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殷契与育桃李

2015-12-10胡振宇

社会科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殷墟甲骨甲骨文

胡振宇

在胡厚宣的收藏中,有一封徐中舒来信,信中言道:

厚宣老友:

前得十月二十八日惠书,以有关子需的资料见示,帮助我完成了一篇“甲骨文中所见的儒”,厚惠至为感谢!此文将在川大学报上发表,约四五千字,如能有打字校样,当可先行请正!原拟写一篇“孔丘以前的儒家”,因为有关宗法的问题太复杂,只有留待以后再说了。

昨偶尔翻阅“殷虚文字甲编”自序,回想当日静心斋中我与彦堂最为亲近,当彦堂奋笔写“大龟四版”及“甲骨断代例”,每对我口讲指画不厌其详,及今思之犹在目前。吾等幸生盛世,今日在党的领导下乃得彙集二十万片甲骨为一书,而厚宣实主其事,此一代盛业皆吾生友好精力所萃!闻“甲骨总集”明年可以出版,又痛彦堂之不能见及此书也!

不见已逾十年。贱状今年较前时已有进步,惟尚不拟作远行。此有二因。一、近年来我深居简出,每出,儿辈都怕我不能适应近代都市交通纷繁的情状,总要派一个人左右扶掖,所以这几年来我单独外出的时候很少。二、近年我时患失眠,近来虽较好,但一易新地,又怕旧病复发。有此二因,都门之行只有等待有机会,有人同行,才能成为事实。相见尚未有期,临书曷胜怅惘!

専此奉复,顺颂

撰祺!

徐中舒

1975、10、21

徐中舒信中称胡厚宣为“老友”,曾让胡厚宣很是受用,时常提及,亦或是此信被妥为珍藏的原因之一吧。说起徐胡二人的交往的确很久,但实际上,徐中舒乃胡厚宣的业师。

胡厚宣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史学系。“正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9年从广州迁来北京,所址就在北海,总办公室和历史语言两组在静心斋,考古组在蚕坛。1931年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兼任北大史学系主任,他自己并请史语所的研究员们在北大史学系兼课,以便物色合适的学生毕业后吸收到史语所来。用傅斯年自己的话说,就是‘拔尖主义。”“那时傅斯年先生自己开中国上古史择题研究,李济、梁思永两先生合开考古学人类学导论,徐中舒先生开殷周史料考订,董作宾先生开甲骨文字研究。”“徐先生的课,连续开了两年,我上课时所记的笔记,后来被先生要去,供给他的清华研究院的同学周传儒先生参考,周先生根据它写了《甲骨文字与殷商制度》一书,1934年在开明书店出版。董先生上课,有自编的讲义《今后怎样研究甲骨文》,后来收进《平庐文存》和《董作宾先生全集》中。但董先生上课不经常,殷墟一有发掘,他就去安阳了。”①对“这几位先生开的课,我都选修了。毕业以后,由于他们的介绍,我进了史语所的考古组”。胡厚宣在另一篇回忆中谈到,“他们的介绍”一语中的“他们”,即是徐中舒、董作宾两位先生。②

徐中舒幼年家贫,在艰难困苦中勤奋求学。1925年,徐中舒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接受王氏的“二重证据法”,开始从事历史学和古文字研究。1929年徐中舒为傅斯年所聘请,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一年后升任研究员。在此期间,正是中研院的殷墟发掘如火如荼,出土文物源源不断,重要成果震惊中外之际。徐中舒作为史语所一分子,虽未有亲自参加田野考古,亦时时关注发掘之进程,并且陆续发表有《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耒耜考》《说古玉》等论文,确立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①

胡厚宣则有幸加入到殷墟发掘的行列,先从梁思永先生带队,去安阳殷墟发掘团工作一年,参加了对殷墟第十和十一次发掘,具体负责一○○四号大墓的工作。随后胡厚宣回到南京,协助董作宾先生编辑《殷墟文字甲编》,并撰写《甲编释文》。1936年史语所开始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在小屯村北地C区发掘出编号为一二七坑的一大整坑甲骨。由于在发掘现场清理不方便,就连泥带土做成大木箱,将甲骨运到南京所内,放在图书馆楼下大厅,在董作宾的领导下,由胡厚宣带着技工做室内发掘工作,剔剥、绘图、清洗、拼合、编号等,前后八个月,共得17096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将中国信而可征的历史提早千年,极大丰富了殷商历史的研究。四十余年之后,晚年徐中舒有感而道:“回想当日静心斋中我与彦堂最为亲近,当彦堂奋笔写‘大龟四版及‘甲骨断代例,每对我口讲指画不厌其详”。

