坟进行第一次发掘,出土大批陶器。接下来的几年不断地对这一地区进行这次发掘,采集或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及玉器,并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之间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等。这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这是年轻的业余考古学家施昕更没有预料到的,这个仅仅在世27年的年轻生命,他的骨子里绝没有挑战权威的意识,更没有想到,他手中的洛阳铲将引起怎样的轰动。他最初的动机,或许是出自年轻人的天真的好奇心,或许是出自他作为考古学家的天赋和直觉。无论怎样,这位良渚遗址的发现者,就这样不经意间打开了中华文明的阿里巴巴之门,他的考古发掘被公认为是我国东南地区考古史上的里程碑。“良渚文化遗址群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从此,良渚这个江南小镇,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揭开了5000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长江流域逐渐与黄河流域一起,共同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摇篮。

让人震惊的不仅是良渚遗址。辽宁牛河梁红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就有文明的存在。牛河梁红山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83年,这里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红山文化文物,其中,两件龙形玉器的出土,最受瞩目。2003年,对遗址第16地点中心大墓进行了最后发掘,发掘面积1575平方米,发现了红山文化墓葬6座,出土了大型玉人、玉凤等珍贵文物470余件,并且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第三件玉雕龙。玉雕龙又叫猪龙形玉佩饰,由于它以龙为形、以玉为质,因而,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图腾的印迹。

作为没有考古知识的自然人,我一直以为,包括云贵川在内的西南是化外的蛮荒之地,是在中原文明的影响和侵淫下逐步脱离荒蛮。然而三星堆、宝墩遗址和金沙古城的发现,证明这里并非蛮夷之地,早在殷商或者更早时期这里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并且创造了不输于中原文明的文明高度。这也更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源头,古蜀与长江、黄河、辽河一样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三星堆遗址面积超过三平方公里,是我国发现的第二大建筑基址。位于成都新津县的宝墩遗址,陆续发现了史前文明的古城墙遗址、古建筑基址、大量的陶器和植物种子化石以及精美的青铜器,这里被认定为古蜀国的都邑。而真正震撼世人的是随后金沙古城的发现。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金阳区,整个已知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各类遗迹3000多个,发掘的文物超过6000件。大家所熟知的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图像正是出土于金沙古城。

正是从谭岗遗址上暴露的红烧土、灰土、鼎足,圆锥及鸭嘴形足鼎,高领罐、敛口钵、宽沿盆,以及器物上的花纹,专家认定出原住民的生活年代及所携带的文化信息。遗址上还发现有房基、灰坑窑穴、墓葬等。其房基为单间圆形,20平方或30平方不等。

许多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认为,只有国家的出现,才标志着人类跨入了文明时代。按照国内一般看法,我国最早的国家形态形成于夏,夏启废禅让,改世袭,开创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可见,奴隶制国家源于氏族社会。而原始的氏族社会是平等的,氏族成员集体劳动,并群居生活,他们和睦相处,同心同德。没有贫富贵贱,没有剥削和压迫,也没有法律和监狱,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时期。我一直认为这是自相矛盾的,由最光明的社会直接进入最黑暗的社会,这种变化是“断崖式”的,与人类文明发展渐进式明显不符。应该说,早在原始社会的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剥削、压迫以及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甚至十分明显。试想,如夏启没有足够的财富做支撑,没有强大的势力做保证,他岂敢擅自废弃禅让?从发掘的遗址看,也证明了这一点。1978年发现的位于山西襄汾境内的丁村文化遗址,在这里,考古学家发掘了一个集居住和墓葬于一体的大型文化遗址,墓葬1000余座,这些墓葬既有豪华的贵族墓葬,陪葬的有陶土盘、鼙鼓、大石磐、玉器及彩绘木器,而大量的贫民墓毫无陪葬品。贫富差距及阶级差异已经十分明显。

即使按照现代风水学的角度,谭岗遗址的先民选址都称得上十分科学,背依高岗,视野开阔,左右田畴沃野,便于耕作,前边小河流过,取水方便,典型的藏风聚气之地。再加上这里有适宜的降雨条件、相对温和的气温、较长的无霜期环境,非常适合人类早期在简陋条件下的农业种植。可以想象,四五千年前,这一带的农耕条件应该优于今天,当时这里还是森林遍野的地方,赵河、泥河的冲积,形成了具有丰富腐殖质的细腻土壤,在人类历史羸弱的幼年期,把这里作为一个温暖的巢穴,绝对是高明的选择。

在当下的生活中,风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甚至带点神话的色彩。然而在远古时代,风水绝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来自于劳动和实践,是千百年来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作为风水学开门之作的《易经》,相传是周文王姬发创作的,所以有“文王厄而作周易”之说。现代社会《周易》是多么的高深莫测,但《周易》若真是文王所作,那它绝不是什么玄学,也不会像现在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奇妙,它一定也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又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现在人参不透,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无法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自然无法复原所蕴含的天地信息。历史上遗留的文明悬念太多了,比如出土的一些青铜重器,无论是失蜡法还是范铸法,都无法完全复原,比如金字塔,学界一直为如何建造争论不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放到什么年代,埃及金字塔都称得上是雄伟的工程,但我相信,在当时这绝不是什么疑难复杂的技术,绝不比原子弹的爆炸、神舟十号升天复杂。现在解释不了,无法想象,同样可能是我们没有当时的生活经验,也就无法复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按照现代史学观点的解读,这个小小的遗址,应该生活着一个小小的部落,这个母系氏族的部落,其领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性。我无法想象这位女性在部落中的地位,因为无法用现代家庭的角色去对应,也无法用现在单位的行政架构去解读,但是这位既是领导又是祖母、母亲、妻子的女子绝不是一位平常人,她是充满智慧和生活经验的人。因为作为一个部族的领袖,不仅仅是名义上的领导,还要是一位杰出的生产组织者,一位综合性的工匠。唯有如此,才可能领导全族与自然作斗争,才有可能在物竞天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人文先祖大禹就是如此,治洪水、开洪荒,所以他被推选为全国的领袖。作为一个部落,首领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决定了整个部落的生产力水平,在适者生存的年代里,没有竞争力的部落必然出局。

关于文明的衰退,一直没有定论,但从历史经验上,无非几种可能:战乱、洪水、地震、泥石流或其他地质灾害。在人类生长的幼年期,任何一种非自然因素都足以导致一个国家、城堡和部落的毁灭。著名的庞贝古城就是被突然的火山爆发所淹没,代表古蜀文明的金沙古城可能毁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古希腊特洛伊古城毁于一场战争的阴谋。这个小小的古村落是如何衰落的,没有记载,也没有人去探寻,是在大自然的竞争中自然消亡,还是因偶然的因素而消失?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对于自然灾害的侵扰是无力的,也是无奈的,一场大水、一场火灾都可能给他们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这条名叫泥河的小河会不会就是致使他们毁灭的罪魁祸首?不管如何,只要存在就够了,这块丰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它的无私和慷慨哺育着这方人民,只是现代化的进程已像猛兽一样日益逼近,这片离城区不远的遗址会被保护起来,还是像其他完成使命的土地一样变成一片工地?

我又一次站在谭岗的边上,用脚抚慰这片文明的痕迹。每当黄昏的时候,耳边总会突然响起陶鼓的声响。似乎看见谭岗的旧时光里,全身赤裸的先人们正踏歌而舞,他们身后,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恬然的生活气息。那炊烟随风舞蹈,不断幻化出龙的图形,龟的形状,一如那些高领罐、敛口钵、宽沿盆上的图案。我知道那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也是赐予他们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遗址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请文明演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