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战记忆

2015-12-15李娜

世界知识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教科书抗战日本

李娜

历史教科书是传播民族观和历史观的重要载体。民国时期,国家内忧外患,许多有识之士利用教科书开启民智,执政当局也通过教科书灌输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尤其是历史教科书,成为当时影响和塑造国人历史观念的重要工具。抗战历史本是对国民实施现代教育、爱国教育,形塑国民民族意识的重要元素,但受时局和政治立场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教科书对于抗战和整个二战的书写也有差异。而背弃民族大义、与占领者合作的伪政权也通过教科书淋漓尽致地暴露了自己的嘴脸。透过历史教科书,不仅可以回忆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可以审视时人的教育思想。

抗战初期教科书:

商务版与中华书局版的不同

《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

(第四册)

徐映川编著,王云五、傅纬平校订,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22年(1933年)7月初版

继1931年悍然制造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次日,中国当时最大的文化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日军轰炸中被炸毁。在艰苦的环境下,商务印书馆坚持“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精神,举起文化抗战和国家复兴大旗,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1932年颁布的新版课程标准,迅速编辑出版了“复兴教科书”系列教材,包括“复兴历史教科书”。

其中的《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在“编纂大意”中即明确“本书以本国史为中心,择关系最深切而有代表价值的史料,如经济生活、文物制度、历史大事、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史等”予以重点讲述。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是最近发生的影响重大的国耻事件,因此教材中专列“日本单独侵略”、“太平洋的现势和我国前途”两节,用1371字介绍了当时的危难形势。

为突出重点,本套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注重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后知识的扩展与联系。在每课课文之前,首先设计讨论问题,如欧战时日本怎样侵略中国、日本怎样侵占东三省及夺取热河、我们该怎样对付国难,以及现在太平洋最有势力的是那几国、它们怎样竞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中国该怎样努力等。正文眉端列有小标题,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关键词清晰列出。正文之后还有作业事项,分别要求参考别种书,作“日本对华侵略大事年表”和“调查比较英、美、日三国的产业和兵力概况”。

教材呼吁,“现在中国惟一的生路,就是全国一致团结,努力收复失地”,在分析一战后世界格局时认为,“太平洋不太平的形势也已暗伏,所以世人预料太平洋问题为将来世界大战的爆发点”,指出:“列强的眼光,既群集于太平洋岸的我国,将来万一太平洋有事,我国怎会不卷入漩涡?到那时,我国自甘处于被动地位,那末必遭分割。如果要打破被支配的命运,须及早奋发有为,这是我们全民众的责任啊!”

此前,中华书局1931年11月发行的《新中华历史课本》等教科书已向国民敲响了警钟:“太平洋的不太平,恐怕为期不远了。但是他们的争太平洋,就是争中国。太平洋有事中国必定卷入漩涡,国民要注意啊!”《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加强了深入的思考,更激起民众的愤怒与热血。

教材将九一八事件定性为“日人侵华,益见露骨”;不过对于军方的不抵抗,解释为“华军恐为日方借口,节节退让”。并附图“日军进占沈阳图”,图上中国军人在持枪抵御敌军。对于1932年的淞沪战争,文中记述“十九路军起而抵抗,血战月余,始由英、美出任调解停战”,一个“始”字,言语中流露出对英美的失望或不满,并附图一幅“被毁之商务总厂及东方图书馆”。以商务的被轰炸和现今的艰难重建为史料,更彰显其抗日的立场与主题。

《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与所附插图,流露出非常鲜明的情感倾向,也对世界形势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体现出尊重历史的态度。

《小学历史课本》(第四册)

姚绍华编,金兆梓校,中华书局发行,民国22年(1933年)8月第13版

在这套《小学历史课本》中,对二战的记述出现了偏差。

该教材用1446字,分三节分析当时的世界局势:“法西斯蒂下的意大利”、“苏联最近的建设”、“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活动”,直指“日美英法四国协约”也“终不能抑止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从内容上来看,只是对日本的活动有所说明,并未突出其“侵华”史实的记述与分析。

教材中,对于墨索里尼是这样评价的:

莫索里尼既得政权,便抛弃议会政治,厉行一党独裁,用强力压迫共产党及其他政党,建筑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同时他又揭起爱国的旗帜,限制人民的一切自由,使人民都在国家的领导之下,为国家的利益而工作,以从事意大利的复兴。

对于日本的侵华是这样讲述的:

近年以来,日本因见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很有新兴的气象。以为这实有碍他那帝国主义的发展,因向中国加紧实施侵略,竟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突然出兵攻据沈阳,强占我东三省。我东三省义勇军和他对抗,他便用飞机大炮来轰炸;我政府把这事诉之于国联,他却一味狡赖。后来他因要压止当时南方人民抗日的热忱,于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出兵攻打上海,继又转兵进窥热河。及至国联明白表示不满意他的侵略行为,他便悍然声明退出国联,一面更派大军进据热河,向长城以内袭击中国军队。

