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常见约量构式历时演变研究

2015-12-14林春香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助词用例构式

林春香

(东莞行政学院 文化与社会教研部,广东 东莞523000)

现代汉语常见约量构式历时演变研究

林春香

(东莞行政学院 文化与社会教研部,广东 东莞523000)

约量构式是指由约量副词和约量助词叠加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现代汉语常见的约量构式主要有“大约+X+左右∕前后∕上下”。这一形式最早见于宋代,清以后开始普遍使用。现代汉语常见约量构式的历时演变以及句法语义特点,与其前置约量副词和后置约量助词的发展及特点密切相关。

约量构式;叠加;约量副词;约量助词

现代汉语有这样一种约量表达形式,即“大约+ X+左右∕前后∕上下”。其中的X可以为数量、时间或年龄短语,整个句式表示一种大致的估量。就文献统计来看,这种约量构式始见于宋代。接下来我们将考察这种结构形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进一步考察其句法、语义、认知、语用等方面的特点。

一、现代汉语常见约量构式的历时发展

关于约量副词,马真先生有论及,他们将这类词称为“估量”副词,并将其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大概数,如“大概、大约、约、约莫、大抵、大致、也许、将近”等,一类是最大或最小限量,如“最多、至多、顶多、最少、至少”等[1]。而表约量的助词主要有“左右、前后、上下、把、来、多”等。前三个助词郭攀将其称为“双向复合性方位词”[2]。为了缩小研究范围,我们只讨论“约”类副词与“左右、前后、上下”三个“双向复合性方位词”的叠加构式①通过对唐至清时期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与约量助词“左右、前后、上下”叠加使用的副词主要有“约”、“大约”、“约莫”几个。因此,在讨论约量构式时我们选择以“约”类副词为主。。

(一)约量构式的历时使用情况

我们对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先秦至清代的文献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同时补充了北大语料库中的用例②通过北大CCL语料库(网络版)path:08-14项进行搜索,只补充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未出现的用例。,“‘约'类副词+X+左右∕前后∕上下”构式的使用情况见表1:

表1 “‘约’类副词+X+左右∕前后∕上下”构式的历时使用情况

其中“‘约'类副词+X+左右”构式出现最早,宋元各出现1例,都为数量约量:

(1)银每两约六道半左右。(宋·汪应辰《文定集》卷十三)

(2)两道既皆不广,相犯处不多,故蚀限少,约计八度左右。(元·赵友钦《革象新书》卷三)

从表1可以看出这几种叠加构式的主要特点:

首先,横向比较,估计数量的用例最多,其次为估计时间和年龄。

其次,纵向比较,从唐至清,“约”类副词与“上下”叠加用例最多,“左右”次之,“前后”最少。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约”类副词与“前后”叠加时基本只表示时间估量①“‘约'类副词+X+前后”清代出现1例年龄估量,即“子贱为单父宰,有与夫子问答语,大约在七十前后。”见清·金鹗《求古録礼说》卷九。,“前后”与“上下”在表时间和年龄上正好形成互补,“前后”主要表时间,“上下”主要表年龄。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约量构式的上述特点,我们有必要对相应的约量副词和约量助词的发展作一回顾。

(二)“约”类副词的历时发展

“约”最初是一个动词,《说文》:“约,缠束也”,后引申为邀约、盟约、誓约、简约等义,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约”表估量的语气副词用法是从其“简约”义的形容词演变而来的。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描写过渡到对其所处外在情况的推测,其语义演变路径大致为:简约→隐约→大约,演变机制为转喻。

副词“约”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数量约量,但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副词“约”都非常罕见,直到唐五代时期才逐渐多起来。我们对唐至清的21部代表性文献进行考察②所考察的21部代表性文献分别为:《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新语》、《韩愈集》、《敦煌变文集新书》、《祖堂集》、《太平广记》、《梦溪笔谈》、《朱子语类》、《五灯会元》、《大宋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通制条格》、《老乞大谚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副词“约(大约、约略、约莫)”的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约”类副词唐至清时期的使用情况

从表2可知,“约”类副词真正普遍使用是在宋代。宋代“约”类副词已经具备对所有量(如度量衡、个数、时间、年龄等)的估计③宋代还出现对量以外事情的推测,表中的“其他”栏即指此。。但对比表1,我们发现约量构式普遍使用是在清代,而对所有量的估计也要到明代才逐渐完备。可见约量叠加构式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关叠加要素,即约量副词和约量助词(约量组词详见下)发展基础上的。

