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山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5-12-08范俊珺梁兴格唐桂清赵发祥

云南农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山州稻飞虱秧田

范俊珺,梁兴格,唐桂清,赵发祥,王 芬

(1.文山州植保植检站,云南 文山 663000;2.西畴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西畴 663500;3.丘北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丘北 663200)

文山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范俊珺1,梁兴格1,唐桂清1,赵发祥2,王 芬3

(1.文山州植保植检站,云南 文山 663000;2.西畴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西畴 663500;3.丘北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丘北 663200)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文山州暴发,其发生面广、危害损失大、严重影响水稻单产的提高。为探索防治该病的技术措施,2011-2013年开展了综合防控技术试验,摸索出对该病害应采取加强早期虫情监测、药剂拌种、防虫网全程覆盖育秧、稻鸭共育治虫、筛选高效低毒农药治虫防病、适时开展统防统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白背飞虱;综合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由中国科学工作者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斐济病毒属(Fijivirus Reoviridae);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以在水稻主产区广泛发生的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介体高效传毒的一种水稻病毒病[1]。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首次发现该病[2],之后几年在越南北部和中国南方稻区发生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明显加重,尤其是2009年(在广西、广东、湖南等9省发生)造成了多点成片田块绝收,农业生产损失巨大,对中国水稻生产安全的潜在威胁巨大[3]。

1 病害发生与白背飞虱发生的相关性

1.1 病(虫)害分布、危害程度及产量损失

文山州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万hm2左右,迁飞性害虫——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白背飞虱、褐飞虱为主要危害虫种。2007年文山州稻飞虱特大发生,发生面积9.3万hm2,是罕见的严重危害年份;2009年再度大暴发,发生面积突破历史最高,达10.75万hm2,是继1994年、2007年以后的又一特大发生年份。自2007年稻飞虱特大发生以后,近年连年持续重发生,年均发生面积8.67万hm2,占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的44.19%,年均造成稻谷损失约0.9万t,占水稻病虫危害总损失的50%以上。

2010年7月在与广西毗邻的富宁县那能、者桑、剥隘等乡(镇)水稻上查见疑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经送检确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这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首次发现该病发生危害;当年发生面积1.51万hm2,占水稻栽培面积5.7万hm2的26.49%,造成受灾减产0.65万hm2,绝收41.6 hm2,粮食损失5 875 t;2011年该病发生1.86万hm2,比上年扩大了0.35万hm2;2012年发生2.2万hm2,比上年扩大了0.34万hm2;通过开展大面积综合防控技术,2013年发生1.73万hm2,发生严重程度有所减轻。

1.2 近年白背飞虱发生情况(以2007年和2009年2个大发生年为例)

1.2.1 灯下诱测

从近年灯下诱集情况来看,3月份始见,4月中下旬出现第1个高峰期,5月出现3~5个高峰期,呈现出迁入虫量大、峰次多、千头以上高峰日频次高的特点。

2007年4月28-30日,西畴、文山、富宁、麻栗坡县测报点灯下分别出现560头、656头、900头、140头的高蜂;5月上旬单灯灯诱旬虫量为39 255头、29 713头、16 766头、968头,分别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39 224头、24 453头、2 941头、957头,峰日虫量分别是2006年同期的2 560倍(西畴)、22倍(麻栗坡)、8.66倍(文山),其中西畴、文山单灯旬虫量达万头以上为历年少有现象;5月中旬西畴县灯下旬虫量出现历年罕见的125 383头,峰日虫量达58 176头。

2009年4月18-20日部分监测点出现第1次高峰;5月3-5日出现第2次虫蜂,12-16日各监测点灯下又陆续出现新虫峰。西畴县兴街监测点5月上旬灯下诱虫量15 350头,是2008年同期6 293头的2.4倍,高峰日为5月3日,比2008年提早7 d,峰日虫量5 388头,是2008年的12.5倍;5月11日灯下出现13 312头的高峰。广南县灯下始见期为3月18日,比2008年提早13 d,5月上旬灯下诱虫量3 275头,是2008年同期1 136头的2.9倍;5月11、12日连续出现2 d高峰,虫量分别是9 024头、7 680头。马关县监测点5月上旬共诱稻飞虱4 694头,高峰日为5 月9日,虫量901头;5月16日再次出现高峰,虫量3 539头。麻栗坡县5月上旬诱虫322头,5月16日又出现高峰,虫量为1 973头。丘北县始见期4月13日,比2008年提早2 d,5月上旬灯下虫量608头,5月14日出现4 520头的高峰。

1.2.2 田间调查

2009年5月上、中旬麻栗坡县、马关县、广南县、西畴县秧田期调查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1 197头/ m2、398头/m2、236头/m2、210头/m2,分别是2008年同期虫量的11.5倍、79.6倍、19.7倍、4.2倍,最高虫口密度达12 347头/m2;麻栗坡县、西畴县、富宁县对早栽的处于分蘖期的田块调查平均虫量分别为1 290头、860头、630头,分别是2008年同期虫量的3.3倍、2.6倍、6.1倍。

2010年秧田加权平均虫量1 825头/m2,高的1.8万头/m2,早栽处于分蘖盛期的田块平均虫量2 554头/百丛,比2009年(大发生年) 同期高622头/百丛,个别田块高达26 700头/百丛。

