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初探

2015-12-11胡晓东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水槽导向主体

胡晓东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是要改变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由原来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现在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在《科学》教学中摸索着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一、理论背景支撑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适应《科学》课的教学特点

皮亚杰认为:“学生不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不对陌生的东西感兴趣,只对既熟悉又不相识的东西感兴趣。”让学生从已知的熟悉事物中去探索未知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就会有探索的兴趣。《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主动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现象。“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 “问题导向式”教学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学生只有在产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问题导向式”教学从《科学》教材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研究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了解的问题。如:“手为什么会有指纹?”“指纹有什么用?”“了解我们的身体”等,这些都是他们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愿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热情。

二、模式的基本流程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旧知引入,明确研究主体——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的主体目标(即想解决哪个问题),提出设想——提供材料,组织科学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一)旧知引入,明确研究主体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感受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切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并估计学生可能会对哪些问题出现同感。怎样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在学生进入教室后但还未上课这几分钟内观看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课件或资料,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准备。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观察“蜗牛”之前,可提供一些软体动物的课件或资料等。

在上课伊始提一些与本课研究主体有关的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后面学生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或类比。利用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体。

(二)提出研究问题

在明确研究主体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节课想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做出假设等,教师一一列于黑板上。如学生在上《测量呼吸和心跳》一课时,提出了“心脏是什么形状的?”“我的心脏跟别人一样吗?”“指纹像什么?”“我的心跳和别人是否一样?”等十几个问题。教师都把它们列于黑板上,激发学生提问、好问的兴趣。

(三)确定研究的主体目标,提出设想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再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所列的问题选择一个自己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目标。(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些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在学生目前的知识层面上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此时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选择一些在现有条件下可验证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确定研究主体目标后,让学生选择验证方案,即打算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问题。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或器材。如在教学《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出示装有同样颜色、同样数量液体的两个水槽,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问: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会是沉还是浮?理由呢?

学生猜测会出现五种情况:都沉;都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在一个水槽中沉,在另一个水槽中浮。

实验,看谁猜得对,结果只有个别学生猜对,大多数学生都露出迷惑的神情。

请猜对的学生说说理由,也不能自圆其说。

再问:想想马铃薯在一个水槽中是沉,在另一个水槽中是浮,这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水槽中的液体有关。

师:猜猜水槽中的液体分别可能是什么?

学生很快联想到可能是清水和盐水。

师:怎么证明你的假设?

学生经小组讨论,得出了可以用:测轻重、尝味道、加热法、在伤口处检测等方法。

教师提示:看看我们的实验桌,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比较可行?(下转第66页)

(上接第48页)

在学生提出用加热法后,请学生说说用什么加热,加热的步骤是怎样的。在明确步骤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工,开始合作实验。(对学生提出的尝味道、在伤口处检测等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会动脑筋的基础上,强调在确定未知事物是什么之前,不能用人体来做试验,以后遇到其他未知事物也是如此。)

(四)提供材料,组织科学实验

让学生根据预定的方案,运用观察、对比、查资料、实验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已确定方案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操作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当然,在这一模块实施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准备实验器材,尽量把学生可能考虑到的仪器都放在讲台上,以便于学生选择,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实施这一模块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五)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以口述、书面或其他形式向同学汇报自己组对所研究问题论证的结果,展示本小组在这一堂课中的所得。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加热很快得出了马铃薯浮的那个水槽是盐水,马铃薯沉的那个水槽是清水的结论。因为前者铁片上有白色结晶留下,后者铁片上什么也没留下。

三、模式的适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系统的观察活动,适用于学生熟悉的、可以就地取材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单元中一节课的活动,还可以是一节课中某一阶段的活动。《科学》的编排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非常重视学生的活动情况,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在“玩”中解决问题,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达到教材的教学目标。

四、操作注意点

(一)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会脱离实际而成刁钻古怪的问题。可能是在课内无法解决的,也可能是没有研究价值的,此时教师要作适度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是否在围绕要解决的问题作研究,还是在做无用功,要注意提高学生研究的时效性。教师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研究,而不应把对问题的研究流于形式。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水槽导向主体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为什么水槽管要做成弯曲状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要挑好水槽,就看这里了!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厨房水槽设计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