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鉴赏四步骤

2015-12-15闫彩红

关键词:刘和珍感受力散文

闫彩红

【摘要】 散文号称美文,美就美在情感充沛、思想深邃、语言恰切、结构精巧,而这些,非读难以知其奥,非读不足悟其妙。笔者在本文中就散文鉴赏教学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散文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33-010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琅读恬吟

散文号称美文,美就美在情感充沛、思想深邃、语言恰切、结构精巧,而这些,非读难以知其奥,非读不足悟其妙。大儒曾国藩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教育家叶圣陶对此也曾有深刻的论述:“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既称诵读,就不是默默地看,而是琅琅地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宜正,腔当圆,音节要清晰明快,音调要抑扬顿挫,节奏要疏密有致。文本情感忧郁的,出之以舒缓低沉;情感欢快的,出之以热烈高昂;情感严肃的,出之以平和端正。总之是要读出蕴味,读出情趣,读出美感,读得摇情荡性,心神俱醉。

诵读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领会作者感情的第一步。著名学者陆象山说过:“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细思量。”他强调的是学习不要过于匆忙,一开始就字赏句品,切入分析;而应先之以涵咏思量。南宋巨儒朱熹说:“大抵读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他们的话告诫我们,散文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熟读,只有读熟了,对文本熟悉了,随后的分析和赏鉴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诵读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很多教师花太多的时间,致力于文章的分析,然而,这种教学让散文的美与学生愈行愈远,学过文章之后,不用多久,对教师讲析出的妙处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倡诵读之风,要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直至熟极而流,毫无牵绊。

二、解释春风无限恨——入境体情

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渐渐深入散文内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于文本所描写的物象及思想感情已有感性的把握,不过,这种把握和体悟都还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有披文入境,理性分析,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才能披文入境呢?

第一步,激发想象,感知意境。即随着作者的笔触,想象作者描绘的意象,并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画面。进而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整个画面的特点,这个带有作者思想感表的画面,就是意境。

第二步,品味语言,挖掘主旨。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外化,所以必定有些句子,极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了这些文眼性质的句子,就抓住了散文思想感情的关键。

三、一语天然万古新——咬文嚼字

学生的鉴赏能力,最核心的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而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是要通过对语言的深度赏析及其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所以散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是咬文嚼字。周汝昌先生说:“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先要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语文教师,须以散文中的美的语言来熏陶学生,让他们在持续不断的咬文嚼字中,揣摩语言的精准性、生动性和传神性,从而进一步挖掘有关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这样,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必能日有所增。

一是鉴赏那些初读就感到十分精彩的词或句。这样的词,往往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写人状物如在目前。比如《记念刘和珍君》,在描写刘和珍的时候用了两个词“微笑”“温和”,引导学生分析,就会知道,这两个字反复出现,就突出了刘和珍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的印象;同时突出了刘和珍的可爱与凶残杀人者的可恨。这样的句,往往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形式新颖,手法新奇,意思的表达非同一般。

二是鉴赏那些初读感觉一般,其实大有深意的句子。有些句子没有用什么修辞,却自然而然地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意思。它们往往朴实无华,却又达到了语言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完全相合。

四、不知细叶谁裁出——察技溯因

文本解读,一般应该走三步,一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人文的熏陶;二是分析文本是怎样写的,即分析其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三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即作者选用的写作手法、语言形式何以是最适合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如果学习散文,仅仅“入境”,还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更重要的任务是后面的两步,它们才是散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进一步探究。

以巴金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的大议论段为例,许多教师在执教此文时,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景上,也就是几幅画面——庭院秋景图、槐树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秋枣图。等赏完这几幅图的情之后,本课的教学也就结束了。至于后文“有些批评家说……才感受得到底”这一大段议论,就像不存在似的,被老师们忘到了九霄云外。如果我们不肯把教学内容限止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上,而是察技溯因,就会明白这一段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如果我们把这一段删去,再看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本文一下子变得十分单调,失去了厚重感。于是,本文段的重要性立时变豁显出来了。察其技——这是直抒胸臆。溯其因——这是作者在回忆了几幅画面之后,由于爱之极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对故都的秋的赞颂。对此赞颂再察其技,则由正衬反衬层层托出:先讲中国的文字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再讲世界各地文人都赞颂秋,从长间之外和空间之大突出秋天对人的影响之大,一方面暗示自己颂秋十分正常,一方面惟有北平的秋影响最大,这就是正衬。然后又通过想象,指导囚犯都能感到的秋味,暗示像自己这样的文人学士,对于秋的感受自然更加强烈。经过这样一番探究,本议论段的妙处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猜你喜欢

刘和珍感受力散文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