从数量、时间和年龄的比较来看,“约”类副词后接数量短语仍占多数,其次是时间,年龄次之。这与表1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

(三)“上下、左右、前后”的历时发展

学界对“上下”、“左右”、“前后”表约量的用法作过较多研究。郭攀专门考察了“时点性参照点+双向复合性方位词”的历时使用情况及其语法语义特点,认为该形式最早见于宋金古白话中,其基本功能是作状语、宾语和定语,语义上可表“加和”或“选择”[2]。张豫峰则对“X+前后∕左右∕上下”中X的种类以及相关联的主要动词进行了研究,并从认知上解释了“前后∕左右∕上下”表估量的来源及理据,认为“‘X+前后∕上下'所表的估量是一种既表大小又表方向的矢量,‘X+左右'所表的估量是一种只表大小不表方向的矢量。”[3]马喆、邵劲敏对 “前后”、“左右”、“上下”的约量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它们在历时的发展上存在不一致性,但都经历了由空间到时间再到约量的发展轨迹,而且时间约量要先于非时间约量,其表约量功能的强弱与其作为方位词的认知难度有密切关系,认知难度小的不容易用来表约量,如“上下”,认知难度大最容易用来表约量,如“左右”[4]。

以上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上下”、“左右”、“前后”约量用法的特点。而对这些词约量用法的历时发展,郭攀以及马喆、邵劲敏等虽然都有涉及,但研究得不是很深入。以下我们对北大语料库周至清的文献进行了统计④通过北大CCL语料库(网络版)path:01-14项进行搜索。,三者约量用法的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左右”、“上下”、“前后”约量用法的使用情况

“左右”表约量的用法最早见于东汉的《论衡》,为年龄约量,如:

(3)儒者说曰:太平之时,人民侗长,百岁左右,

气和之所生也。《论衡·气寿》

南北朝时期,除年龄约量外,“左右”又出现数量约量的用法,如:

(4)尔来二千七百余年,以中星检之,所差二十七八度。则尧冬令至,日在须女十度左右也。《宋书·历中》

“上下”最早见于东晋的《抱朴子》,为时间约量,如:

(5)取铅十斤,于铁器中销之,二十日上下,更内铜器中,须铅销,内紫粉七方寸匕,搅之,即成黄金也。《抱朴子·黄白》

但在唐至元时期,“左右”、“上下”表约量的用法在我们所调查的语料中未再见用例,直到明代才开始重新使用。

“前后”约量用法始见于宋代,但“前后”只对时间进行估量。

(四)叠加与单用的对称与不对称

以上我们分别考查了“‘约'类副词+X+左右∕前后∕上下”约量构式及各自单用时的历时使用情况。就我们所统计的语料来看,叠加构式考察的是中国基本古籍库先秦至清的所有文献,“约”类副词考察的是唐至清的21部文献,“左右”等考察的是北大语料库周至清的所有文献。之所以不能或不必用同一类文献进行统计和比较,是因为三者在使用和发展上呈现出一些不对称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三者在出现时间和使用频率上不对称。单用“约”类副词是汉语约量表达的主要形式,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单用约量助词以及约量副词与约量助词的叠加构式。“约”类副词最早见于西晋,约量助词 “左右”、“上下”、“前后”分别始见于东汉、东晋、宋代。“约”类副词宋代就开始常见,“左右”等则要到明代才开始较普遍使用,而它们的叠加构式普遍使用则要到清代。

其次,三者在用法上并不完全一致。从表3可知“前后”只能表时间约量,这与表1“‘约'类副词+X+前后”的使用基本是一致的,但我们也找到1例“‘约'类副词+X+前后”表年龄的用例。此外,表3中“上下”在清代表年龄约量的用例要大大多于数量约量,但表1这一情况正好相反,“‘约'类副词+X+上下”表数量约量要多于年龄约量。出现以上情况,除了受所考察文献不同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前后”、“上下”在表时间和年龄上一直都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中,即“前后”主要表时间,“上下”主要表年龄,这一特点在各自单用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虽然叠加与单用呈现以上的一些不对称,但整体来看,三者在使用和发展上基本是一致连贯的。而到了现代汉语,约量构式的发展也有一些变化。从表1我们知道,唐至清,“约”类副词与“上下”叠加用例最多,“左右”次之,“前后”最少。但我们对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中的文献进行考察发现,“左右”已成为现代汉语表约量的主要助词,详见表4:

