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考量

2015-12-14兰旸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三严三实

兰旸

[摘  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改革的方式手段又是改革要实现的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理性看待以往国家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在治理过程中,执政党的作用尤为关键,领导干部既是治理中的主要力量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制度体系的完善者又是制度运转中重要的执行者。坚持党的领导和科学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关键要素。良好的治理要求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需要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三严三实”对党风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助推剂。

[关键词]国家治理制度;制度执行力;“三严三实”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7-0026-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制度的合理设计是前提,制度执行力即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是推进现代化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用“三严三实”的作风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治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这是因为领导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际。1840年后,中国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弊端,试图向西方寻找真理拯救中国,康有为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但戊戌变法的改良行动及君主立宪制的理想很快就遭到扼杀。进入20世纪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不懈的斗争和努力中,将封建的清王朝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所窃取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继而出现,中国的发展又遇到了重大挫折。直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创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在革命过程中,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带领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9亿元,1978年为3010亿元,而到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则为636463亿元,并首次突破6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发展起步低并且时间晚,经济发展的劣势明显,但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却创造了世界的奇迹,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不仅挽救了中国,更发展了中国,使中国这条东方巨龙重新腾空飞翔。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抓住机遇创造辉煌,在每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都敏锐的制定了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政策方针,无论在任何趋势和时代主题之下,何种复杂局面之下,中国共产党都能带领人民迎难而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首先,中国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是在党领导下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制度,这既是受中国历史传统的影响,同时也是经过历史的验证而做出的正确的选择。自秦代以来,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始终以高度中央集权为其发展的主线。中国幅员辽阔,为了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历代统治者都对中央集权进行巩固和发展,努力推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一统,也使这种制度在历史上逐渐形成了历史认同,使其具有了合理性。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不断的交往、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共荣的局面,这种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也为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制度奠定了民族共识。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政党制度,这是根据统一战线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而创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更被历史和实践所检验和证明其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在国家转型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其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衍生出执政党与治国理政的内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一方面要不可避免的参与全球化发展之中,同时要在认清其他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更好地利用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来解决中国在变革中的复合型和复杂性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由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现实所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标志,也必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推进并实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要面临一系列的变革,这也对执政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作风建设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是党的生命线,共产党一直成为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原因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由管理走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不断前进。

二、党的领导方式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目标相契合

1.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整体推进。首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适应新的国内外形势的执政党的新型执政理念,亦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治理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就受到广泛的重视,其统治方式也从过去的垂直统治发展为灵活多变的治理模式,降低了治理的成本。中国由于改革开放加之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原有治理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必然之举,但必须是符合中国的根本制度以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国家治理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变革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则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要求党和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需要国家将部分权利下放给特定的社会组织,市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则更需要重视社会建设,化解道德危机和社会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一系列的关系的转变,也表明中国共产党真正的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对党的领导方式和作风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认识现实社会发展,更要改变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危机。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个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2]治理体系的制度设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特点,稳定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制度执行力的良好运转。因为制度体系的内容既涉及宏观的顶层设计同时有微观的具体体制和机制,制度也具有约束性和导向性功能,良好的制度体系对制度执行者具有良好的制约作用。而制度执行力则是使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具有活力的关键,制度执行力的提升则是国家治理能力升华的关键。

2.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转关键在于治理能力。首先,干部素质是执行力实现的根本保障。党员干部是制度的执行者,制度体系的运转效果取决于制度是否切实执行,这就要求治理者本身意识、能力和素质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制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制度是由人去执行的,它的作用需要人去激发,人是理性的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难免会为自己谋求利益,除了运用法律去约束制度执行者外,干部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同样重要。我国虽有较为完善的治理制度体系,但在具体的体制机制中,依然有需要补充与完善之处,这也有赖于干部制定制度能力的提高,重点明确干部选拔和考核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完善人民的监督,提高制度完善的自觉性。同时制度的制定过程是动态发展过程,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规律及经验更好的补充于制度体系之中,不仅有自觉性遵守制度,有为官之责任心,完善制度,同时要将制度的制定切实体现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其次,党的建设要与国家治理目标相契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以正式文件确立了“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过程中的重大创新。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治理的事实就存在于其中,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由于历史和国情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治理方式,但国家治理的治理体系和执行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要素。虽然国家与政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其自身的责任和特点,国家层面下强调的是治理,政党则强调的是党的建设,党的建设也包含于国家治理能力之中,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之中。同时这一过程也提出了对执政党新的要求,要提高领导水平,敢于担当善于领导,不断完善领导方式,深入推进作风建设。

三、以“三严三实”融入治理现代化

1.践行“三严三实”是推进作风建设的关键。“三严三实”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体现。2014年,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严三实”,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论述了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不仅为领导干部指明了为政之道及做人准则,更体现了共产党人永葆政治品质的关键,在践行“三严三实”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对中国优秀历史传统的继承,亦是对现在和未来思考的关键之策。“三严”与“三实”又是密切联系的,“三严”是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自觉廉洁执政,自觉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中,经得起各种考验,应付各种考验与诱惑,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前提条件。“三实”则是行动指南,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实践过程中真抓实干,贯穿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执行力之中,使“三严”的现实价值得以真正实现。“三严三实”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将完善党的执政能力,提高面对国家治理中出现的新变化,破解发展中出现新难题的应对能力和解决能力。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中,“三严三实”必将起到关键的助推作用。

2.将“三严三实”融入国家治理制度建设过程。首先,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级次结构。”[3]实际上治理体系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即治理的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反馈。中国的国家治理实则以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向前推进,在“摸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将之反馈于治理主体并不断完善治理体系的机制体制指导于实践过程,使治理的制度体系不断的发展完善并顺应国内外发展要求。其次,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共同实现,设计制度体系和推动制度体系完善的主体为共产党员,就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以人民的利益为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需要不断的推进党员的作风建设,在制定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切实以“三严三实”为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导,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勇于作为,又要敢于担当。推动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民主化、法制化以及科学化。

3.将“三严三实”融入国家治理制度执行过程。首先,“三严三实”从思想道德及作风方面对党员提出新要求,是对法律制度作用的补充,既能降低治理成本,又可提高治理效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将好的制度体系融入现实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党员干部起到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三严三实”强调党员的作风要保持“严”与“实”的过硬作风,主动担当引领改革的重任,主动心系人民、造福人民。其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破除传统的治理思想中影响国家社会发展的“过时化”思想和行为。在制度执行中切实做到“三严三实”,是切除官本主义毒瘤的重要作风建设。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民主和法治进程也在不断推进,社会经历着重要的转型,实际上中国也正在经历着人治向法治的进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作风建设对于党员干部尤为关键。现今官僚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这与现代化的发展节奏格格不入,贯彻“三严三实”的思想,可以从“思”和“行”中不断破除这种权利本位的思想作风,也从作风上制约传统思想中残留的人情化治理方式,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三严三实”利于治理为官不作为的作风,是从主动性上治理党员的作为。好的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但是却并未对“为官不为”行为带来监督和制约作用。“三严三实”是对为官不为行为从思想根源的约束和治理,无论是从干部选拔还是制度执行过程中,要求党员干部形成主动愿为,主动学习,主动担当,主动敢为的思想作风。保障制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获得最佳治理效果,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1.

[3]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

责任编辑  董瑞军

猜你喜欢

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学习总结
弘扬礼仪文化与践行“三严三实”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