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文两则

2015-12-12陈德彰

英语学习(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风骚断舍诗经

∷陈德彰

断舍离

《咬文嚼字》杂志评选的2014年“十大流行语”中排名第六的是“断舍离”(cut off, give up and leave out)。打开互联网可查到上万条与“断舍离”相关的信息和评论。有意思的是,这一流行语不同于网民们发明创造的新词,而是来自一本新流行的书《断舍离》。此书作者为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varia management counselor)山下英子。

《断舍离》一书提出了一个新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muddle-headedness),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断舍离”原本指瑜伽(yoga)中奉行的“断行”(ego-slaying)、“舍行”(renouncement of the world)、“离行”(leave the chain)(这三行意指“放弃心中的执念”,即give up one’s persistent idea)等三大修行(cultivate one’s natural virtue)哲学。该书中提出的“断舍离”分别指“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取这些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即处理掉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著,即不再迷恋(no longer madly cling to)物质,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在当下这个物资丰富充足的时代,许多人所拥有的东西,其实都已经超出自己所能管理的程度了(beyond one’s ability to manage them)。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hate to part with)、“好可惜”;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cannot help but keep doing something),一是怕“万一(if by any chance)没有……”,二是觉得“总有一天(there will be a day when)会用到”;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著中。所以对各种东西应该进行“断舍离”式的新陈代谢(let the new supersede the old)。

“断舍离”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dependency; appendage)。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eliminate through selection)或是送人。“断舍离”要求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断舍离”提倡使用减法(deduction)解决问题,探索自我。不仅是整理家里的东西,还包括清除工作场合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事物与人际关系。实践“断舍离”不仅可以让桌子周围、抽屉等变得整洁,而且可以让日程管理(agenda management)等工作效率大幅飙升。“断舍离”要人们考虑两个重要的轴线(axis),一个是时间轴,一个是关系轴。在时间轴上我们必须关

心现在而不是过去和未来,你现在需不需要才是重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let bygones be bygones);在关系轴上要以我为中心而不是物,关键要看我需不需要,而不是这件东西好不好。“断舍离”强调关注当下(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扔掉对未来的不安(cast away worries over the future),对东西严格筛选(screen),只以“必要”、“适合”、“舒服”为判断标准。“断舍离”还能帮助人消除工作中的困扰,从全局看问题。

风骚

“风”和“骚”原来是两个字。其中的“风”不是指自然界的风,而是指《诗经》(The Book of Songs,一译Classic of Poetry)中的“国风”(Folk Wind ,一译Airs of the States)。《诗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00年左右,最初称为《诗三百》,直到汉代董仲舒才把《诗三百》捧为《诗经》。“经”的意思是经典,被置于“五经”之首:诗(《诗经》)、书(《尚书》(The Book of History,一译Classic of Documents)、礼(《礼记》The Book of Rites)、易(《周易》The Book of Changes)、春秋(《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诗经》里共收录305篇,其中160篇是“国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影响特别大。人们背诵的大多也是“国风”里的诗篇。诗歌之谓,诗由歌发展而来,《诗经》里的诗更能看出这一点,基本是四言诗。朱熹认为多是“民俗歌谣”(folk songs about customs)之诗。

“骚”指《楚辞》(The Poetry of Chu,一译Elegies of Chu)中的《离骚》(Encountering Sorrow)。《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好修为常”(constantly cultivate oneself)的精神。诗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drink the dew drop from lily magnolia in the morn and eat the flowers dropped from chrysanthemum in the eve)”屈原的诗开始以四言为主,后来慢慢过渡到五言、六言、七言等杂言,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Historical Records)中认为“离”通“罹”,是“遭受”的意思,“骚”是“忧愁”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东汉史学家班固也释为“遭忧”。《楚辞章句》(Annotated Elegies of Chu)的作者、东汉文学家王逸却认为“离”意为“别”,“骚”意为“愁”,故“离骚”是“别愁”。更有近代学者考证“离骚”是“劳商”的转音,只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名。

这在我国古代文学著作中均有论述,如《宋书》(The Book of Song)中的“原其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Their sources can all be traced to The Book of Songs and Encountering Sorrow)唐代诗人贾岛诗中的:“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All the poets went passing here and the style is close to The Book of Songs and Encountering Sorrow.)清代姚莹《论诗绝句》(On Regulated Verse Quatrains)之二中的“辛苦十年摹汉魏,不知何故远《风》《骚》。”(Ten years are spent imitating the styles of the Han and the Wei, and keep a distance from those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Encountering Sorrow.)”

由于《诗经》和《离骚》成为诗歌的代表和方向,成了文化的最高雅形式,所以后来“风骚”借指诗文,唐代诗人高适诗作中就有“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The clear sky at the evenfall urges one to bring out the ink stand and the autumn wind draws forth poems.)的诗句,北宋苏舜钦也写有“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Lingering days are engaged in drinking, leaving no time for reciting or composing poems.)

也有用“骚人”作为诗人统称的,如宋代词人贺铸描写荷花的词中就有“依依似与骚人语”的句子。

再后来“风骚”更进一步泛指广义上的文化或文采、才情。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所著《倩女离魂》中的唱词“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心不遂闲缀作,十分的卖风骚,显秀丽,夸才调。”这里“卖风骚”最多也就是“显摆”的意思。

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oth Tang Taizong and Song Taizu were a little inferior in literary endowment.)中的“风骚”就是这个意思。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被称为“独领风骚”。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道:“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Poems by Li Bai and Du Fu are no longer fresh as they have been passed on by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The country produces talents every age, who take literary lead for several hundreds of years in turn.)

“风骚”用以形容女人时最初指姿容俏丽(look pretty or charming),《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第三回描写王熙凤“身体苗条,体格风骚”(Her figure was slender and her manner vivacious.),显然没有贬义。后来才指妇女举止放荡轻佻(coquettish;lascivious),比如“卖弄风骚”(play at courtship)。作家茅盾著的《动摇》(Waver)中有这样的描写:“金凤姐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narrow one’s eyes into a slit),扭着腰(swing one’s waist),十分风骚(very coquettish)。“风骚”还可以指“风情”(amorous feelings; flirtatious expressions)。明代戏曲家陆采写的剧本《明珠记》:有“却恋他酒杯来往,儿女风骚( flirtations between men and women)。”

有时候人们总把性感(sex appeal; sexiness)和“风骚”混为一谈,在很多男人眼里,性感得引起男人性冲动(sexual impulse)的行为就是“风骚”,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上下文是翻译的唯一标准(Context is the only criterion in translation.)。一个词在不同的情景里必须采用不同的译法。

猜你喜欢

风骚断舍诗经
今天,你断舍离了吗?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断舍离 给你的人生做减法
略谈诗词创作取法风骚的问题
诗经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