从对墨索里尼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其对共产党的敌意;从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分析及国民的反抗中,可以看出编者有意无意地在为日军的侵华行径制造理由,并刻意回避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在对日本形势进行分析的时候,写到一战之后 “美英等国看到日本势力的膨胀,深怕他由垄断中国而掀起了太平洋风波”,于是“订定日美英法四国协约”、“订定海军军备协定”,“可是这终不能抑止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一个“终”字,将时人(政府)对欧美国家的依赖揭示得淋漓尽致。

两本教科书对日军侵华事实的记述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商务版立场鲜明、坚决;而中华书局版则对日本暧昧不清、对国联依赖信任的立场若隐若现。

伪政权教科书剖析:

“中日亲善”的嘴脸

《高小历史教科书》(第四册)

“教育总署”编审会著作并发行,民国27年(1938年)12月发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平津,随后在北平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后北平伪政府改组成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这是日本侵华期间继伪“满洲国”政权、汪伪政权后的第三大伪政权。

这套教科书充分充斥着对侵略者的谄媚、对法西斯主义的赞赏、对共产主义的仇恨和对民众的欺骗。该书在对二战相关历史的介绍中,用4310个字,分“英国的自治领”、“现代的法国”、“墨索里尼”、“美国的经济复兴运动”、“希特拉”、“日本的自强”、“现代世界大势”和“现代的中国”八节具体分述各个国家及核心人物的历史。

对墨索里尼的评价是:一战后“墨索里尼抱负拯救意大利的宏愿,连结本国欧战退伍兵士和青年学生,组织‘法西斯蒂’,和共产党对抗”。“墨索里尼既得政权,便用强力制服共产党及其他政党,建筑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同时他又揭起爱国的旗帜,使人民都在国家的领导之下,为国家的利益而工作,以从事意大利的复兴。结果,意大利产业发达,国富骤增。一九三五年合并阿比西尼亚;一九三九年复占领亚尔巴尼亚,国势益强。”

并附有墨索里尼的肖像,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赞赏与钦佩之情。

对“希特拉”(希特勒)是这样叙述的:

希特拉执政以来对内排除共产党,压迫劳工运动,厉行独裁政治。对外则用急进手段,尤努力于凡尔赛和约之废弃……希特拉不愿受和约的束缚……

教材中也附了一张希特勒的肖像。对他多是一般性的叙述,评论用语较少,只有“厉行独裁统治”“急进手段”等。

对于各国的扩张,教材分析为:

现代的世界,情形极为复杂,举凡政治上,尤其是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种种问题,都已经由各个的单纯性质,变为相互的复杂关系了。推其原因,盖自欧洲大战以后,各国的实力消耗甚重,而为增强本国自身的利益起见,便都在设法充实内部的实力,并图向外发展。于是扩张军备,推进实业等事件,都是刻不容缓的了。

“增强本国利益”成为列强侵略的正当理由;“刻不容缓”成为列强侵略的时间表。

在中日关系中,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甚至卢沟桥事变都未提及,只是单列一节“日本的自强”简述日本历史,言语中尚有一种谄媚,如“从此,研究科学,力图进步”,“二十年后,宪法完成,于是日本由封建国家,进而为现代国家”,并在“现代世界大势”一节中又单独提及:

日本为维持东亚永久的和平,所以提倡中日亲善,敦睦两国邦交,以防止他国在其中图谋离间。

文中透露的是“亲善”“邦交”,对其侵略行径的本质,称其为“维持东亚永久的和平”。不过仍提及“各国所鄙弃的共产主义者”这一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评述,一些词句也似乎表达了对英美等国为维护中国利益所做的努力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着无奈之意。

教材的最后一节“现代的中国”,认为共和以来军阀混战,“加以共产党乘机侵入,四处优害,结果是国家的元气消耗尽了,人民的财力损失完了,这实在是现代中国史上的一件憾事!”声称“今后最重要的设施,非改良社会风俗,和发展地方的事业不可”,并“就政治上说,对内当从事肃清赤患,以谋国力的培养,对外必实行中日携手,以求诚意的合作……,我中华民国也就从此走上现代国家的途径了。”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曾称“教育部”)1943年提出的一份“教育行政报告书”,清晰地反映了这个傀儡政权推行奴化教育的情况。报告书声称,该署在平津沦陷后“纠正以往教育宗旨之错误,确定新教育方针,一本东方文化传统与亲仁睦邻之旨,对国民观感作正本清源之计。”其实施的“训育方针”即包括“尽力提倡我国固有之美德,以领导学生之思想趋于正轨,而为建设东亚新秩序之始基”,“根绝容共思想,以亲仁善邻之旨,谋东亚及全世界之和平”等等。

这些思想在该伪政权“教育总署”编著的教材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抗战胜利后的一本教科书:

较完整的叙述

《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第四册)

蒋子奇、聂家裕编辑,金兆梓、邓广铭校阅,沈麓元等绘图,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36年(1947年)5月第二次修订本第一版

在这本教材中,用5270字,从11课到16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了较为完整的叙述。这六节分别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战和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蒋委员长和民族复兴”。

每课课文之前列有问题数则,归纳本课内容要点,以启发学生思想,养成自学习惯。如:“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情形怎样?“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我国怎样应付?日本人为什么要发动“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我政府的态度怎样?抗战的结果怎样?