表4 现代汉语“约”类副词与“上下”等词叠加使用的情况

“‘约'类副词+X+左右”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其表义功能也强于其他两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未见“约”类副词与“上下”叠加表时间的用例,也未见“约”类副词与“前后”叠加表数量的用例,表年龄的用例也很少。在表时间和年龄上,“前后”与“上下”的这种互补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二、现代汉语常见约量构式的语法特点

(一)X的成分组成

通过上面的调查统计,我们知道在“‘约'类副词+X+前后∕左右∕上下”构式中,X主要为数量、时间或年龄短语。其中时间短语又可分为时点和时段(时点短语要多于时段),年龄短语则多为“数词+岁”或直接用数词表达。但这种纯粹为数量、时间或年龄词语的用例并不多,更常见的是在这些短语或数词前加动词(有时后接宾语)、介词、副词或与之相关的名词。动词主要有“需、计、合、费、得、有、是、长、高”等以及一些动作动词,介词主要有“在、于、以、至于”,副词有“近、仅、只”等,如:

(6)实得英金六十三万镑,约合华银五百万两

左右。(清·端方《大清光绪新法令》)

(7)度其居处相近,大约以十家上下为率,各具器械,一有警觉即相救护。(明·恽绍芳《林居集》)

(8)所有前项浮费银钱,价计约近三万金左右。

(清·葛士浚《清经世文续编》卷四十五)

张豫峰对“X+前后∕左右∕上下”相关联的主要动词进行了考察,发现与“X+前后”相关联的主要动词往往是带有完结义的动作动词,与“X+左右”相关联的主要动词有完结义动作动词和关系动词,与“X+上下”相关联的一定是关系动词[3]。考察与叠加构式相关联的动词,大致情况也是如此。但更确切地说,与时间约量相关联的主要是动作动词,与年龄约量相关联的主要是关系动词(如“有”),而数量约量也以关系动词为主,但也包括“需、计、合、得、长、宽、高”等一些动作性不强的动词以及“拨、取”等动作性较强的动词。总之,对于相关联的动词的语义特点,也应该从整个结构的意义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更加全面和准确。

X的成分有时为复杂短语,如:

(9)日本铁路已成三千余里,尚有商人续造者,大约一里需银七千两上下。(清·崔国因 《出使美日秘国日记》卷一)

当X成分为复杂短语时,其约量表达一般都采用叠加形式。因为一旦X的成分变复杂,其所表达的信息量就会增大,语句的长度也会增加。此时单用“约”类副词或约量助词都不足以控制相关的约量成分,因此需要前后置词同时使用以使意义更加完整。

(二)约量构式的句法特点

约量构式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其次是状语,而由于“约量副词+X+约量助词”形式在意义表达的完整性上要强于单用约量副词或单用约量助词,因此有时还能以分句的形式的出现,如:

(10)这里共是八百多卷,大约取一百五十卷左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约量构式作谓语的用例如:

(11)城内民数,约在二十万左右。 (清·陈忠倚

《清经世文三编》卷二十六)

除作谓语或自成小句外,叠加形式另一常见的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叠加形式作状语基本为时间状语,表示时间约量,用例如:

(12)卢俊义杀到里面,约莫二更前后,方纔风静云间,复见一天星斗众。(《水浒传》第八十六回)

总结“约”类副词与“左右”、“前后”、“上下”三种叠加形式的句法功能,可以概括如下:表数量和年龄约量的构式以作谓语为主,表时间约量的构式以作状语为主,此外三种约量构式还常常独立使用,成为一个小句。

(三)约量构式的认知特点

约量构式中前置的“约”类副词,其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约量表达的一般认知特点。从表2可以看到,“约”类副词最初表数量约量,而在数量、时间、年龄三者中,数量约量一直都是最主要的用法。数量约量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约量,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数量有关。而时间和年龄只是数量中的一种特殊量,在约量表达上并无特别的优先权。如果“约”类副词的约量表达要分先后,应该是从大范畴数量约量开始,然后逐步细化到时间和年龄。