1.3 病(虫)害检测与调查

就在2个特大发生年之后的2010年,与广西自治区毗邻的富宁县查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将采集到的33个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疑似病株送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检测,有25个为阳性,占送检样品的75.76%,各县均有。2011年将田间采集到的白背飞虱送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检测其带毒率为3.57%~83.3%,其中广南点29.17%、麻栗坡点83.3%、砚山点54.17%、文山点58.33%、马关点3.57%。

从近3年对该病的系统调查来看,在有早稻栽培的富宁县、麻栗坡县秧田期就发现有感病植株,6月上旬部分县低热河谷区可查见显症稻株,7月中旬末全州普遍发生,8月是发病高峰期,发病严重田块病丛率可达30%。这与5月中、下旬稻飞虱集中迁入危害、虫口密度高、带毒率高、虫灾暴发频率高范围广有直接的相关性。

2 综合防控措施

由于该病害主要由远距离迁飞的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且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因此其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危害损失大的特点。因而在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切断毒源、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为主线,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防控,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2.1 加强早期虫情监测

文山州多年开展的稻飞虱越冬调查数据表明,白背飞虱可以若虫、成虫在再生稻和落粒自生苗上越冬,所以应指导农户及时翻耕冬闲田减少自生稻苗,必要时辅以药剂防治,压低白背飞虱越冬虫源基数。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南部边境县水稻栽插节令较早,为稻飞虱提供了前期迁入繁殖地的条件。加强虫情监测,做到早监测、早预警、早发现、早防控。

2.2 药剂拌种

选用毒氟磷、丁硫克百威、高巧(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吡蚜酮等药剂拌种。方法:在水稻种子催芽后,用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15 g拌种1.5~2 kg(以干种子计,下同),或35%丁硫克百威种子干粉处理剂10 g拌种1.5~2 kg,或高巧1 g有效成分拌种0.5 kg,或25%吡蚜酮悬浮剂8 g拌种5 kg,或50%拌成金粉剂15 g拌种1 kg后播种,可防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的早期侵入,降低发病率。

2.3 防虫网全程覆盖育秧

水稻催芽播种后,全秧田期用30目防虫网制成宽1.5 m、高0.5 m的拱棚,全程覆盖育秧,可阻止带毒白背飞虱迁入秧田取食传毒,切断其取食传毒链,降低秧苗染病率,结合药剂拌种可有效减轻发病程度。经多点试验:覆盖防虫网实测产量为7 608.75~11 806.5 kg/hm2,未覆盖防虫网实测产量为7 143.6~11 305.5 kg/hm2,处理比对照产量高465.15~501.0 kg/ hm2,增产率6.51%~28.88%[3]。

2.4 本田期稻鸭共育

利用稻田养鸭除虫,水稻分蘖期投放225~300只/ hm2,7.5~12 kg/hm2的小鸭,即可起到防虫效果。稻鸭共育在有效降低稻飞虱虫口密度的同时减少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几率,从而减轻发病程度;此外,稻鸭共育还可兼治水稻螟虫和杂草危害,既减少农药施用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风险,又减轻病虫草发生危害程度,还保护了天敌和农田生态环境,而且还增加了销售鸭子的收入,真可谓一举多得。

2.5 选用对口药剂,事半功倍

因该病由带毒白背飞虱传毒引起,所以药剂防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在选用药剂时除要考虑内吸性、具杀卵作用外,还要考虑成本高低、速效、持效性。从2007年稻飞虱特大发生以来,连续几年组织开展不同杀虫剂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效试验,筛选出醚菊酯、吡蚜酮、烯啶虫胺等理想药剂并大面积应用于稻飞虱防控。

2.6 扎实抓好稻飞虱统防统治

因该病是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据近几年的灯下诱集和田间系统调查情况,3-4月末稻飞虱陆续迁入,5月迁入虫量最高、峰次最多,传毒几率大,水稻感病风险增加;应抓住稻苗尚未移栽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开展稻飞虱统防统治,狠抓秧田治虫,可使用吡蚜酮或醚菊酯加宁南霉素(每10 d 1次,使用2次) 控制秧田虫量,最大限度减少带毒虫源,切断传播途径,减轻病害发生及危害程度;或在秧苗移栽前3 d喷施醚菊酯,做到带药移栽,降低秧苗感病率。本田初期,通过施用药剂或采用稻鸭共育控制媒介害虫的发展,加强秧苗对病毒病抵抗能力,使秧苗顺利返青,达到治前保后的目的。本田期持续做好虫、病发生发展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田间发病率,及时组织做好稻飞虱统防统治工作,切断介体昆虫的辗转危害和病毒继代传播,控制病害传播蔓延。

2.7 减少晚稻种植,改种旱地作物

重灾区减少晚稻种植,改种蔬菜等旱地作物,减少稻飞虱迁移传毒;在秧田期和本田初期,及时拔除病株或就地深埋,并及时从健株上掰蘖补苗,减少粮食损失;清除田间沟边杂草,减少中间寄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数量;水稻收割后,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的病株和稻桩,及时翻耕,使之不产生再生稻;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对重病田或绝收田块病残体进行焚烧处理等,防止病毒在水稻活体上存活,侵染第2年水稻秧苗。

[1]刘万才,刘宇,郭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3):17-18.

[2]郭荣,周国辉,张曙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17-20.

[3]范俊珺.文山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试验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45-47.

2014-04-28

猜你喜欢

文山州稻飞虱秧田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9种杀虫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比较试验
感怀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记者手记】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文山州承接产业选择研究