每课课文之后,列有作业项目,可使儿童于每次上课后,亲身(或由教师辅导)加以研究、习作、或调查参考,以增强其历史知识。如:举抗战以来,我军几次重要的胜利;研究怎样以抗战为建国的手段,建国为抗战的目的;研究国社党与法西斯党的组合和内容;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德义(意)侵略他国的简表,等等。

其中对中日关系与历史的叙述,尤其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来龙去脉的记述是几套教材中最为详细的。

“五三”惨案以后,日本侵略我国东三省的心益急,……民国二十年六月间,吉林万宝山的朝鲜农民,仗着日本人的势力,毁我民田,开渠做坝,农民往阻,这地方的日本驻军,有意使事态扩大,不但不制止鲜农,反而用机枪扫射我国民众,于是就发生了所谓万宝山惨案。从这个惨案发生以后,日本人又在朝鲜境内做有计划的反宣传,说我国人民无故惨杀韩人,鼓励朝鲜排华风潮,以致朝鲜境内的我国侨民,被杀害的无算,日人还以为未足,促使东三省的日本浪人到处寻衅,于八月间借着中村麓太郎在兴安岭屯垦区失踪事件,向我国提出严重交涉!更于九月十八日夜,把南满铁路自行炸毁一段,诬为我军所为,迳向我国沈阳的驻军进击,于是震撼全世界和平的沈阳事变发生了,因为这次事变是发生于九月十八日夜,所以又称为“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全国大愤,各地纷纷组织团体,实行抗日运动,而国际舆论,也多不满日本的行动,而日人的野心愈趋愈大,得寸进尺!一面扩大东三省侵略的范围,把所有的重要城市,先后强占,一面于民国二十一年又出兵上海,发生“一二八”战争,想借此威胁我国政府,但遭到我军的痛击,损失很大,我国民政府以日本步步紧逼,忍无可忍,也就积极准备抗战。

对事变的描写虽笔墨增加,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叙述主体似以日本为主,中国只是被动的承受其结果;尤其在谈到“我国的应付”时,仍是此种口吻,一个“也”字,表露的是万般无奈之下所采取的下下之策。对于国民政府的政策以及国人的反抗,不仅笔墨单薄,而且士气冷淡。

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鲸吞中国的计划便逐步的具体实现。日本军阀以为这时候不吞灭中国,则将来中国国防完成以后,再来侵略必不可能,于是就百般制造借口企图发动事变,趁势进攻,在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的晚上,日本驻丰台的军队有意挑衅,忽然擅自排队到卢沟桥附近演习,到了深夜时,借口有骑兵一名失踪,要求入宛平县城内搜索检查,经我守兵拒绝,日军遂开炮攻城,这就是所谓“七七事变”,这时候我国守将吉星文团长,以守土有责,开炮还击,于是我神圣的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这时候,我政府的严正态度,已经我蒋委员长公开表明,全国上下都一致拥护,举国情绪非常热烈,于是全面抗战艰苦进行。八年之中,我们损失虽大,但精神团结,敌人陷入泥淖,愈陷愈深,而我军则愈战愈强,由单独抗战而进入和盟军并肩作战,结果到底使敌寇投降,完成我抗战的大业。

卢沟桥事件的发生与我国政府的反应,是我国的抗日战争融入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不再是中国个体的反侵略,而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斗争的一部分。这套教材将日本视为“世界和平的第一个罪人”,不过对英美早期对中国的漠视及其自身所受到的挫折,用了一句话“反为日寇所乘,吃了大亏”,颇有些发泄不满之意。

此外,在本套书的最后一节,单列一节颂扬“蒋委员长和民族复兴”,并专附个人肖像一幅,文字中充满对蒋的钦佩崇拜之情。

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历史的纸张记录。教科书所代表的实际是统治阶级的观念与思想,国家机构通过教科书传达其政治理念与意识,塑造知识拥有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在我们所看到的民国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对抗日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后方的抗日活动等均未有书写。

忠于历史、真实地再现历史,尤其是透过历史事件,总结过去、敲响警钟、警醒未来,这是历史教科书当仁不让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教科书抗战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黄金时代》日本版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