但“上下、左右、前后”却不同,它们约量的表达与各自原有的语义特征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方式有关。“上下、左右、前后”最初应该是以人为中心而产生的空间方位词,三者涵盖了以人为中心的三维立体空间,其共同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 [空间]、[方位]、[范围]。空间概念最容易投射隐喻到时间领域,这是人类认知的一条普遍规律,而其中的“范围”义则可进一步引申为约量,因此三者最终由空间方位的概括引申为时间的约量。时间约量的泛化就是年龄和其他数量约量的运用。

张豫峰认为最初是“前后”由空间隐喻为时间,而“左右”、“上下”由空间到时间、数量的隐喻是受到“前后”的类推影响[3]。从表3可知,“前后”的约量用法产生最晚,因此“左右”、“上下”表约量的用法不可能从“前后”类推而来。据表3的统计,“左右”东汉出现年龄约量用例,南北朝出现数量约量,而“上下”东晋出现时间约量。年龄其实属于时间范畴,因此可以说,最初是“左右”由空间到时间再到数量,“上下”、“前后”受“左右”影响也相继发生空间到时间的隐喻。只是因为“前后”的空间方位性与

时间的一维性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前后”主要用来表示时间约量,而“上下”则与“左右”一样,从时间约量进一步扩展到“非时间约量”即数量约量。马喆、邵敬敏认为三者在历时的发展中虽然存在不一致性,但都经历了由空间到时间约量再到非时间约量的过程[4]。这一说法对于“左右”、“上下”来说是对的,但“前后”的“非时间约量”用法在古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都未见用例。

三、结语

“大约+X+左右∕前后∕上下”是现代汉语常见的约量构式。这一形式最早见于宋代,清以后开始普遍使用。古汉语中“‘约'类副词+X+左右∕上下”可表时间、数量和年龄约量,而“‘约'类副词+X+前后”则主要表时间约量。但到了现代汉语,除“左右”构式三种用法都具备外,“上下”构式只表数量和年龄约量,“前后”构式只表时间和年龄约量。在表时间和年龄上,“前后”与“上下”一直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中。而通过对单用的“约”类副词以及约量助词的考察,发现三者虽然在出现时间、使用频率以及用法上有一些不对称的地方,但整体来看它们在使用和发展上基本是一致连贯的。

约量构式中“X”的成分除了为纯粹的数量、时间、年龄词语外,更常见的是在这些词语前加动词(有时后接宾语)、介词、副词或与之相关的名词等复杂成分。而在句法功能上,表数量和年龄约量的构式以作谓语为主,表时间约量的构式以作状语为主,三种用法的约量构式还常常独立使用,成为一个小句。

在认知上,我们认为“约”类副词的约量用法是从较为常见的大范畴的数量约量逐步细化扩展到小范畴的时间和年龄约量上的。而约量助词 “上下”、“前后”是受到“左右”影响相继发生空间到时间的隐喻,但由于“前后”的空间方位性与时间的一维性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前后”主要用来表示时间约量,而“上下”则与“左右”一样,从时间约量进一步扩展到“非时间约量”即数量约量。语用上,将前置的“约”类副词与后置的约量助词叠加使用,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1]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53-60.

[2]郭攀.“时点性参照点+双向复合性方位词”的综合考察[J].汉语学习,2001(5):23-31.

[3]张豫峰.“X+前后∕左右∕上下”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30-36.

[4]马喆,邵敬敏.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J].学术研究,2009(5):149-153.

Research on Diachronic Change of the Common Approximate Quantity Structure Forms about Approximate Quantity in Modern Chinese

LIN Chun-xiang
(Cultural and Social Department,Dongguan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guan 523000,Guangdong,China)

The approximate quantity structure form is composed of approximate quantity Adverb and approximate quantity Particle.In modern Chinese,the common structure forms are“dayue(大约)+X+zuoyou(左右)∕qianhou(前后)∕shangxia(上下)”.These forms appeared in Song Dynasty,and ware commonly used in Qing Dynasty.These forms'development and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ingle forms.

approximate quantity structure form;composition;approximate quantity adverb;approximate quantity particle

H1-09

A

1007-5348(2015)01-0026-05

(责任编辑:吴有定)

2014-11-03

林春香(1985-),女,江西兴国人,东莞行政学院文化与社会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及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助词用例构式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