持续十年的殷墟发掘因日寇侵华而被迫中止,徐中舒赴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授。胡厚宣也于1940年史语所从昆明迁南溪之时,离开工作了七年的史语所,到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在大学部教课。在齐鲁大学,胡厚宣主要编写了《甲骨学商史论丛》一书。自1944至1946年共出版四集,初集四册,收论文20篇;二集二册,收论文4篇;三集一册,收论文6篇;四集二册,收论文3篇,共四集九册收论文33篇。

《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印出,徐中舒为写一序道:

余生既逢甲骨之发露,故师友间治此学者尤众。而陈义丰长,用志专篇,翕然为世所崇信者,则不得不推三人焉,曰海宁王静安先生,南阳董彦堂先生,望都胡厚宣先生。此三人者,或资丰富之收藏,或与发掘之工作,凡先民之手迹,不但有墨本可据,且得摩拂其物,而较其点画卜兆,故其所得弥为深切,实为甲骨学划期之学者焉。

又称王静安为开山导师,董彦堂为此学之中坚,而于胡厚宣,则称:

若夫网罗放失,广征博引,比类并观,剖析微芒,此则今兹厚宣所正努力者也。②

三人者,海宁王静安为徐中舒受业恩师,南阳董彦堂乃徐中舒朋友同事,望都胡厚宣则是徐中舒门生弟子。三人均对甲骨学作出大贡献。

1956年3月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起草《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这一工作主要在北京举行,一部分也在上海进行。在上海的“规划”分组上,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胡厚宣提出《甲骨文合集》项目,终被列为史料学资料整理重点项目之一。这一年年底,胡奉调从沪上来到北京,到中国科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在此后的政治运动时期,胡厚宣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搜集材料、整理、编排、核对、付印、出版《甲骨文合集》这一部书上。

《甲骨文合集》编撰之初,首先组成了由著名甲骨学家、考古学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郭沫若、于省吾、尹达、王襄、王献堂、李亚农、胡厚宣、容庚、唐兰、夏鼐、徐中舒、商承祚、张政烺、曾昭燏、曾毅公名列其中。这几年,徐中舒也时常来北京开会、访友,师生见面未有间断。特别是,那时历史研究所有许多由四川大学分配来的毕业生,徐中舒到来,好似川大校友聚会,济济一堂,好不热闹。

徐中舒写此信时,虽然“文革”尚未完结,但《合集》的编撰工作,已经重新开展有年,故徐中舒有如下感慨:“汇集二十万片甲骨为一书,而厚宣实主其事,此一代盛业皆吾生友好精力所萃!闻‘甲骨总集明年可以出版,又痛彦堂之不能见及此书也!”

人到老来,往往多有怀旧。但是师生的情谊是不会消减的。记得徐中舒晚年的学生林小安在谈论胡厚宣与老友、亦是徐中舒学生,也是林小安老师的张政烺时,非常客观地讲到:胡先生和徐先生、顾(颉刚)先生亲近;张先生同唐(立厂)先生、于(思泊)先生密切。

1988年1月,我曾陪同胡先生前往成都,参加徐老研究生方述鑫的博士答辩。时徐老已久住医院,胡先生抽空去医院看望老师,陪同的家人问徐老,还认识不认识,徐老深深地点了一下头,临行还握了一下手。此情此景令振宇难忘!那应该是两位老人的最后一面。

今日重读徐老这封信,对老辈学人的治学与育人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是对前辈学人最好的纪念。

(责任编辑:许丽梅)

猜你喜欢

殷墟甲骨甲骨文
甲骨传拓复文献 纸上墨香贯古今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殷商故都 甲骨之城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甲骨整治研究综述
殷墟甲骨档案的历史价值评述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商代甲骨档案的农业研究价值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